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瓯市城市规划

建瓯市城市规划

建瓯市城市规划摘要: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为海西绿色经济腹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绿色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山水园林城市关键字:建瓯发展规划建设一、规划范围本次总体规划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范围:即建瓯市行政辖区,包括下辖的10镇4乡,总面积4233.13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芝山、建安、瓯宁、通济4个街道所辖行政区、徐墩镇的北津村、桂美村、富头村、富墩村、归宗村局部5个行政村,范围面积223.05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建安街道、通济街道、瓯宁街道、芝山街道和高铁新区在内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面积约4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近期:2012~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三、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市域形成“一个中心城市、两条城市发展轴、四个中心镇、八个一般镇”的城镇空间结构。

川石乡调整为川石镇,水源乡调整为水源镇;顺阳乡并入东峰镇,龙村乡并入小松镇。

建瓯市中心城区:建瓯市域的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交通中心,市域综合服务中心。

东游镇:建瓯市东北部商贸次中心,交通发达、环境优美的商贸城镇。

东峰镇:建瓯市东部经济中心,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和商贸物流为主的新型工贸小城镇,闽北“农副产品集聚地、竹木产业集群地”的绿色生态工业经济强镇。

徐墩镇:建瓯市西北部重镇,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基础,以根艺加工和展销以及归宗岩风景名胜区旅游为依托,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经济繁荣,生态旅游型小城镇。

南雅镇:以发展轻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贸型城镇。

四、城市性质、职能和规模(一)城市性质海西绿色经济腹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绿色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山水园林城市。

(二)城区职能建瓯市综合中心,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人口规模2015年人口规模16.0万人;2020年人口规模20.5万人;2030年人口规模28.5万人。

(四)用地规模近期至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1715.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7.2平方米;近期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2198.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7.2平方米;远期至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3035.25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6.5平方米。

五、规划目标和发展策略(一)规划目标1、总体发展目标到2015年,绿色生态经济强市建设初具规模,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和产业环境得到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到2030年,城市平台搭建完成,产业、人居协调发展,建成经济社会发达、文化事业繁荣、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山水园林城市,发展为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

2、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从普通城市向绿色生态经济强市转化;体现“山、水、城”的自然生态特征;突出特色性资源开发,注重整体性配套完善;实现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以笋竹产业为龙头,以休闲旅游为补充,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宜业、宜游、宜居生态型城市。

2015年GDP超过200亿元,2020年达到400亿元,2030年达到1000亿元。

3、城市建设发展目标(1)近期(至2015年),发展笋竹城和高铁新区,做好城北片区的土地整理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西片区,适度发展水南片区,合理疏解旧城功能,到2015年绿色生态经济强市建设初具规模。

(2)中期(2016至2020年),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城北片区、三门——柳坑片区和水南片区开发建设,优化旧城风貌,强化滨水休闲带建设,基本呈现“山、水、城”融合的城市格局。

(3)远期(2021至2030年),完善各片区建设与配套,拓展木西林片区,全面实现绿色生态经济强市建设。

(二)总体发展策略1、融海西立足于海西发展平台,提高发展标准,主动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具体分工,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2、新产业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战略,改造提升竹木加工、食品加工、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培育与扶持生物产业、太阳能产业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整合、集聚、提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3、强龙头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强化徐墩、东峰、东游、南雅等中心镇的职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中心镇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格局。

山区乡镇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原则,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休闲度假等特色产业。

4、促共享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形成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信、垃圾处理、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努力提高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六、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一)空间拓展方向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为西、北,次要方向为东、南。

(二)空间发展策略南拓北进、优西升东、强内联外、塑造特色。

(三)城区空间布局结构“一城两翼山作景、三岸串珠水为媒”的组团式山水城区空间发展格局。

(四)城区中心等级结构采用分散式中心结构,概括为“一主四辅”。

一主:古城中心;四辅:水西行政服务中心、城北商务金融中心、高铁交通枢纽中心、笋竹城产业服务中心。

(五)分区发展指引1、古城片区定位:古城中心,“名城”保护区,商业、文创和居住功能。

规模:用地范围5.9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4.45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人。

发展策略:保护更新、疏解功能。

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同时,进行更新改造和利用,发展休闲商业和旅游功能;搬迁行政办公设施,引导部分居住人口外迁,疏解部分功能,缓解古城片区拥堵状况;见缝插绿,升级古城片区居住环境,有效协调历史建筑周边建筑高度、开发强度和形式;城东区域远期退二进三,建设创意产业区,为笋竹特色产业提供创新发展思维。

2、水西片区定位:行政服务中心,旅游接待中心,居住和对外交通综合组团。

规模:用地范围5.6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4.27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人。

