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 不可否认的是,留学生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学的需求和时代的需求是同步的,所以一段留学史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史,留学生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关系,就是留学生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需没有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就不会有中国近现代大规模的留学留洋的需要;也不会出现一个大规模的留学运动、留学教育高潮。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大批的留学生远渡重洋,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和先进经验,没有大批留学生学成归国发挥作用,推动革命、改革和建设,中国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基于此,我想从留学的必然性、对现代化的作用和经验教训来分析。
一、留学教育发生的必然性 中国的现代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相比,属于被动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两个特点:救亡和图存。 中国是在世界先进国家已经开始现代化的形势下,在外部竞争压迫下相对被动地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现代化的目的最初是为了抵抗列强入侵压迫,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维护国家主权利益。一部中国现代化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不断实现自强以维护国家统一独立的历史。 中国现代化开始起步时,内部并无基本的现代性因素,完全是从零开始,需要通过大规模地学习外来模式,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知识、才能的人才,而到外国留学是最快的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一部中国现代化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不断学习外国、走向世界的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社会难以招架来自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器、西学等轮流不停地在中国大地登陆,中国社会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大变化,随着新的资本主义工业和新兴的社会力量的崛起,要求维新变法和现代化的呼唤响彻中华大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现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应运而生。 1847-1889年,以容闳、詹天佑、严复等为代表的早期赴欧美留学生,开启了近现代留学教育的先河。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最早接触西方文化思想。容闳从澳门教会学校进入美国,作为中国留学美国第一人,毕业于耶鲁大学。容闳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留学事业,写了关于留学的必要性的文章,被李鸿章发现并且接纳。从1871-1875年,清政府决心学习西方,容闳带领120名幼童从上海出发赴美,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公费留学生。1875年,洋务派又选拔了四批学生,分赴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学习军事航海技术。 但是留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一样,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事业,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新旧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为中外文化的冲突。这就使先辈们从开始就面临着一个两难课题,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列强,又要警惕和抵御西方列强。而且事实上要划清学习西方文化与维护民族独立之间的界线,要在学习西方和民族振兴之间保持张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因为如此,19世纪七十年代的幼童留美由于清朝政府的顾虑而被迫撤回,刚刚起步的留学教育不幸夭折。特别是每当国际敌对势力表现强硬、中外关系紧张之时,留学教育总是难免受到冲击 所以正确处理学习西方和抵抗西方侵略的关系,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中国留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后,留学事业因为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了要坚持派人出国,欢迎留学归国人员回国发展高新科技而再次掀起高潮。 总之,留学教育事业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中国还没有实现现代化,只要现代化仍然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中国就必须坚持两条:一是培养大批建设人才,二是必须对外开放,必须向发达国家学习。发展留学教育就是这两条原则的有机结合,留学教育事业的发生、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现代化潮流。
二、留学生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 留学各国的留学生从客观上为我们带来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使得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虽然留学生中也有一部分被历史评价为负面,但是在接受西方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同文化背景下必然会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留学生对于我国现代化 的巨大促进作用,而不应把眼光局限在一小部分人身上。 在政治领域对我国帮助最大的是: (1)1896-1918年的留日高潮,日本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邻国,交际甚密,日本的成功现代化为中国带来极大的鼓励,又因经济因素的考虑,前往日本留学是极佳的选择。期间3-4万学生东渡。主要学习法政、军事、文科,他们关心政治,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主力。1912-1918年,辛亥革命后又有3万多学生留日,他们中的激进青年如陈独秀、李大钊、李达、李汉俊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 (2)1915-1925的留法勤工俭学和1921——1933年的留学苏俄。留学法国的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李富春等1600余人,留学苏俄的有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1000多人,其中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学生如杨尚昆、张闻天、王稼祥、蒋经国等成为国共两党的主要骨干。这两部份留学生,主要接受非正规大学教育,多成为职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宣传家,走革命救国道路,成为中国现代革命运动的领袖人物,为中国建立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建立了丰功伟绩。 对中国“经济转型”贡献最大的是1911-1929年的庚款留学生。由清华学堂(后改名学校、大学)派出的公费留学生、自费补助生1279人,多为鼓吹科学民主的新文化闯将,近代中国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等。还有一些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1927-1949年在欧美、日本学习理工农医的留学生。如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如杨振宁、邓稼先、华罗庚、还有文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等。 因为我读的是新闻学,因此也格外关注了对于我国新闻事业影响巨大的留学生。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变 革主要发生在报刊领域。国内最初出现的近代报刊是由在华外人创办的,他们客观上将西方的新闻观念、报刊内容版式、印 刷技术等引入中国,为国人办报提供了借鉴。国人办报兴起后,知名新闻人中有不少具有留学背景。留美学生归国后多在军事、工业、教育、科技等领域发展,但是他们中有不少人投入了国内的新闻事业。黄宪昭是第一位就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中国学生,归国后任《广州时报》主笔,热衷于新闻教育,曾在香港建立当地首所新闻学校, 1929年之后北上燕京大学执教新闻学课程。徐宝璜曾在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新闻学 ,归国后成为中国著名的新闻学者、新闻教育家。胡适曾就读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他在担任《新青年》编辑时 多次撰文抨击封建主义,倡导文学改良运动和白话文使用,是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 在早期中国 新闻事业史上有很多留日学生的身影。黄远生曾在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投身新闻事业后赢得了“报界之奇才”的美誉,极其擅长通讯写作并提出了新闻记者应该具有的“四能”标准。邵力子、林白水、刘少少、新记《大公报》的三驾马车——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都曾留学日本。 以上留学人员,奠定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事业的基石,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在的大学、科研机构,不会有制造工业、国防工业,不会有两弹一星。在1955年成立中科院学部委员172人中,156人从欧美、日本学成回国。他们是中国现代工业化人才的主要来源。 而解放以后的留学,从1977—2004年,是中国留学史的鼎盛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近年来留学潮在中国兴起,他们学习的重心发生改变,从理工科转向了商科文科等。可以预见,未来留学生在未来同样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看,留学生为中国现代化作贡献的经验教训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从模仿到创造的历史过程。从学习西方的形式而言,先后经历了器物、制度、精神到全面系统的过程。从学习外国的方向而言,则先后经历了效法西方、以俄为师到博采众长等三个阶段。 中国人最初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接着又学习西方政制、学制、军制。政制又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结果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没有解决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建国主题。于是,中国人改变了方向,从五四运动效仿俄国。国民党派了蒋介石、蒋经国去苏联留学;共产党派了像刘少奇、邓小平、陈绍禹、秦邦宪等许多青年去苏联留学。 毛泽东在同从苏联留学回来的王明等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对留学生中盛行的盲目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深恶痛绝,使用了“言必称希腊”来讥讽批评他们。毛泽东坚持把国际经验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终完成了中国现代化政治建国的历史使命。但是,在中国现代化“经济转型”阶段,毛泽东虽然主观上想要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但是客观上并没有摆脱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影响,因此实行了计划经济这样并不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制度。直到1978年,曾经留法留苏的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决定博采世界各国的现代化经验,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总之,中国现代化道路,从学习国外经验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两条:一是盲目照抄照搬外国经验;另一个则是在学习、引进、输入、模仿的基础上,立足实践,结合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进行创新。而我们现在都可以知道,全盘西化或全盘苏化的留学生由于思想方法的片面性无法成功实现理想。只有立足中国现实再结合外国的知识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留学生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如今的强大和留学生的付出有极大关系。其实留学生只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之一,他们兼具中国与外国的知识文化,才能够真正地发现中国的症结。因此也可以说,是中西文明的交融真正地造就了中国地繁荣,而留学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