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认识
中国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中国民族器乐
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到秦汉时的鼓吹
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

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大类。歌曲分为
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
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
有七十多种民族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
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
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重
奏与合奏。如独奏有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
《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合
奏有多种组合: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
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六四二》(苏南吹打)、《鹞
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
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
山》、《流水》等;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
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
操》等;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
烈欢快的情绪。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
《双咬鹅》(潮州锣鼓)。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
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

二.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
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
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
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民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
方大3度的"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
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
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
中国民族音乐新生期约在公元4世纪至10世纪,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
隋、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
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
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结果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
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
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
所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

3.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
中国民族音乐的整理期约在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这一时期包括辽、宋、金、明、清。
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
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音乐形
态特点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

4.中国民族音乐的快速成长期
建国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中国建设战天斗地的气氛使社会各阶层
群情激昂,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由此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
产的广泛开展,出现了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乐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赛马》、《喜看麦田
千层浪》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有代表的作品。在这一时期,民族音乐的一些旧的观念得到了
剔除,很多西洋乐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被借鉴。

三.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产生原因及教育对策
1.现状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也出现了断流,濒临绝灭。流行音乐充斥着中小学音乐课堂,民族音
乐教育被忽视。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
惊人的悬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数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甚至对教材中的民族音乐
持排斥态度。

2.产生原因
(1).外部原因
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流行音
乐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
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

(2).内部原因
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音乐教学。
致使音乐教育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
旧,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

3.教育对策
长此以往,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
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情
操,增强民族意识,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
任务。(1). 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
民族风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是
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

(2). 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
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
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乐的欣赏成
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
目,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

总之,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资源中的一元物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作用与价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它是中国人民自己
所喜闻乐见的音乐种类,人民离不开它。民族音乐还可以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各民
族不同的音乐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资源,从而使得世界文化缤纷多姿、光辉灿烂。今
天由于信息与交通快速发展,当世界朝着各民族趋同的方向愈来愈快速发展的时候,人类也
确有责任为保留各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做出应有的努力,使其独特的价值免于消亡。从长远
来看,它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多元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从文化多元角度出发,我们占
世界人口1/4的中华民族有必要有责任保留宣传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它在世界音
乐文化大舞台上能一枝独绣,充分放射出其独特璀璨的光芒。即使在未来国家民族消亡的时
代,民族音乐仍应作为文化物种加以妥善保护。

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的节奏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对音乐的追求
和欣赏习惯也都给民族音乐提出新的要求,因为世界上任何艺术精品都是与时代相呼应的,
要充分挖掘我国音乐文化遗产,丰富民族音乐艺术内容,改革民族乐器,改编民族器乐,就
要培养民族音乐理论人才,培养民族音乐作曲家,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保证其健康的发展。
民族音乐要发展,只凭高水平的演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民族音乐听众,普及民族音
乐文化,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环境。使人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以此提升人们
的都市文化品位,最终使民族音乐文化在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民族音乐应让更多
人接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这样,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才能得以存活、延续、
创新、发展,才会有更强的艺术生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