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13 页 喀什地区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几幅画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__________。 ②达·芬奇提出“做自然的儿子”,那是因为在中世纪的后期,艺术家受社会的束缚太厉害,一切都要_________。
③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_________,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④自2001年全国书画大展上获奖以后,这位年轻画家由专攻传统国画转而大搞技法创新,佳作频出,_________。 A . 相提并论 安分守己 不以为意 一发而不可收拾 B . 同日而语 循规蹈矩 不以为意 一发而不可收 C . 相提并论 循规蹈矩 不以为然 一发而不可收 D . 同日而语 安分守己 不以为然 一发而不可收拾 2.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参加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中国短道速滑队,是由十六名集训队员中挑选出的优秀选手组成的,是一支新老结合、充满希望的队伍。
B . 历代改革的督行者大都是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广泛社会认可度、丰富的治政经验、渊博的学识和鲜明的个人意志于一体的“政治强人”。
C . 针对春运期间长途行车路况复杂、驾驶员容易疲劳及拼车人相互不熟悉等情况,中国消费者协会特别提醒大家出行注意安全。
D . 土耳其政府军对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的进攻早有准备,从上月底就开始向士伊边界一带集结部队,并部署了大量重型武器。
3. (2分) (2017高二上·佛山期末) 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句是( ) 第 2 页 共 13 页
A . 大作收悉,文中所述观点,我已逐条斧正。 B . 今天阁下光临寒舍,使我感到蓬荜生辉。 C . 今日亲聆各位先贤高论,让我茅塞顿开。 D .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天色已晚,我就留步了。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 4. (9分) (2015高二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我国古代的带钩 戴耕 带钩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饰配件,是用来束带或佩系的用具,广泛流行于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带钩一是连接带的两端,使之紧固;二是在腰间系挂器物、饰品。其造型多样生动。形象多有美好的寓意。其装饰工艺精美绝伦、技艺精湛,集当时生产技术、装饰工艺水平于大成。其材质除常见的青铜外,还有金、银、玉等。其纹饰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带钩在造型、装饰、材质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因此,带钩是古代达官贵人以及文人武士显示高贵身份的服饰配件,也是当时满朝文武相互炫耀和攀比的饰品。《淮南子》记载:“满堂之坐,视钩而异,于环带一也。”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玉带钩了。这一时期的玉带钩制作工艺流程可能是先将玉块切割成长方体形状,然后用对钻法从两端钻孔,钩体是用线割法把中间的部分剜去而成。这时的玉带钩,是带钩的原始形制。我们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带钩可以看出,在史前时期已经开始有了独特的并延续至今的中国传统玉文化。
春秋时期,带钩又随着青铜工艺的发展而再现。在此之前的商周时期,腰带多为丝帛所制的绅带。在绅带上不好勾挂佩饰,故又束革带。当初的革带两头是用短丝绳和环系结。青铜技术在西周已达到鼎盛时期,由巫术宗教中的礼器日益蜕变为生活中的服饰配件,青铜带钩正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实用装饰品。湖北曾乙侯墓出土的一组带钩,应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质带钩。
战国时期带钩已经广泛使用了,带钩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空前发展。从战国时期的铸铜遗址来看,带钩陶范数量惊人。除了陶范浇铸工艺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鎏金、包金、镶嵌等许多工艺。精湛的带钩工艺可以折射出战国时期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最早的繁荣期。
汉统一后,中原文化融合了其他文化的特征,造型艺术兼收并蓄、气势雄浑、浪漫生动。无论从材质、工艺、造型等方面都代表了中国玉文化的一个高峰。青铜模铸的动物形象带钩也是常见的形式。汉代的带钩装饰纹样,由 第 3 页 共 13 页
云纹逐渐转变为卷草,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对称定型,绞缠重叠,更多的是线条的自由和生动,或粗犷豪迈,或轻巧奔放。
魏晋以后带钩进入应用的衰退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徙,胡汉杂居。游牧民族的胡服穿着简便,于是汉族也穿起了胡服。胡人用带扣系扎固定革带,比带钩更加结实牢固,使用方便,带扣逐渐广为流传,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明清出现的带钩已失去实用功能,只作为一种把玩的物件而流传。
(选自《文化艺术报》,有删改) (1) 下列对带钩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带钩是我国古代广泛流行于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用来连接带的两端使之紧固或在腰间系挂器物、饰品的青铜制品。
B . 带钩造型多样生动,形象多有美好的寓意,装饰工艺精美绝伦、技艺精湛,集当时生产技术、装饰工艺水平于大成。
C . 带钩的纹饰造型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其造型、装饰、材质等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最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D . 带钩是古代上层人物相互攀比炫耀高贵身份的饰品,正如《淮南子》中所述“满堂之坐视钩而异,于环带一也”。
