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剂量使用附子的安全性研究

大剂量使用附子的安全性研究

大剂量使用附子的安全性研究 2008年10月1日陈金月周芳黄世优参见附件(2kb)。

(1.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摘要:目的:研究大剂量使用附子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使用附子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制备附子与甘草2∶1配伍的水煎液及单附子水煎液,分别以附子15、30、45、60、75、90g/kg的剂量给各组小鼠连续灌胃10d,观察煎液对各剂量组小鼠体重、血液学、血清生化指标、心电图的影响以及小鼠中毒死亡情况,并取小鼠心、肝、肾进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单附子60g/kg以上剂量组对小鼠死亡率、体重、不良反应及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心电图有一定的影响;附子配伍甘草75g/kg以上剂量组对体重影响较大(P<0.05);单附子60g/kg以上及附子配伍甘草75g/kg以上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血尿素氮(P<0.05)。

各组对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清ALT、AST活力无明显影响。

结论:附子大剂量单用毒性较大,与甘草配伍后可减小毒性,但剂量大,仍有可能导致中毒,临床应慎用大剂量,每剂最好小于75g。

关键词:附子;甘草;配伍;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037-03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加工品。

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广泛用于临床,其用量古今不一,目前大剂量应用附子的频率较大,且多在30~100g之间,甚者还有每剂达500g之多[1],而中国药典规定附子的用量只为3~15g,临床用量与权威规定相差甚远。

附子毒性很大,有毒成分主要为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极易吸收,口服乌头碱0.2㎎即可中毒,3~4㎎致死,因附子剧毒而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药”[2]。

有人分析国内因服用乌头类药物而引起中毒者700余例,中毒主要原因是用量过大[3];历代医家多用附子配伍甘草,以减少毒性。

大剂量使用附子的安全性以及配伍甘草后其安全性是否达到满意程度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报道,本篇对此作出分析研究,旨在为临床安全使用附子提供参考依据。

1实验材料1.1动物昆明种小鼠352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由广西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11004。

1.2药材附子(RadixAconiteLateralisPraeparata):经鉴定为正品黑顺片(AconitumcarmichaeliDexb);甘草(RadixetRhizoGlycyrrhizae):经鉴定为正品甘草(GlgcyrrhizauralensisFisch)。

均由广西万宝堂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1.3试剂尿素脲酶(波氏法))检测试剂盒,四川省迈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批号:0108111;谷丙转氨酶(赖氏法,ALT/GPT)测定试剂盒,谷草转氨酶(AST/GOT,赖氏法)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批号:20080226。

1.4仪器旋转蒸发仪RE-52A,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摄影生物显微镜XSZ-H,重庆光学仪器厂。

2方法2.1供试液的制备取1000g附子于2000mL水中浸泡30min,加入4000mL水,先煎2h,再加500g甘草(已浸泡30min)同煎30min,滤取药液,药渣再加2000mL水煎1h,滤取药液,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当于1g/mL.附子,得附子配伍甘草供试液(配伍比为2∶1)。

另取1000g附子,除不加甘草外,余按上法操作,浓缩至相当于1g/mL附子,得单附子供试液。

2.2给药与检测项目(1)取小鼠208只(20±2g),适应饲养5d后,将其随机分为1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附子配伍甘草组(分为6个剂量组:15g/kg、30g/kg、45g/kg、60g/kg、75g/kg、90g/kg 组);单附子组(分为6个剂量组:15g/kg、30g/kg、45g/kg、60g/kg、75g/kg、90g/kg组),每组16只,各组剂量相当于临床使用剂量的50倍。

连续灌胃给药10d,对照组给同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给药2次。

每天称体重,观察每组小鼠体重变化及中毒死亡情况。

药后第10天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及尿素氮(BUN)含量、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及血红蛋白(Hb)含量,并做相关病理检查。

另取小鼠130只,分为13组,按2.2.1方法操作,给药第10天用5%乌拉坦(0.2mL/10g)麻醉,测小鼠心电图。

2.3数据统计采用华西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研发的《医学统计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3实验结果3.1对小鼠体重的影响各组小鼠体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附子配伍甘草15g/kg、30g/kg组和单附子15g/kg 组体重略有增加,其余各组均减少,尤以单附子45g/kg、60g/kg、75g/kg、90g/kg组和附子配伍甘草75g/kg、90g/kg组减少明显 ....../html/paper/1673-2197/2008/10/16.htm节选自"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我一生所用附子超过5吨之数,经治病人在万例以上,垂死病人有24小时用附子500克以上者,从无一例中毒。

