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男,58岁。患者因车祸导致颅内大量出血,立即行开颅手术,术后一直昏迷不醒,医院检查后认为植物人可能最大,建议放弃治疗。其妻欲放弃,但患者之妹坚决不同意,因而转回本地医院继续治疗,予以醒脑静及吸氧、营养支持,流质鼻饲。数日后痰液堵塞严重,气管切开吸痰。患者术后已20余天,大便一直未下,近七天来下午4、5点钟开始发烧,最高时体温达到39.5℃,经用吲哚美辛栓能汗出烧退,但每天发作一次。故其妹前来咨询中医有无退烧、通便的办法。如此重症以前没有见过,因欲往一看,就答应先去看看患者的情况再定。 患者中等身材,面色如常,口半张,唇干起皮,意识全无,用力掐也无反应,右手原留置针处肿胀,范围较大,皮色改变不明显,心下板硬,少腹软,右侧深按有硬块,皮肤略干,无汗,无浮肿,舌红苔厚腻,中间灰黑不润,脉弦滑有力。问家属,说患者素体健硕,长期体力劳动,现在痰液较多,导尿量根据医生要求记录,大约每天2000-3000ml,发热情况如上述,大便未下,亦无矢气。 辨证思路:根据舌脉和见证,辨为阳明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证,但病情严重,不敢造次,只能告以中药可能有效,但以前没有治过,而且此病预后也不佳,不敢胡乱用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家属坚持“死马当作活马医”,再则看患者体质状况尚可,遂以上方加减与之。柴胡36g,黄芩12g,芍药12g,清半夏15g,枳实9g,大黄9g,全瓜蒌30g,黄连6g,生姜15g,大枣20g。一剂。嘱第一次早上服,第二次下午2点之前服。 二诊:据患者家属第二天早上来讲,服药后,发烧较原来低,当时测体温是38.5℃,没用吲哚美辛栓,晚上烧也退了。到晚上十点多时,下硬屎及黑水便很多,其后又下黑水便三四次,家属闹腾一晚上,不得安生。但半夜全身出汗多,现在头汗还在出,其他情况和原来差不多。考虑患者神志不清,可能阴不敛阳,当时又没时间去看,遂予上方加龙牡各30g、山茱萸20g,一剂。 三诊:患者昨续下便十余次,量减少,无发烧,头汗也没有了。但其中一位家属因大便次数多,料理起来感觉烦,颇有微辞。我一时无语,只得告以热退、便通,先暂停中药观察,停止治疗。(附:右手原留置针处肿胀也全部脓成, 切开引流)后听其一亲戚说,其后再无发烧,大便数天一行,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无复苏迹象,遂放弃治疗。
郑女,43岁。2012年10月5日初诊。患者现在邻县工作,此次回来度假,亲戚应酬多,休息不好,口腔溃疡发作,经用西药消炎无效,其表妹(以前有胃病经我治愈的患者)介绍来我处就诊。刻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屡经治疗,时好时发,现口腔左侧及下唇内粘膜、舌尖各有一处溃疡,色淡不红,疼痛厉害,面色萎黄,鼻翼及唇周蝴蝶斑,胃脘痞胀,食多不舒,口干粘,不欲饮水(原来认为饮水多能排毒,一天饮水四五杯),晨起喉中有粘白痰咯出,便秘,三五天一行,尿频,尿不尽感,冬天怕冷,手足逆冷,头晕心烦,一紧张则心悸,记忆力减退,舌淡苔厚白,中偏黄,脉沉滑 辨证思路:辨为里虚寒饮,久郁化热,现证上热下寒,予甘草泻心汤合茯苓饮加薏苡仁。炙甘草6g,清半夏15g,干姜6g,黄连10g,黄芩10g,党参6g,生白术30g,茯苓12g,陈皮30g,枳实10g,赤小豆18g,大枣4枚。三剂(因患者要回外地上班,不便就诊,根据其要求抓了七剂)。二诊:2012年10月12日。患者现溃疡愈,痞满口干好转,大便能通, 为求根治,特地回来复诊。予理中汤合茯苓饮继续治疗。
笔者用茯苓饮治疗此患者便秘得益于老师的验案:张女,20岁。患者是我的亲戚,素体虚寒,便秘数年,虽然在我这里治疗,予以四逆汤、理中汤等加减,但疗效不佳,服药则能通,停药则依然如故,反复不愈。不得已,遂于今年暑假期间让其上京找冯老医治。医案如下:便秘,服药则二天一行,不服药则无。胃脘胀,口微干,手心汗出,手足冷不明显,苔白脉细。清半夏15g,党参10g,枳实10g,生白术30g,茯苓12g,陈皮30g,生姜12g(茯苓饮加半夏) 药后便通,因而我复予原方七剂。共服药十四剂,大便就一直能通,稍偏干。 “十一”期间,适逢老师来浙江台州义诊,复诊如下:胃脘不适,大便偏干,四逆,纳可,苔白脉细。川附子10g,干姜10g,生白术18g,炙甘草6g。(四逆汤加白术)
初诊日期1965年4月24日:感冒三天,痛咽,口干,恶心,不欲食,头痛、头晕,咳则右上胸疼,舌苔白,脉弦细稍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方证。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苦桔梗三钱,生石膏一两半。结果:上药服三剂,口于、咽痛已,咳嗽亦不明显,但感恶心、腰痛,下肢凉。上方去苦桔梗,加桂枝、赤芍各三钱,生龙骨、牡蛎各五钱(右尺脉大一般用龙牡较多龙骨牡蛎有补虚的作
用) 服三剂诸证巳。
按:此患者以咽炎为主的上感,是临床多见的感冒,因多数初起不来诊,故来诊时表证已不明显,而呈半表半里少阳证或少阳与阳明合病,故胡老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患者感冒更多呈现此方证。此时如用汗法解表,徒伤人体津液、正气,使感冒迁延不愈、加重,感冒后自服许多药,或治疗不当而长期不愈者屡见不鲜。这就告诫后人,感冒虽小病,治疗也要辨证论治。一见感冒就解表,是非常错误的。
