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月球的探索
学号:20091003990 姓名:罗为
40万公里,这是中国航天器迄今到达的最远距离奔向月球,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
的美好梦想。古代中国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飞天"图案等美丽的传说。西方航天学
界认为,中国明朝人万户为人类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并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
"万户",以表纪念。 19世纪中叶,法国人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几乎启发了所
有的现代航天先驱们,但人类对太空无限的遐想一直都停留在小说层面。进入20世纪,人
们观念中关于宇宙空间的科学概念已逐渐形成,世界各国活跃着一大批航天先驱。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一个天体。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最早用望远镜观察月球,他发现月
球上有群山,有密如麻点般的坑洞--环形山。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逐渐对月球有了更多的
了解。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个卫星,距地球约38.44万公里,半径约1740公里,是地球半径
的1/4左右,月球的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49,表面积约
为地球的1/14。同一个物体在月球所受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的1/6。月球表面的温度最高约1
27摄氏度,最低约-183摄氏度。
月球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并伴随地球绕太阳公转。它自转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转动
一周的时间都是27天7小时43分,月球的一天相当于地球的一个月,月球总以它的同一半
球面对着地球。
由于月球的引力小,大气密度约为地球海平面的1万亿之一,空气极为稀薄。正因为没
有大气层的阻力,空中飞来的大小陨石毫无阻拦地与月球相撞,使月球伤痕累累,布满了环
形山。没有空气传送声波,月球上万籁俱寂。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没有空气的散射,太阳光
比在地球上看到的要明亮一百倍,但天空却永远一片漆黑。正因为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蓝
天白云,没有晴阴天之分。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
环形山是碗状凹坑结构,月球上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有3万3千多个,占月面表面
积的7-10%,最大的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公里。月球上还有洋、海、湾、湖
等各种名称,其实月球表面并没有水。月球上有22个月海,其实是广阔的平原。最大的是
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
公元2007年11月26日,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球图像正式发布,标志着首
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继人造地球卫我国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从此新增了
一座闪光的里程碑。
2004年初,随着月球探测工程正式开始实施,“嫦娥一号”,这个美丽的名字就吸引着无
数关注的目光。这是中国人勇攀科学高峰的一次新的尝试,这是中华民族和平利用太空的一
次新的探索。
从上世纪50年代起,随着运载火箭的加速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人类开启了一
个新的时代――空间时代。探月,开始从梦想走向现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和美国的探月竞争空前激烈,掀起了人类第一次探月高潮。从
上世纪90年代起,新一轮探月浪潮又开始在全球涌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航天技术的发展,我国不少有远见的科学家纷纷提出开展月
球探测的建议。
而对于长期从事月球研究的欧阳自远院士来说,探月的愿望强烈:“中国在月球探测和深
空探测这一高技术领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这一工程不但可以推动我国基础学科的发展和航
天技术的进步,还可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从梦想走向现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围绕探月的各项“探路”工作有序展开。
1995年,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提出并下达了“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
和可行性”的研究课题,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航天有关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开
始进行研究论证。经过近4年的认真研究,2000年,相继完成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
和规划”、“我国月球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等报告,并提交了第一套比较完整
的论证报告,为我国月球探测研究论证奠定了一定基础。
2000年11月22日,我国政府首次公布了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正式提出要
“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探月,开始进入国家视野。
2001年12月,国防科工委委托“两弹一星”元勋、航天专家孙家栋院士组织中国科学院、
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及相关高校的专家,正式开始进行“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综合
立项论证”,并于2003年3月提交了《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综合立项论证报告》及7个相关报
告。
从1995年国家组织相关专家对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和论证,
到2004年2月25日国防科工委正式宣布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正式实施,先后有数
百名专家、院士参加了探月工程的论证和实施准备工作,这些大量的前期分析论证和方案设
计工作,为如期完成月球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农历大年初二,这是一个令无数航天人激动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批准绕月
探测工程立项,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终于开始起飞。
2004年2月19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
张云川出任组长(因工作变动,现由张庆伟任组长),国防科工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
财政部、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和航天科技集团的相关领导出任副组长,实行总体协调指挥
和重大决策。
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
总要求》,任命栾恩杰为工程总指挥,孙家栋为总设计师,欧阳自远为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
学家,同时给探月工程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嫦娥工程”。
2004年3月15日,国防科工委召开第一次绕月探测工程工作会议和大总体协调会,协
调总体技术方案和总体计划流程,同时任命一批航天专家担任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
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总指挥及总设计师,并组成近万人的研制试验大军。
2004年6月2日,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这实际成
为绕月探测工程的前沿指挥部。
2004年被称为月球探测工程“开局年”。这一年,先后完成了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总体
设计方案制定和地面应用系统设计方案制定、卫星系统的方案设计和运载火箭系统的初步研
究,并开始进行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
2005年被称为月球探测工程的“攻坚年”。这一年全面展开初样研制与试验,进行五大系
统之间的接口协调和技术攻关。在这一年,工程的各种问题得到充分暴露和解决,技术风险
逐渐化解,系统间接口关系得以明确,各系统技术状态得以确定。
2006年是绕月探测工程的“决战年”,也是正样研制阶段。这一年完成了“嫦娥一号”正样
星的总装、测试和试验,完成了“长征三号甲”的总装与测试和测控、发射场和地面应用系统
的设备研制和系统建设,总体具备了在2007年执行任务的能力,已整装待发迎接决胜年的
到来。
2006年2月10日,经过5个多月的广泛征集评选,确定了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标识。
2006年10月6日,经过广大公众参与投票评定,《高山流水》、《谁不说俺家乡好》、《爱
我中华》、《歌唱祖国》等30首曲目被选定为嫦娥一号卫星在轨播放曲目。
2007年10月24日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