(2) 关于带钩的发展历史,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玉带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这时的玉带钩,是带钩的原始形制。它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才被青铜带钩所取代。
B . 从曾乙侯墓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青铜质带钩来看,战国时期的带钩由礼器转化为生活器具,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空前发展。
C . 春秋战国时期带钩的装饰纹样多对称定型,绞缠重叠;而汉代带钩的装饰纹样更多的是线条的自由和生动,艺术性更强。
D . 春秋时期带钩由纯粹的饰品蜕变为实用装饰品,魏晋后胡人系扎的带扣完全取代了带钩,明清后出现的带钩则又失去了实用功能。
(3) 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我国古代带钩工艺的主要演变过程。 第 4 页 共 13 页
5. (12分) (2019高一下·淄博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顶红帽子 程瑞嘉 七十五岁的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回来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 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把雨伞,一个包袱,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外面的生活很精彩,也很无奈。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
时间像个磨盘,一圈一圈地转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秋明由一个懵懂不更事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头发和胡须花白、腰弯背驼、老眼昏花的七十五岁的老汉。生活的艰辛磨去了他衣锦还乡的美梦,有的是日里夜里对故乡的念想和企盼。
有人是生活的幸运儿,他们在外面靠努力和勤奋成了腰缠万贯的富人,回到家乡投资,办企业,甚至将自己的名字变成学校的名字,过着受人尊重、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秋明何尝不想这样呢?但生活似乎老开他的玩笑,总让他一辈子辛劳地推着大石头上坡,结果却一无所获,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
秋明老汉最近总做梦,梦见回到了故乡,听到了久违的乡音,看到许多不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兴奋和激动,每次醒来,泪水都打湿了枕巾。要么就是长时间的失眠,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是一个母亲对久未归乡的游子的呼唤。
秋明老汉终于被那个强烈的念头折磨得失去了形体,愁容满面。他于是打点行装,踏上了回徽州的行程。车窗外的景色迷糊了双眼,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有的只是临近故乡的激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老先生的诗好像就是为这时的秋明老汉写的。
虽说回到了故乡,但一切都改变了秋明老汉脑子里对故乡的印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当年的小伙伴已经大多不在了,即使还在的,也已经变成了不熟悉的生面孔。村庄比儿时更大了,也更新和繁荣了,家乡的变化让老汉欣慰。老房子早已不在,只记得房子的边上是学校,如今学校还在,也不是当年自己读过三年书的学校了。如今的学校让秋明老汉惊喜:校园又大,教室又宽敬,那么多的教室,能坐上千名学生吧?!突然,学校里放学的铃声大作,许多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把陷入沉思的秋明老汉吓了一跳。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 第 5 页 共 13 页
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他听村里的人说,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
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 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想到这里,秋明老汉咧开缺牙的嘴笑了,他跨进学校的大门,径直向校长室走去。时间不长,秋明老汉又从校长室里愉快地走了出来,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秋明老汉把用捡垃圾换来的一千顶红帽子交给学校的时候,校长召集全校教师和学生举行了隆重的接受仪式:千名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每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红帽子,初升的太阳照在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一个孩子跑出队列,喊一声爷爷,将一条红领巾戴在秋明老汉的脖子上,然后迅速跑回队列。孩子们伸出右手向秋明老汉敬少先队队礼。秋明老汉也笨拙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站在秋明老汉身边的校长和教师都被他的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秋明老汉看着孩子们戴着他的红帽子在学校操场和校外的公路上走成一支浩荡的队伍,心里想从今以后谁敢说他秋明老汉孤身一人,他分明有了一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想到许多路过的汽车司机都要停下来向他们鸣笛致意,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秋明老汉提出为学校捐千顶红帽子,校长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接受捐赠,这是出于对秋明老汉的尊重和感激。 B . 小说多次提到秋明老汉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体现了传统的游子情怀,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 . 衣锦还乡,是游子的梦想,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
D . 小说引用了贺知章的诗歌,诗歌的意境映照着秋明老汉回乡时的情感,文章更具文学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 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3) 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