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7-12-16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05-100);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5AA401C52);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07Z002);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KFJ07002)。作者简介:皮海峰(1963-),男,湖北松滋人,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的教学与研究。2008年1月第30卷第1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Jan.2008Vol30No.1
近年来生态移民研究述评
皮海峰1,2,吴正宇2
(1.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2.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随着生态移民的出现,有关生态移民的研究也开始兴起。学术界对生态移民的战略地位、生态移民的模式、生态移民的政策和具体措施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虽取得初步成果,但还存在着某些片面性和不足,需要深化研究内容,拓宽研究领域,着重移民后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关键词:生态移民;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219(2008)01-0014-04
生态移民是近50年来才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我
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
生态移民。最先的生态移民实践的直接动因是扶贫。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逐步加深,生态移民的实践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
学术界对生态移民的研究也随之兴起。本文试就学
术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找出不足,探讨今
后研究的方向。
一、生态移民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学术界对生态移民的早
期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孟琳琳、包智明在生态移民研
究综述一文中曾进行过综述。[1]近年来随着生态
移民实践的广泛开展,学术界对生态移民问题的研究亦逐渐深入。
1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与分类
生态移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态
移民行为,二是指移民的主体,即那些在生态移民实
践中被迁移出来的人群。学者们大多从移民行为这一角度来定义生态移
民。如皮海峰认为,所谓生态移民是指把那些生态条
件不适合人类生存或因人类存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地区的人群进行迁移,将那些地区保护起
来,全面禁耕、禁牧、禁渔、禁猎、禁伐、禁采,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和退耕还水,以达到保护和
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目的。[2]对生态移民问题的研究,既包括生态移民行为,
也包括移民主体本身。我们既要研究生态移民行为,也要以移民主体为研究对象。包智明认为,界定生态
移民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其定义既要包括一切与生态
环境相关的迁移活动,也要与其他移民类型相区别。根据这一原则,生态移民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了
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所发生的迁移活动,以及由此活动而产生的迁移人口。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原因和
目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不论是原因,还是目的,只要与生态环境直接相关的迁移活动都可称之为生态移
民。[3]为了研究的需要,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移民
进行分类。有的根据生态移民的目的进行分类。皮海峰认为,生态移民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
保护大江大河源头生态为目的的生态移民;二是以防沙治沙、保护草原为目的的生态移民;三是以防洪减
灾、根治水患为目的的生态移民;四是因兴修水利水
电工程引起的生态移民;五是以扶贫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移民;六是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稀有动植物资源或14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为目的的生态移民。[2]包智明
则从移民主体的地位和生产方式的角度分类:一是根
据是否有政府主导,分为自发性生态移民与政府主导生态移民;二是根据移民是否对迁移有决定权,分为
自愿生态移民与非自愿生态移民,或叫非强制生态移
民与强制生态移民;三是根据迁移的社区整体性,分
为整体迁移生态移民与部分迁移生态移民;四是根据迁移后的主导产业,分为牧转农业型、舍饲养畜型、非
农牧业型和产业无变化型等。[3]2关于生态移民的战略意义在早期的研究中,学术界对生态移民的必要性论
述较多,而且主要以西部为出发点。必要性主要表现
在:一是西部地区干旱少雨,土壤沙漠化严重,生态
环境日益恶化。二是生态移民是缓解人口数量、分布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矛盾的需要。三是人们更新观念、
转变经营方式、实现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需要。四是解
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民脱贫致富之间矛盾的需要。
另外,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措施中,生态移民是成本较少而收益较大的一种方式。[1]近年来,一些学者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从民族团结、国家生态安全和国防的战略高度,分析生态移民的政治、经
济、生态和社会意义。[4]皮海峰认为生态移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
重大。首先,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而生态移民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途径;其次,生态
移民对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生态移民是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再
次,生态移民是实现民族共同繁荣、巩固边疆、保持社
会稳定的需要。[2]李皓认为,生态移民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现实选择。生态移民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
了难得的契机,为民族地区人口的集中提供了现实可
能性,为区域增长极的形成和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对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意义重大。[5]但新球、喻甦认为,生态移民是站在国家社会经
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
看成是保护国家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6]刘学敏、陈静认为,生态移民的目的虽是改善生
态环境,却具有城镇化的性质和意义。只有把生态移
民和地区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的支撑,融生态建设于产业发展之中,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
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是可持续的。[7]范红忠、赵晓东认为,西部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对
于中东部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
时它也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不仅造福于西部地区人民,也造福于中
东部地区人民。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性质,决定了西
部生态建设理应是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人民的共
同事业。[8]王治国、陈敦明认为,实施生态移民能够极大地推进扶贫开发进程,是减少返贫人口、巩固扶
贫成果的根本举措,是降低扶贫成本、提高扶贫效益
