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
尽管城市边缘区研究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受外部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城市边缘区的功能、特征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在变化之中,使城市边缘区还会有种种问题凸显,而未来还会出现地域规模更为广阔的城市边缘区,因此,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十分重要。
……宜居城市:城市边缘区发展的理念和目标提到城市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定位,近年来人们已经被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数字城市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概念轰炸得云里雾里了,此时,“宜居城市”——一个体现真切人文关怀的城市发展理念,为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提供了高度理性的理念基础和目标导向。
如何才能使城市边缘区成为人们的美好家园?深刻理解“宜居城市”的丰富内涵并以此作为城市边缘区发展的理念基础,难题将能够破解。
系统的“宜居城市”理念是由生态观、文化观、人文观、公平观、效率观共同构成的、有机的理念系统。
生态观要求城市的开发遵循生态规律,根据当地的生态特性,充分利用生态的自净与自我循环系统。
人文观则要求城市开发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道路和建筑需采用人文尺度,即兼顾视觉舒适、使用便利和土地的集约利用;居所和社区环境设施的设计需尊重居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文化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城市特色的基础,城市开发需挖掘、利用并发扬当地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应当为那些民间色彩浓重的文化活动,提供展示的空间。
公平观:当前应当特别注意防止公共空间的过度私有化,保障全体居民能够平等地享有公共活动空间。
效率观:居住区与就业区之间需保持合适的距离,以利于居民就近利用城市的就业机会,减少通勤量;建立复合型的城市交通系统以及零换乘平台等等。
在此理念基础上,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目标便十分清晰:她将是一个实现城市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的“第一生活圈”,居住、就业、生活、学习、社交都能够在适度的空间半径内实现;并且,她还将以其优美的环境、适宜的密度使居民舒展忙碌的身心。
关于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新城市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借鉴二战之前城市住区的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即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新型社区。
二. 新城市主义可资中国目前城市建设(尤其住区建设)借鉴的理论要点:1 有限规模或者表述为有边界的发展方式在城市层面,结合中国国情,以下是最有思考意义的几种规划理论与实践模式:1)“涟漪模式”——其发展形态可以形象地称为“摊大饼模式”或“涟漪模式”:城市就像投石于水中激起的涟漪,由城市核心区层层向外扩展推进。
这是目前国内城市普遍的城市发展形态,尤以北京市区最为典型。
对于中小规模城市来说,这种模式尚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不顾城市规模的不同而简单滥用,“涟漪模式”将对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城市发展带来城市发展极大的破坏和内耗。
2)“卫星城模式”——实践表明:“卫星城模式”理论对于指导特大城市在扩张发展的同时保持城市结构与运转的良好状态卓有成效。
譬如:北京远郊县对于北京市区就是一种卫星城关系。
其典型范例如英国伦敦的哈罗新城。
“卫星城模式”的着眼点是城市运转战略问题。
3)“TOD模式”——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论构成之一。
由“步行街区”发展而来,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
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不超过600米的步行距离,将居住、商业、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步行的环境中。
通过公共快速交通组织起来的网络将多个TOD社区组织在一个合理的区域发展框架系统内,各个TOD社区之间保留大面积的绿化开敞空间。
“TOD模式” 的着眼点是人性化基础上的城市结构问题。
在住区层面,建立“5分钟”规模规划理念新城市主义“TND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提出的传统邻里住区的规模以“5分钟”步行距离——400米为半径确定住区的规模基础。
对于国内住区建设来说,“5分钟”规模对于大盘开发极有价值,是理解确定住区规划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2 多样性系指城市住区功能的多样性组成。
功能分区理论自《雅典宪章》发端,经过在世界范围多年来的城市实践,其弊端日渐清晰暴露出来,其后经过《马丘皮克丘宪章》修正,到《北京宪章》成文之时,简单化、教条化的功能分区理论开始受到全面反思。
新城市主义的功能复合——居住、商业、办公和公共空间有机复合——就是人类在城市功能结构方面认识的一大进步。
对于国内住区建设来说,新城市主义的多样功能复合尚存在很多客观限制,比较普遍可行的方式是:住区住宅及与其相配套的学校、托幼、会所、商业街在规划设计中进行多样灵活的有机渗透结合,以求成为住区内人性尺度、社区感、生活活力的良好规划结构基础。
3 人性尺度住区规划重新恢复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尺度。
大到城市单元、住区规划,小至街道宽度、建筑体量,凡此一切都以人的步行舒适度为基础依据。
如:“TND模式”的“5分钟”规模、400米半径等。
4 社区感社区感是传统小城最具魅力的居住环境因素之一。
反思:在北美,“边缘住区”片面崇尚个体与私密性,布局分散,以汽车为基本交通手段与住区空间经纬,多类型的步行空间系统——街道、广场、商业街日渐式微,适宜居民交往环境稀少,邻里关系淡漠,带来公共生活的丧失。
新城市主义主张公共空间重新成为住区建筑与空间的焦点和邻里活动的中心,重归具有归宿感、领域感的社区。
这对于国内住区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5 生活活力对于住区建设来讲,主要是利用会所、商业街、景观、步道、建筑等具象元素在布局特征、风格色彩、空间尺度等方面进行整合,尽量为住区生活环境创造生活活力。
6 有机更新主要针对的是旧城改造。
对于新区建设来讲,主要是对于用地现状地表植被、水塘、湿地等尽量在规划中进行结合利用。
三. 新城市主义理论中在现状中国难以融入的内容:1 高建筑密度内涵(居住分异)2 就业与居住共生3 公众参与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机理分析一、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动力机制1. 现代生产力发展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驱动机制。