发展策略:优化完善、补充功能。

完善道路交通体系,将国道205线线位北甩,避免对城区的穿越,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及西侧居住功能;完善公共设施配套,补充公园绿地等居住配套,建设滨水绿化景观带,提升片区人居环境品质;整合行政中心和火车站周边功能,提升行政中心和城市门户形象;片区北侧形成酒店集中区,建设旅游接待中心,为发展旅游提供配套条件;推进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完善滨水区更新建设。

3、水南片区定位:文化生态示范区,以文化展示、生态居住为主要功能。

规模:用地范围1.6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1.21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人。

发展策略:资源整合、凸显功能。

整合片区文化资源(光孝寺、南湖、古城遗址),建设文化综合体(城建展览馆、历史博物馆、遗址公园、文化街等);借用山水景观资源,预留生态景观廊道,建设生态型示范居住区;建设跨江交通通道,强化片区与老城、水西片区的联系。

4、城北片区定位:北部新城,发展商务金融、休闲、商业、体卫及居住功能。

规模:用地范围6.8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5.16平方公里,人口约5.5万人。

发展策略:重点建设、拓展功能。

大力发展公共设施(商务办公、金融、商业、体育中心、医院疗养等),塑造新城中心空间形态,完善城市形象;强化山水景观廊道控制,形成城区组团间生态廊道,营造良好居住环境,吸引城市向北发展;结合北部风景区山水景观,发展适量旅游休闲设施和特色居住。

西侧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完善滨水景观。

5、高铁新区定位:综合交通枢纽,西北部重要增长极,归宗岩风景名胜区的综合旅游服务基地,市场集中区。

发展对外交通、特色市场和居住功能。

规模:用地范围5.3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4.03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人。

发展策略:城区拓展、明确功能。

塑造建瓯城市交通枢纽中心和西部门户节点形象,整合功能布局,将市场等商业功能集中于站场周边。

将居住功能沿外围布置,避免干扰的同时强化中心形象。

6、三门——柳坑片区定位:汽车物流及居住组团。

规模:用地范围3.1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2.34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人。

发展策略:稳步实施、强化功能。

大力推进汽车物流园建设,做强汽车物流业,协调地块公路交通与铁路交通,内部交通与过境交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7、笋竹城片区定位:特色产业基地。

以笋竹加工工业为主导,中药制造、废纸再生利用、汽车物流相配套、专业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发展,兼有部分配套居住的特色产业区。

规模:用地范围9.8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7.40平方公里,人口约3.2万人。

发展策略:特色培育、提升功能。

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引进生态型、高附加值工业项目,促进已有产业提升,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强工业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园区服务水平,提高吸引力,塑造城市东部门户形象;理顺内外交通衔接和物流集散关系,强化产业区内部以及与其他功能区的联系通道建设。

8、木西林片区定位:特色工业组团。

规模:用地范围1.9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1.49平方公里,人口约0.8万人。

发展策略:适度发展、预留功能。

发展预留弹性、兼容性用地;协调、尊重自然山水环境,控制景观视廊和生态通道;作为产业补充完善的备用地,近期可利用作为轻度污染工业周转用地。

七、绿地系统布局“一带一环、数点多廊道”。

“一带”指沿建溪、松溪及两江汇流形成的滨江绿带及江心岛,是整个城区绿地骨架。

“一环”指围绕城区的背景山体绿地,由风景名胜区、山地公园、农田、果园(经济林)等形成的生态背景山林。

“数点”指分布于城区内的多处公园绿地,包括芝城公园、南湖公园、城北公园、气象台公园、莲花山公园和高铁站前公园等片区中心绿地。

“多廊道”包括生态绿廊和道路绿廊。

八、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一)城市交通发展政策优先发展和发挥公共交通运输的骨干作用,提高公共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建立与城市布局形态和功能组织协调的运输网络系统,以自由式快速道路系统形成机动车主通道,以快速公交系统形成骨干客运走廊,构建与城市布局和交通需求分布协调的运输网络;提高整体交通运输效率,发挥新城与旧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区域一体化交通系统组织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以组团型城市道路网络和客运系统一体化组织提高整体交通运输效率;预控重大交通设施空间。

(二)城市交通方式发展目标至2030年,城市交通出行方式构成目标:在城市全方式客运出行比例中,公共交通达到20%以上,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为40%左右,小汽车(包括出租车、摩托车)控制在25%以下。

远景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目标达到25%以上。

(三)城市道路等级城市道路系统按照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三个等级划分。

结合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路网总体呈自由式,片区内部一般为方格网式路网,形成主干路、次干路、国(省)道和高速公路之间有机高效的交通衔接。

(四)道路系统规划以片区为单位,各组团内分别形成系统,注重城市片区之间的衔接。

整体呈四纵三横方格式路网:强化东西两翼联系;降低过境交通干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