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评述 1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评述
1、电子政务的概念、性质和意义 关于电子政务( Electronic Government(E-Government))的概念,国内外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叫法也各异,如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府、数字政府、政府信息化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政府的概念和内涵还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但其基本的内涵是一样的。即“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利用网络通讯与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无缝隙集成,在政府机构精简、工作流程优化、政府资源整合,政府部门重组后,通过政府网站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按照设定的程序在网上实施,从而打破时间、空间及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的为社会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规范、高效、优质、透明、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和服务”。 根据上述界定、电子政务至少包括了三层含义: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和数字网络技术,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的发展。二,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政府服务进行简单网上移植,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传统政府管理的重组、整合和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而是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在内的社会的全面创新。三,电子政务的目的是要大力利用网络通讯与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塑造一个更有效率、更精简、更公开、更透明的政府,为公众、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最终构建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和谐互动的关系。电子政务堪称政府管理的革命。 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政府作为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理应成为信息社会的中心节点。电子政务成为推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电子政府,开展电子政务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推动公共行政理论发展与创新;转变政府管理的观念;重塑政府业务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化、透明化、民主化,强化政府监管的力度,加强廉政和勤政建设。最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建设政府与公众、企业、社会和谐融洽关系,从而促进整体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评述 2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2.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2.1.1办公自动化阶段 中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意识到信息革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各政府部门已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辅助一些最基础的政务劳动,譬如文件电子化处理、数据电子化存储等,这就是所谓的“办公自动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点是利用计算机替代一部分手工劳动,提高政府文字、报表处理等工作的效率。 到80年代末,全国各地不少政府机构已建立起了各种纵向或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很多政府机构成立起了专门的信息中心,为提高政府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2“金字工程”实施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一系列“金字工程”的启动,标志着中国政府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正式拉开。1993年12月,我国政府成立“国际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确立“实施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正式启动“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这些工程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保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为主要目的。 紧随“三金工程”之后的是“金税工程”,它是为了配合中国财税体制的改革,推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严格税收征管,杜绝税源流失而实施的一项全国性的信息化工程。 除此以外,近年来,国家有启动了“金审工程”、“金盾工程”、“金卫工程”等新的“金字工程”。这些工程的相继完工,将会对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2.1.3政府上网阶段 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互联网已经开始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广泛渗透。政府作为社会信息资源最大拥有者和使用者,理所当然要与互联网“联姻”。开始于1999年初的“政府上网工程”,标志着真正意义的电子政务活动在我国正式活动。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评述 3 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绝大部分国家部、委、办、局与地市级以上地方政府都已经在互联网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与此同时,政府网页的内容也变得较为丰富,网站的功能也变得日益多样化,政府网站所发挥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大。 “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使中国政府真正开始了基于因特网的电子政务活动,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政府职员,对电子政务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改善电子政务发展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4电子政务实质性应用阶段 在经历了声势浩大的“政府上网工程”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了理性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中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取代“九五”计划中“以信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提法,这标志着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 在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引起了足够的重视。2001年12月,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同年的12月29日,由国家科技部会相关单位专家共同组织进行的“中国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标。“数字化北京”、“数字化上海”、“数字化福建”等一个个宏伟计划也进入各地方政府的工作日程。2003年是我国电子政务从规划转向具体实施阶段的第一年。同年9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政府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专题研究班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2004年,我国政府继续推进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枢纽框架及应用体系,以实施电子政务示范工程为先导,加快建设和整合统一的全国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平台。 2.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同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我国电子政务起点比较低。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而西方国家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 2.2.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下从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 2.2.3我国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更具多样性。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评述 4 政府对经济特别是对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政府政务的活动,因此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政务活动的变革。
3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3.1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家对电子政务工作重视程度的日渐加深,电子政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3.1.1自2002年中办17号文发布以后,我国各级政府正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发展重点有序展开,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各种局部性应用、阶段性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了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发布以后, 又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 3.1.2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全国各地以北京、上海等地区的政府机构为龙头,以南海、邯郸为代表的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 3.1.3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 3.1.4自从1999年,国家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以来,以网站为重点的国内电子政务得到了很大发展。gov.cn域名总数已经达到500多个,而非gov.cn的政府相关网站更是成千上万。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政府网站总数已经超过10000个。县级以上政府已经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政府职能部门很多也接入了互联网 (中央国家机关已建成门户网站90多个 )。 3.1.5《2003年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部委门户网站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计署、林业局、粮食局、国家税务总局、卫生部、外汇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各省市级门户网站中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北京、上海、重庆、河北、广东、安徽、江西、新疆、陕西和福建。各地级政府门户网站中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广州、杭州、南京、珠海、青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评述 5 岛、武汉、大连、黄石、苏州和汕头。 3.2电子政务的发展框架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 3.2.1服务与应用系统 3.2.1.1服务系统。电子政务服务主要包括面向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各种服务。服务的实现程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是电子政务建设成败的关键。 3.2.2.2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国家已建、在建和拟建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包括办公、宏观经济、财政、税务、金融、海关、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农业、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防汛指挥、国土资源、人事人才、新闻出版、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国有资产监管、企业信用监管、药品监管等,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提供了电子政务技术支持。“十一五”期间,要围绕优先支持的业务,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支撑,兼顾中央和地方的信息需求,统筹规划应用系统建设。重点是完善已建应用系统,强化已建系统的应用,推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支持部门间业务协同。对新建的应用系统,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做好需要优先支持业务的流程梳理,搞好部门应用系统和地方综合应用系统的衔接。应用系统建设要有利于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优化组织结构,避免简单地在原有体制和业务流程基础上建设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