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氨酸制备和检测研究进展[1]

茶氨酸制备和检测研究进展[1]

茶叶JournalofTea2009,35(3):145~149

茶氨酸制备和检测研究进展

邵淑宏1王开荣2林晨1叶倩1梁月荣1

(1.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杭州310029;2.宁波市林特科技推广中心,宁波315012)

摘要本文综述了茶氨酸的特性、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途径、茶氨酸的分离制备以及检测方法,为茶氨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提供相关信息。关键词茶氨酸;生物合成;化学合成;分离制备;检测

中图分类号:TS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77—8921(2009)03--145—05

ProgressinResearchofPreparationandDetectionofTheanine

SHA0Shuhon91,WANGKairon92,LINChenl,YEQianl,LIANGYueron91

(1.ZhejiangUniversityTeaResearchInstitute。Hangzhou310029,China;2.NingboExtensionStationofForestryandSpecialityTechnology,Ningbo315012,China)

AbstractThepresentpaperreviewedthecharacteristicsoftheanine,thebiosynthesisand

chemicalsynthesisoftheanineandthemethodsforpreparationanddetectionoftheanine,which

willprovideusefulinformationforfurtherHAhhhhstudyoffunctionalcomponenttheanineintea.

KeywordsTheanine;biosynthesis;chemicalsynthesis;preparation;detection

茶氨酸(theanine)是茶叶的特有氨基酸类化合

物,其含量占茶叶氨基酸含量的50%以上;它不仅是

茶汤鲜爽味的重要成分,而且具有降低苦涩味的作

用;同时还具有焦糖香,对茶氨酸对绿茶滋味和红茶

香气有积极作用。因此,白酒户弥二郎1950年发现

并鉴定茶氨酸以来,它一直受到茶叶品质研究者的

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茶氨酸具有多种良好的

体生理调节功能和药用效果,进一步引起食品营养

和医学领域学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茶氨酸的最新

研究进展,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1茶氨酸特性和在不同茶叶中的含量

茶氨酸是茶树次生代谢产物,化学分子式为

C7H14N203(N—gamma—ethyl—L—glutamine,N一乙基一

7一L一谷氨酰胺),分子量:174.20,分子结构如图1。茶

氨酸是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217---218。C;

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无臭,味鲜;味觉阈值

0.06%,低于谷氨酸(O.15%)和天冬氨酸(O.16%)。茶氨酸是茶叶氨基酸最主要的成分,占茶叶氨托.-..j,一

眦/c\√q、^/\√q

图1茶氨酸分子结构

基酸含量的40%以上。茶氨酸在茶树不同器官的含

量分布不同。分析显示,茶树嫩叶茶氨酸含量最高,

其次是成熟叶片,须根较低,而茎的含量最低uJ。不

同茶类由于加工条件不同,茶氨酸保留量也存在差

异,白茶和绿茶的含量较高,乌龙茶和红茶次之,普

洱茶由于经过长时间的后发酵,茶氨酸降解严重而

含量较低口]。有分析结果显示,西湖龙井茶的茶氨酸

为18.08mg/g,碧螺春为19.4mg/g,祁门红茶为

13.6mg/g,立顿袋泡红茶为8.3mg/g,而普洱茶为

0.3mg/g[3]。由于随着茶叶的成熟度提高,茶氨酸

含量随之降低,所以茶氨酸在幼嫩芽叶加工的高档

茶中含量高于用粗老原料加工的低档茶[4]。茶树品

种与茶氨酸含量关系密切,新梢白化茶树品种茶氨

收稿FI期:2008—07—08项目来源: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A610069)和2008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作者简介.召B淑宏(1988一).女.浙江大学茶学专业本科生.从事茶资源利用研究。

通讯作者:粱月荣(1957年一),男。从事茶树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研究。

万方数据146茶叶35卷

酸含量高于普通绿茶品种n]。栽培技术条件对茶叶

茶氨酸含量有重要影响,氮肥有利于茶氨酸的生物

合成和累积;肥料中过量的氯元素不利于茶叶茶氨

酸含量的积累,但不影响茶氨酸在吸收根的累积n]。

2茶氨酸生物合成

在茶树中,茶氨酸是在根系以L一谷氨酸和乙胺

在茶氨酸合成酶(EC6.3.1.6)的作用下合成,然后

输送到叶部。茶氨酸合成酶又称I。一谷氨酸:乙胺连接

酶[6],该酶在体外的最适宜反应条件是温度35C,

pH7.5c7|。后来的研究发现,细菌中的7一谷氨酰转移酶(丫一

glutamyltransferase,又名glutamyl—transpepti—

dase,GGT,EC2.3.2.2)也可以将谷氨酰胺上的谷

氨酰基转移到乙胺受体上,催化合成茶氨酸[8]。

GGT是一种异二聚体酶,在细菌和哺乳动物都有发

现,具有催化谷胱甘肽化合物的水解并将7一谷氨酰

基团转移到其它氨基酸和多肽的氨基酸上凹],如果

应用不同的丫一谷氨酰基受体,可以借助GGT合成不

同的丫一谷氨酰基化合物。受体化合物经过7一谷氨酰

基化以后,其特性产生显著变化,如水溶性显著提高

和在血清中的稳定性增强[10。。从土壤中分离的甲胺

/乙醇代谢细菌具有GGT活力和茶氨酸合成活

力[11l。GGT是研究比较深入的茶氨酸合成酶类。研

究表明,GGT的最适宜反应条件是:200mM谷酰

胺(Gln),1.5M乙胺,GGT酶活力0.4U/mL,pH10,Gln转换率可以达到60o/6[8]。GGT基因于1989年被克隆n2|。后来有人利用GGT基因构建工程菌