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选择。[9]崔献勇、海鹰认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应成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中心任务。在西
部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应成为我国本世纪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之一。[10]3关于生态移民模式
学术界把生态移民按迁移地域分为两类:就地迁
移和易地迁移。一些学者主张就地移民。刘学敏、陈静主张以投入少、见效快的本乡本村内小型分散式移
民为主,不搞跨旗县移民。[7]也有学者主张易地移
民。方兵、彭志光提出从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向两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移
民的思路。[11]多数学者主张就地迁移与易地移民相
结合。崔献勇、海鹰提出就近集中和异地迁移相结
合,或跨县、市迁移,或跨省区迁移,以减轻对当地生存环境的压力。[10]桑敏兰主张打破省、市、县行政界
限,实施生态移民的异地安置。[12]学术界还根据移民规模把生态移民分为集中安置、分散安置两种形式。崔献勇、海鹰认为,在移民方
式上,要集中移民和分散移民相结合,以投入少、见效
快的小型分散移民为主;实行分批移民,采取先试点,
后推广,部分搬迁,分散安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10]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应相对集中安置,以利民族传统文
化的保护,尊重其宗教信仰。[2]桑敏兰认为,国家在生态移民的安置方式上要有所创新,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国家新建水利工程,开
发国有荒地集中安置移民;部分农业区尚有可开发的
荒地,政府进行投资开发,集中安置移民;在一些耕地
相对充裕的地区,政府通过补偿征用的办法调出部分耕地,再承包给移民经营,在国有农林牧场及农垦系
统的企业安置、城镇安置。[12]还有学者根据移民主体在迁移中的地位将生态
移民分为自发性移民、政府组织移民和企业参与移民搬迁等三种不同形式。三种搬迁形式各有优势。其
中,农户自主搬迁的成效最大,是一种有效的脱贫形15式。政府应对农户自主搬迁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加以
规范管理。政府组织搬迁是大规模移民的主要形式,
但应尽量减少直接的行政行为。目前企业在配合政府组织、接收、安置大规模移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潜
力,政府应明确自身与企业间的职能和职责关系。[13]张志辽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论证了居民通过
缔约决定移民安排的可行性,并主张变革现行政府操
控型移民模式为居民自主性移民模式。目前,生态移
民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政府,移民自身尚未成为移民选择的决定主体。由于移民涉及经济、文化、法
律等多重约束,移民制度的生成必须兼顾生态保护与
居民福利改善的双重目标。[14]4关于生态移民的政策与措施生态移民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政治、文化、
生态、教育、宗教、民族等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对广大移民来说,迁移将对他们沿袭数千年的传
统习惯产生巨大冲击,带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皮海峰认为,生态移民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要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部署相结合;要
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要与国家扶贫攻坚计划相结
合;要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要与发展移民经济相结合;要与提高移民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要与国
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相结合。[2]学者们认为,做好生态移民工作,关键在于机制
创新。桑敏兰认为,政府在生态移民过程中必须建立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移民开发
等运行机制,创新生态移民的政策机制、投入机制、管
理机制。采取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利益驱动、技术指
导等多种形式,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移民的工作。[12]杨龙、贾春光认为,要实施生态移民区可持续
发展战略,建立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对移
民区建设做出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不断提高移民
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水平。[15]崔献勇、海鹰认为,国家应制定移民优惠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
生态移民基金;贷款上给予优惠;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移民款项的监管
力度。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要搞好水、电、路、房、田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减轻移民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要搞
好区域小城镇建设;要把搬迁与综合治理结合起来;
要抓好基础教育工作。[10]范红忠认为,中东部发达与较发达地区在西部生态移民中的积极作用实质上是对生态安全的一种购
买,东部地区应该树立花钱购买生态安全的意识,提
供移民资金。中东部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城市不应该歧视西部的移民,相反,应该敞开胸怀真诚地迎
接西部移民。这既符合西部人民自身的利益,也符合
中东部地区自身的利益,是一个双赢的策略。[8]学者们还根据以往的生态移民实践,总结了移民
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资金投入不足、法律介入不足、科技扶持不够、政府部门的协调成本偏高、移民
过程中企业和移民户之间存在不对等关系、移民回迁
问题、移民经济收益下降、民族影响等问题,并提出了
相应解决办法。[1]
二、关于生态移民研究的若干思考
1目前生态移民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上可知,近些年来学术界在生态移民的含义和
分类、生态移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态移民的模式、
生态移民政策与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我国生态移民
的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但是不可否认,目前对生态移民问题的研究还存
在着某些片面性和不足之处。孟琳琳、包智明在2004
年总结当时生态移民问题研究的不足时认为:从研究
领域看,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自然地理、政治、法律、经济、民族政策等领域,而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角度
对人的研究涉及较少。从研究方法看,以往的研究主
要停留在宏观层次上,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来阐述生
态移民问题,而在微观层次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
合的方法所做的研究较少。在具体的研究方式上,以
往研究较多地采用了文献方法收集自然和经济资料,而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在一个社区范围
内对牧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具体研究描述进
而总结规律的实地调查研究还不多见。从研究内容
看,对于移民搬迁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思
想意识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移民经历的文化变迁和社
会适应、社区凝聚力的维持等方面研究较少。[1]时至
今日,笔者认为这些不足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时,笔者认为还存在如下问题。
从研究领域来看,目前的研究多为单学科研究,
多学科交叉、综合、系统研究较少。研究成果难免片
面、顾此失彼。从研究方法来看,用比较研究方法,借
鉴国外生态移民和国内其它类型移民如水利水电工
程移民经验教训的研究成果少。从研究内容来看,针对国家某一宏观政策进行研究的多,不能从和谐社会
建设的新视野,把生态移民模式、运行机制、具体政策
措施等问题的研究放到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建设乃至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研究生态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