感冒发热一周,每日上午11点半出现发热(T38℃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烧自退,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上药服二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点后尚有低热(1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敷,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三剂,诸证解
初诊日期1980年3月11日:自去年3月出现哮喘,经服中西药治疗不缓解,前医曾按三阳合病与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38剂不效。近期症状: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精神不佳,思睡,背恶寒,晚上胸闷喘息,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口干不思饮,大便干,舌苔薄黄,脉弦细沉。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花生、芝麻、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血流变学检查:全血比粘度6-25mPa.s,血浆比粘度1.98,全血还原粘度11.17,红细胞电泳16.70/S,红细胞压积47%。免疫球蛋白检查:IgGl.24g/L,IgA1.10g/L,IgMl.38g/L.血乙酰胆碱44.9%。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房间广播[师承班——马汝明(3748073)]: 中医辨证:少阴表寒挟饮。治以温阳强壮化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房间广播[师承班——马汝明(3748073)]: 麻黄二钱,制附子二钱,细辛二钱 ※房间广播[师承班——马汝明(3748073)]: 结果:上药服三剂,鼻塞明显好转,头痛减轻,渐增加附子用量至四
钱,经服两月,喘平。复查血流变学:全血比粘度4.86mPa、s,血浆比粘度1.94,全血还原粘度9,74,红细胞电泳15.03/S.红细胞压积40%。免疫球蛋白:IgG2.34g/L,IgAO.99g/L,IgM2.11g/L。血乙酰胆碱63.60%,经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病例一:尹女,19岁。2012年1月19日首诊。患者因长期便秘、神疲乏力,由其母陪伴而来,欲买通便药和西洋参。观其面色皓白带青,遂详细询问病史。患者于3年前开始出现便秘,长期自行购买通便药(药品名称太多,不一一列出)服用,效果时好时差,有时候需要配用开塞露年余之后,出现纳呆、怕冷、神疲乏力、易感冒等,又认为体虚,经常服用西洋参补体,但诸证反复缠绵至今。观其舌淡胖苔薄白,切脉浮软无力,时结。因问其是否有心跳、胆小的情况,得到肯定回答后,遂告以此为寒结,用药错误,导致身体越来越虚,心脏已受影响。其母听后认为有点道理,立即带其去本地医院做心电图,显示“频发早搏,ST段轻度改变”,十分担心,回来后又告诉笔者:患者于十个月前开始闭经,由于只此一女,怕闭经影响以后的婚育,嫁不出去,一直隐瞒真相,不敢在当地就医,都是在省城治疗的,西医则黄体酮,中医则活血化瘀等等,但疗效平平,其父也为此烦恼而头发开始变白。由于笔者是本地人,所以开始没说,现在看笔者切脉能知道心脏有病,认为笔者有点水平(其实这点是中医的都会),希望笔者给予治疗。刻诊:面色皓白带青,神疲乏力,头晕,心悸气堵,易受惊,出汗少,纳呆,口淡不渴,不喜饮偶有恶心,怕冷,易感冒,便秘,七八天一行,小便可,闭
经(原有痛经,色暗量少,血块不多),时有烦躁,多梦,舌淡胖苔薄白,脉浮软无力,时结 辨证思路:一开始辨为里虚寒血虚水盛,欲处以温经汤;又考虑到心悸、脉结,是否是炙甘草汤证;后来又考虑胃纳不佳,实为胃虚明显,阿胶是否太过滋腻。最后,还是认为应该分步走,经与患者母女沟通后,先根据头晕心悸气堵(有冲气、饮逆)、怕冷易感冒(有表虚),为处苓桂术甘汤,加大白术用量以通便。 桂枝20g,炙甘草10g,生白术30g,茯苓12g。三剂。 二诊:气色有所好转,胃纳稍开,大便去过一次,脉较前有力,尚有结象。继予五剂。三诊:气色大有改观,头晕、心悸、气堵皆好转,胃纳可,期间大便两次,脉缓,尚有结象。改予炙甘草汤五剂。 四诊:患者服药一天后,去外地亲戚家串门,回来后感觉腰腹酸痛胀,头晕纳呆,自以为车旅劳顿,继续服药,两天后月经来潮,量少,腰腹酸痛胀随减,刻诊已无,脉结已不显。至此,患者信心大增,继续服药一个月左右,以炙甘草汤与温经汤、理中丸为主调整,至第二次月经来潮,色量均较正常,大便每日一行或隔日一行,余基本无不适,脉结亦无。嘱停中药,以附子理中丸继服一个月,如有乏力则嚼服红参片3-4片。随访至今,除稍有怕冷外,一直正常。 周一、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晚,周六下午两点。周二在338333,李冠杰老师讲康平本伤寒。
病例一:这是杏林老师的一个病例,大家可以先看看考虑一下,梁版讲完后讨论一下:患者男65岁2012年7月来诊。诉脑梗塞一年,血压120/200现:头痛 半身麻木,口苦,精神差,怕冷。面色晦暗,食欲差。爱哭。舌苔白腻。右脉沉弦而滑。左脉细而紧 辨证:太少合病。夹饮。柴胡10黄芩15半夏20麻黄15附子20细辛15泽泻40白术20川芎20十副。 第二次去川芎 此后
病例二:张某,男,28岁,半年来经常头晕,头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