从内涵上看,生产力发展具有四方面的含义:一是数量的增加,表现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数量的增加;二是质量的提高,表现为劳动者知识的丰富、智力的提高、素质的改善和能力的增强,劳动工具的先进性、经济性、可靠性的提高,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与深化;三是结构的改善,表现为生产力诸要素在地域空间分布上的调整和优化;四是流动性的提高,表现为生产力要素在城乡间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合理流动。
从地域上看,生产力发展包括城市生产力发展和乡村生产力发展。
城乡生产力共同发展的结果是,城市要素和乡村要素在城市边缘区的集聚、交叉、渗透和融合,驱动着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
2. 科学技术进步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驱动机制。
现代生产力发展是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驱动力。
根据生产力乘数原理,生产力 =( 劳动者 + 劳动资料 + 劳动对象 + 管理) ×科学技术。
可见,科技进步能够产生促进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倍增效果。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发展历程来看,科技进步对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推动城乡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形成城乡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流动与配置这一途径来实现的。
二、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传导机制1. 交通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传导机制。
交通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既增加了城市联结郊外的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地铁和轻轨的里程,又增加了公交车、出租车和私家轿车的数量与质量。
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了城乡间的交通可达性,发挥着城乡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的传导作用。
2. 通讯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传导机制。
根据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信息流驱动着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序流动。
那么,信息的快速传递、有效沟通和共享无疑是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过程中人口、产业、商业等城乡要素集聚与扩散的先决条件,而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完善使这一条件成为现实。
因此,作为信息传输渠道的通讯设施,同交通设施一样,在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过程中发挥集聚与扩散的传导作用。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通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电话、传真、手机、计算机网络等在城乡居民中日益普及,缩短了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间的空间距离,许多过去只有在中心城区才能办好的事,如今在郊外足不出户就可办成,在家办公也开始成为可能,住宅不再仅仅是工作之余的生活场所,也可成为工作场所。
三、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促进机制1. 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促进机制。
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演变的过程。
在经济发展研究中,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以“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最为有名。
该定理认为: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后指出,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即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事实上,无论是“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还是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其背后都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中,必须伴有相应的城市化进程。
因为,任何产业都要有自己的空间载体—产业的空间实现方式。
没有产业空间载体的变换,就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全面高度化。
反过来讲,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升级过程,必将导致产业空间载体的变换。
在产业结构的低水平期,城市和乡村都可以充当这个空间载体的主角,分别承担着城市和乡村产业的空间实现。
但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高度化,城市和乡村各自的承载能力受到限制,难以适应高度化发展的要求,需要寻求新的产业发展空间载体,从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角度看,城市和乡村间的过渡地带成为最好的选择。
城乡产业结构升级使城乡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得以优化,即资本结构、投资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以及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资源供给结构得到调整,政府需求、企业需求、家庭需求和个人需求结构得到调整。
产业结构演进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口与产业空间转移过程,它深刻地改变着产业布局的面貌,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地域和方式。
2. 居民心理取向变化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促进机制。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一动机—行为理论,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人们的需求层次将会沿着生理—安全一归属一地位一自我实现的顺序,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进,并且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具有产生动机进而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