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英汉对比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从英汉对比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从英汉对比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摘要:当今中外交流密切,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诗歌作为
华夏文明的瑰宝,成就辉煌,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诗歌意象的解读和翻译,对于传递中华文化内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
将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诗歌英译时的意象解读与处理,探讨影响意象英译的因
素以及可行的翻译方法。

一、诗歌意象
诗歌历经千年沉淀,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现代文明
的环境下品读古代诗词,更是让人们不禁感叹古人之文采斐然,智慧卓绝。诗歌
因其高度精炼的语言与节奏韵律的美感,被公认为最讲究语言的艺术, 常被称作
“文学中的文学”。[1]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创造无穷的意境离不开
意象的参与。对于“意象”一词的定义诸多,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意”是内在
的抽象的思想,“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象”相依相存,“意象”
是客观的事物和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产生联系的结合体。
意象理论在我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 ,文中提及“观物取象”、
“立象以尽意”之说。只不过此处的“象”指的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
组合符号,古人用其记录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后由诗学借用并引申,诗中之“象”
便用来指代具体可感的物象。中国古代诗歌和文学理论对诗歌意象的研究由来已
久。南朝梁代文论家、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篇中说:“独
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此处意象一词初现,
且其对创作文章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唐朝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搜求
于象,心人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意思是在意象中搜索探求,内心进入
意境,思想在物象上有所领会,凭借内心得到。诗歌需要具备的标准之一是意象组
合创造意境,让人有所感悟。唐朝诗评家司空图《诗品》中说:“意象欲出,造
化已奇”,可见意象在中国诗歌创作和鉴赏评价中的地位之重。
当然,西方文学理论同样重视意象的地位。二十世纪初,西方出现一个新的
文学流派:意象派。其代表诗人埃兹拉·庞德认为,“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
情的复合体”,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2] 英国
诗人艾略特强调“表情达意的唯一的艺术公式,就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
象、一个情景、一连串事件,这些都会是表达该特别情意的公式。如此一来,这
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出现时,该特别情意就马上给唤引出来。”这与中国
古代的理论有着相通之处。
二、诗歌意象的翻译与解读
尽管在理论上中外对于诗歌意象存在着相通的见解,但是由于文化传统、自
然环境、思维方式等差异,在中文诗歌翻译实践中将意象所要传达的语义与情感
准确投射到目的语环境是一大难点。下文将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分析译者在转
换中英两种语言时如何处理诗歌意象以及恰当与否。
首先,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经典诗歌《望庐山瀑布(其二)》为例。
原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一:
Cataract on Mount Lu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许渊冲)
译文二:
Watching the Lu Mountain Falls
Purple smoke rises from the mountaintop
The peak looks like an incense burner in the sunlight
Far away I see the valley stretching before me
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The torrent dropping three thousand feet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s (王守义 约翰•诺弗尔)
在中文原诗中人运用香炉、紫烟、瀑布这三个意象营造氛围,通过想象,神
思天外,展现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取得了情景
交融的艺术效果。
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紫烟”译作“a wreath of cloud”。“wreath”是
名词“花环”的意思,与“cloud”搭配,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读来让人感受
到山腰之上云雾缭绕,日照之下光彩绚丽,恍若仙境,生动而又形象。再看王守
义和约翰•诺弗尔的译文中,“紫烟”译作“purple smoke”,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虽然在形式上符合,却大大削弱了“紫烟”这一意象在目的语中应有的形象效果,
只剩下两个拼凑在一起的单调乏味的单词。出现如此对比差距的原因在于,“紫
烟”一词表意是指在太阳照射下显现的紫色薄雾,诗人借这一意象所要表达的是
香炉峰之上烟雾飘渺的朦胧之美以及东来紫气般的祥和之感。在英文语境里,如
果直译成“purple smoke”,由于缺少与汉语环境相同的文化熏陶,读者很难联
想到香炉峰上云雾缭绕的唯美情景;而“wreath”虽为名词,却有着“环绕”之
意,且“花环”这一意象在英语语言中象征圣洁美好,在此处的使用能将诗人赞
叹风景美好这一内心感想准确转达到目的语中,实为巧妙。
再看一例唐代诗人金昌绪的五言绝句《春怨》。
原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译文一:Fletcher
Oh, drive golden orioles,
From off our garden tree;
Their warbling broke dream wherein,
My lover smiled to me.
译文已披上了一层风花雪月的色彩。最后一句“我的情人对我微笑”是译者
试图避开“辽西”这一西方人不太熟悉的中国地名的一种努力,但原
文的含蓄已荡然无存。许渊冲先生对该译诗作了如下修改: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诗词英译漫谈》,载《中国翻译》1988年第3期)
许译虽未直接点明“辽西”这一地名,
但frontier一词所传递信息要远比Fletcher的译文忠实得多。
三、
四、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
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
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
情色彩。

[1] 高明阳. 浅谈英汉诗歌翻译中的意象转换[J]. 社科纵横, 2007(7).
[2] Pound, Ezra. Shih-ching: The Classic Anthology Defined by Confucius[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