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导 2013.15 中国水利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陈明忠 (水利部水资源司,100053,北京) 摘要:通过论述水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按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深刻阐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详细梳理了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工作.提出加强顶层设计、稳步推进的技术路线图。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原则 R胡 ection related to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Chen Mingzhong Abstract:Great signifcance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presented through explanation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Guiding thought and basic principle are put forward in accordance with general requirement of keeping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It is argued that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ststringen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 isthekeyand main contentsand tasksorfwater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re reviewed in line with basic national and waterconditions.Highlightmentis placed 01' top— layerdesign na d technicalroute ofimplementation step by step. Keywords:water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moststringen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basicprinciple中图分类号:rIv+X1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13)15—0001—05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格局.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水利中心工作之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笔者结合近一时期党校学习收获.就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作些探讨。 一、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持续发展。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体现在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我国历史上历来是善治国者必重水利.中华文明实际上是治水文明.也正是因为重视水的价值.中华文明才能绵延数千年.不断繁荣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极端气候、生物物种锐减等问题不断加剧.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作为生态系统控制性要素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不解决好水的问题.就无法克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就无法实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蜕变.生态文明将无从谈起。可以说.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现阶段水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框架下,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形成适应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才能系统科学地解决水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目前我国水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水情复杂.水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突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 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用水方式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引导各地在发展过程中主动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又满足河湖健康基本要求。 3.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对城乡居民喝上干净水、享有优美水环境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提出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提高人民群众福祉的必然要求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4.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打造和谐优美人居环境.也要求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总结、丰富、发展并确立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是有效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长期执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指导思想上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 明建设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水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1.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 规范各类涉水生产建设活动.落实各项监管措施.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在维护河湖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满足居民基本水资源需求基础上.突出重点.推进生态脆弱河流 和地区水生态修复.适度建设水景观。 3.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科学谋划水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4.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 根据各地水资源禀赋、水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积极性较高的城市或区域,开展试点和创建工作.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辐射带动流域、区域水生态的改善和提升。 三、水生态文明建设要以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要抓手。突出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突出抓好四个方面重点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特别强调加强制度建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 多年来.水利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水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加强.国务院已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和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印发实施。南水北调等一批跨流域调水及水资源配置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 9万余座和一大批引排水工程.供水能力超过 7000亿 m3;二是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发布实施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启动了 100个国家级试点和200个省级试点.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1997—20l0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下降了 6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