进行茶氨酸合成,以菌体浓度70mg/mL、在0.35

mol/I。I。一GIn、2.0mol/L盐酸乙胺和pH9.5条件

下反应4h,茶氨酸生成量达到29.40g/l。[13|。葡萄

糖、酵母提取物和K2HP()4是影响该工程菌酶活力

的关键因素,最佳条件为葡萄糖10.39g/L、酵母提取物6.88g/L、K:HPO。7.10g/L,7一GGT活性的达

到4.40U/mL,茶氨酸的产量为32.22g/L[】“。

谷酰胺酶(glutaminase,EC3.5.1.2)可以水解

谷酰胺等丫一氨基键,部分酶还有催化转了一谷酰基反

应,所以具有谷酰胺酶活力的真菌、细菌和酵母也可

以用于制备茶氨酸【l5|。谷酰胺酶催化谷酰胺化合物

类水解的有2类反应,第一类是将谷氨酰胺水解为

谷氨酸,是高度专一的;第二类是催化谷氨酰胺水解

为谷氨酸和天门冬酰胺水解为天门冬氨酸,专一性

略低n引。比较不同微生物来源的谷酰胺酶发现,该

酶最少可以分为2个亚类,第一亚类酶的活性部位

保守氨基酸残基包括位于Pseudomonas7A谷酰胺酶的Thr20,Tyr34,Thrl00,Aspl01,Lysl73和Glu294以及P.aeruginosa,Acinetobacter,

glutaminasificans,Mycobacteriumleprae谷酰胺酶和P.fluorescens谷氨酸一天门冬酰胺酶也属于这一

类。第2亚类谷酰胺酶在Pseudomonas7A中的酶活

性部位没有保守氨基酸残基,与Micrococcus谷酰胺

酶存在30%的同源性。而且来自A.oryzae谷酰胺酶

具有耐盐性Ll引。

谷酰氨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GS,EC6.3.1.2)也可以用于茶氨酸生产。将枯草杆菌B.

subtilis168的GS基因(glnA)克隆并连接到质粒

pET28a上形成重组子GS,再将重组子质粒转化

BI。21(DE3)菌系,获得工程菌BI。21(DE3)-pET28a—

glnA;茶氨酸合成活力提高20%[16。。将荧光假单胞

菌GS基因转接人pET32a质粒,再将重组质粒转化

到E.coliBL21中,构建了一种生物合成茶氨酸的基

因工程菌。工程菌催化L一谷氨酸钠和盐酸乙胺反应

生成茶氨酸的能力较出发菌株E.eoliBL21有显著

提高[1川。从PseudomonastaetrolensY30分离的GS

可能由12个相同的亚基组成,该酶需要M92+和

Mn2+[18,19]。从专性亲甲基醇菌MethylovorusmaysNo.9

分离的一种丫一谷氨酰甲胺合成酶(GMAS)也可以利

用谷氨酸和乙胺合成茶氨酸。GMAS中间和N一末端

氨基酸序列GSⅢ酶有78%的相似性,Yamamoto等

克隆获得6.5kbp的GMAS基因插入DNA片段,可

编码44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49kDa;该基因连接到

pET21a表达载体并转化E.coliAD494(DE3),获

得表达,发酵可以产生茶氨酸,浓度约60mML20。。具有上述酶活力的微生物都可能具有合成茶氨

酸的能力,所以许多微生物被用于生物合成法制备

茶氨酸。利用真菌褐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badius)进行浸入式发酵可以产生茶氨酸,当培养条

件为葡萄糖29.17g/I。、酵母提取物6.38g/L、肉汤

61.43mI。和pH5.63时,茶氨酸浓度可以达到

17.24mg/L㈨。

3茶氨酸化学合成

在高压高温条件下可以利用谷氨酸和乙氨化学

合成茶氨酸。实验表明,由L一谷氨酸在高压下加热,

制得吡咯烷酮羧酸;然后将其制成铜盐,加入无水乙

胺,再在高压下加热得到I。一茶氨酸。由L一谷氨酸一7一

乙基酯(I)为原料,在吡啶溶液中与三苯基氯甲烷

在40C下反应48h,接着与乙胺水溶液在搴温下反

应48h,再在乙酸水溶液中回流5

min脱去三苯甲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