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摘要:审美教育即美育,它是审美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统一的特殊实践活动,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素质教育
的深入,美育教育愈来愈显示其造就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美育教育;自然美;人格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
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生
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从提高生物教育的价值这个角度思考,美育是一个
几乎未曾开发的处女地。生物学教学中美育的重点,当在提高审美能力。”因此,
生物学美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学美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行的新课程中学生物教材中,
存在着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生物体及其表现出的生命现象等,引人入胜的生物技
术,精美生动的语言叙述,装帧别具一格的插图。

一、生物学美育教育内容
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生
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美学因素不仅存在于其研究对象生
物之中,还渗透于其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之中。因此,生物学审美教育内容即
生物学美,至少应包括自然美、科学美和人格美等。

1.自然美。自然美指的是生物的形态往往是由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
动等美学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的,并由此形成一种自然的整体美。如
同种生物的形态结构都基本相同,体现了整体一律的美学法则;植物的叶子和哺
乳动物的四肢、眼、耳等都表现为左右均衡对称的美学法则;生物体的色彩、线
条、形状、声音等在质量和数量、时间及空间等方面可以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
如动物的警戒色、大树与小草、红花与绿叶,给人以振奋、醒目和显豁的感觉,
而这些美学因素也可形成调和,如动物的保护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给
人以融和协调的感觉。所以,生物学教学要以具体的、鲜明的和可感知的形象来
反映大自然和生物体的真和善,使师生在直觉中把握和体会形象的意蕴之美,使
审美趣味与审美对象和谐统一。

2.科学美。生物学中的科学美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等,是生命世界本身的
美学特性在生命科学中的表现。比如:孟德尔根据豌豆的实验结果,用有限的几
对基因的无限组合解释生命的无限性,得到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这种构建理论的简洁性是一种科学理论的形式美。再如沃森与克里克的DNA双
螺旋结构模型的对称性也向人们展示生物科学理论的结构美,因为对称在本质上
是逻辑的正确性与结构的严密性的综合体现。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美就美在其统一
性,因为孤立的、分散的林林总总给人不美的支离破碎感,然而胡克、达尔文把
这些分散的东西统一了起来,给人以美感。又如整个生物教材都贯穿了结构与功
能的协调性、适应性。它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美的瞬间……。在上述例子中
体现的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协调性、适应性等等,都是属于科学美的范畴。

3.人格美。我这里所说的人格美是指生物教材在课堂操作过程中所发射出
的综合人格魅力。生物学科审美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精神体验来进行。审美体验
作为一种内心活动,包括情感和理智两部分。它往往受制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个
性气质、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情感是审美教学的主旋律,把具体的审美感知对
象诉诸于审美情感,师生才会在热烈的气氛交融中受到美的感染。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精神需要,
就能产生极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艺术与美的教学情感相生相伴,教学过程
实际上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教学形式上,要坚持教和学的创造性,建立有
张有弛、新颖和谐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理
性与非理性相交融。将科学相声、生物角色表演、知识抢答等形式引入课堂,还
有一些教师采用的“临境入兴—动情晓理—深入钻研”等教学结构,都是体现情感
化教学的形式美。在教学语言上,不仅要做到清晰、准确和符合语法规则,还要
讲究语言的艺术美。生物学教学语言要善于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运用生动形
象的比喻、构思巧妙的悬念。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渲染以及
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生动的面部表情,以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美感。比如讲植
物的光合作用可以采用这样的开场白(带感情地):“当一束阳光穿过寒冷而黑暗
的天空,到达地球,照射在一片绿叶上的时候,一个伟大的奇迹便发生了!”(紧
接着板书:光合作用)。有情有景,妙趣横生。课堂教学虽然不能像舞台表演那
样大喜大悲,但同样要做到有喜有忧、情理交融,使生物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生物学美育教育目标
生物学美育教育借助于自然美、科学美、人格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主要目标是陶冶情操、开发智力。

1.陶冶情操。在生物学教学的审美活动中,应通过对审美形式、形象的丰
富的感受,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得到“质”的飞跃。通过
审美过程对美的领悟,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开发智力。生物学教育的审美活动应引导学生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及
其意象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学生的感受、想象、理解,与物理相比,生物科
学更注重形象思维。审美活动应关注形象思维,特别是与形象思维联系的路径,
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热情,启迪智慧。同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
能激活创造性思维,如同沃森与克里克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探索一样,这
就是人们常说的“以美求真”。

三、美育教育的实施
生物学美育教育中的美育活动,可以采取以下活动形式:
1.日常美育。做法很简单,即平时有的放矢地加强形式美,使学生在学习
和探究中不由自主地创造美、获得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鉴赏美育。生物学教育中有意识的设计美育活动,使学生通过美育活动
了解自然美、科学美、人格美的特性,并且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能力。

3.研究式美育。在生物学教育中,也可设计一些关于生命科学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以理性分析为手段,研究认识生命科学中的美学问题。

总之,生物学审美教学是进一步深化生物学科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
要途径。正如一位名人所说的那样: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
具备一双慧眼,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生物课堂就一定会充满美,我们的生活
就一定会充满阳光雨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