本方中炙甘草一味,更具神奇妙用。

伤寒四逆汤原方,炙甘草是生附子的两倍,足证仲景当时充分认识到附子的毒性与解毒的措施,甘草既能解附子的剧毒,蜜炙之后,又具扶正作用(现代药理实验研究,炙甘草有类激素样作用,而无激素之弊)。

而在破格重用附子100克以上时,炙甘草60克已足以监制附子的毒性,不必多虑。

经这样的改进之后,重症病人的治愈率可达十全。

而垂死病人救活率,仅可达十之六七。

按上法应用川乌安全稳妥。

为确保万无一失,余从60年代起,又加3条措施:1.凡用乌头剂,必加两倍量之炙甘草,蜂蜜150克,黑小豆、防风各30克;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

从古今各家本草论证得知:炙甘草:扶正解百毒,杀乌、附毒。

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热痛,鼻渊口疮,汤火烫伤,解乌头、附子毒。

黑小豆: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治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水肿,风痹筋挛,产后风痉,口噤,痈肿疮毒,解药毒。

《本草纲目》:“煮汁,解砒石、甘遂、天雄、附子百药之毒。

”防风:发表去风,胜湿止痛。

治风寒外感,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肩,四肢挛急,破伤风。

《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毒。

”《本经集注》:“杀附子毒。

”2.凡剂量超过30克时,乌头剂,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3次服,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已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

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

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循常规,以救生死于顷刻。

此时,附子的毒性,正是心衰病人的救命仙丹,不必多虑。

3.余凡用乌头剂,必亲临病家,亲为示范煎药。

病人服药后,必守护观察,详询服后唇舌感觉。

待病人安然无事,方才离去。

有以上三条保证,又在配伍上、煎药方法上做了改进,采取全药加蜜同煎、久煎法,既保证疗效,又做到安全稳妥,万无一失。

1965年余曾参与川乌中毒濒危2例的抢救,以生大黄、防风、黑小豆、甘草各30克,蜂蜜150克,煎汤送服生绿豆粉30克,均在40分钟内救活。

由此也可反证,使用新定乌头汤,绝无中毒之虞。

以上是我一生运用乌、附剂攻克医学难题的一点经验、心得,仅供青年一代中医临证参酌。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

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

原方为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八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枚。

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克。

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无怪乎中医治心衰,十有八九要失败,不是经方不灵,而是我们未能继承仲景先师的衣钵真传。

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使中医丢掉了急症阵地。

总结:1. 现在我们见到的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都是阉割过的方子, 与其使用这小的剂量长期服用, 还不如使用原剂量几剂解决问题.2. "炙甘草"的量很重要, 更不可以用生甘草代替.3. 附子的毒性可以通过炙甘草和久煎来克制, 可以尝试附子先煎两小时去麻, 然后再放入60克炙甘草以保万无一失.4. 万一附子中毒, 可以用帖中李可老师给的方子解毒, 如果担心可以先制解毒剂, 再服药.5. 辩证服药, 不可乱服. 免得把自己从阳虚又治成阴虚了.超大剂量应用附子•2011-11-17 17:16:41摘要附子是一味极为常用的中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之功。

用之得当,确能救生命于垂危。

然附子有毒,因而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

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超大剂量应用附子多例少则30g,多则300g),从未发生一例中毒现象。

而其要在于严格把握临床适应证:确为寒证、阳虚证,所谓“大寒必用大热”。

若为热证、阴虚证,用之毫厘,亦可导致中毒,甚则毙命。

本文通过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重用附子治疗脏寒颈痛、太阳少阴两感证、坐骨神经痛等例,足证附子应用之安全性。

关键词附子超大剂量寒证热证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大辛大热,有毒,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能。

缪希雍谓其“乃是退阴寒,益阳火兼除寒湿之要药,引补气血药入命门,益阳火之上剂(《本草经疏》)。

”陈修园谓其“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草经读》)。

”张锡纯亦谓其“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

凡凝寒痼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雷山:“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络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本草正义》)。

”张景岳:“(附子)大能引火归源,制服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本草正》)。

”倪朱谟:“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源,则浮游之火自熄矣(《本草汇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