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一道高考题解法“争议”的反思

对一道高考题解法“争议”的反思

2010年第12期 福建中学数学 9 

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思路本题将两个小题都设计为探究性问 

题,其目的是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课标的理 

念.第(I)小题让学生探究函数f(x)在区问(0,el 

上是否有最小值?学生只要掌握求导公式和利用导 

数求函数最小值方法,就可以顺利作答.第(Ⅱ) 

小题要求学生探究曲线Y=g(x)=(f(x)一Z)e +X在 点 :X0处的切线与Y轴是否垂直?学生必须熟悉导 

数的几何意义以及导数、方程、不等式相关知识才 

能作答. 难度估计:0.4左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0 

对一道高考题解法“争议”的反思 

吴文中 

1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350007) 2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二中学(362801) 

2010年高考福建卷的参考答案公布后,文科数 

学卷第18题第Ⅱ问的参考答案(以下简称参考答案) 

引发了一些争论.笔者在一番探究之后认为,这些 

争论事实上并无存在的价值. 

1.材料 

1.1试题 

(2010年高考福建卷・文18)设平面向量am= 

( ,1), =(2,”),其中m ∈{1,2,3,4}. 

(I)请列出有序数组(m, )的所有可能结果; 

(Ⅱ)记“使得 j-(a 一 )成立的(m, )”为事 

件A,求事件 发生的概率. 

1.1.1参考答案 

解(I)略; 

(Ⅱ)a 一 =(m一2,1一"),由 上(a 一 )得 

m 一2m+1一”=0,即月=(m—1) . 

由于m,n∈{1,2,3,4},故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 

件为(2,1)和(3,4),共2个. 

又由(I)知基本事件的总数为16,故所求的 

概率为P(A) 言・ 

1.1.2“争议”解法 

解(I)略; 

(Ⅱ) 一 =(m一2,1一”),由 上(a 一 )得 

m 一2m+1一,z=0,即刀:(,卯一1) . 

由于 , ∈{1,2,3,4},又一am一 ≠6,故事件 

包含的基本事件为(3,4),共1个,又由(I)知基 本事件的总数为16,故所求的概率为P(A)= 1. J0 1.2“争议”焦点 

上述两种解法孰是孰非?关键是向量a上b时, 

向量a或b是否可为零向量.参考解法显然持肯定态 

度,“争议”解法则持否定态度.可见,都是“零向量” 

惹的祸——“零向量”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了问题. 

2.依据 

2.1“争议”解法的依据 

以下均为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4 必修课本中的内容(以下简 

称为 数学4 ). 

第103页:“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我们把 

数量l a l_b l COS0叫做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记 

作a・b,即a・b=I a ll b J COS0,其中0是a与b的夹 

角,……” 

第104页:“设a和b都是非零向量,则: 

①aj_b a・b=0;……” 

第106页探究栏目:“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a=(x1,Y ),b=(X ,Y2),怎样用a与b的坐标表示 

. 呢? 

设 =( ,Y1), =( ,Y2), 

则a一上一b《=>XIX2+ lY2=0.,’ 

第108页习题B组第1题:“已知a一是非零向量, 

且一b≠C一,求证:a一・一b=a一・一c§a一上( 一苫).,’

 10 福建中学数学 2010年第l2期 

可见,在上述讨论两向量垂直或者向量数量积 

等问题时,涉及到大量的非零向量.但这都只是首 

先限定为非零向量来讨论两向量垂直或者向量数量 

积等问题,并没有说明是零向量就不能讨论两向量 

垂直或者向量数量积等问题. 

2.2客观的依据 

2.2.1人教版的依据 

数学4》定义了长度为0的 

向量叫做零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 

一向量平行.并且第94页有:“不 

共线向量有不同方向,它们的位置n 

关系可用夹角来表示.关于向量的 

夹角,我们规定: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和b.如图2.3.3,作 = , 

OB=b,则ZAOB=0(0。 0 180。)叫做向量a与 

b的夹角. 

显然,当0=0。时,a与b同向;当0=180。时, 

口与b反向. 

如果a与b的夹角是90。时,我们说a与b垂直, 

记作口上b.” 

显然上述讨论了两类情况,即不共线向量所成 

夹角和共线向量所成夹角,并定义了两向量的夹角 

为90。时称该两向量垂直.由于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 

行,说明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自然零向量就可 

与任意另一向量成9O。夹角,零向量自然就可与任意 

向量垂直了. 

2.2.2湘教版的依据 

湖南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 数学 第二册第106页: 

“3.垂直条件: 

夹角余弦公式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是: 

=0 (口,6): 2 J-云・ 

我们规定零向量与所有的向量都垂直.这样, 

对任意两个向量a,b(不论它们是否为零向量), 

都有 ・b:0§口j.b(垂直条件). 

由此可知,要判定两个向量是否垂直,只要看 

它们的数量积是否为0”. 

可见,湘教版教科书明确无误的申明:两向量 

垂直时,向量可为零向量. 

2.2.3大学教材的依据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学校教材 解析几何 (第 三版)(吕林根、许子道编)第39页: 

“定理1.7.1两向量a与b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 

是 ・一b:0. 

证当a上b时,COS<a,b>=0,于是a・b:0; 

反过来,当口‘b=0时,如果口,b均为非零向量, 

那么根据(1.7一1)有COS<口,b>=0,从而口j-b;如果 

a,b中有零向量,由于零向量的方向不定,可以把 

它看成与任意向量垂直,所以有口j-b,定理得证.” 

可见,在证明过程中明白无误地阐释了零向量 

可与任意向量垂直. 

3.反思 

3.1命题者的意料之外 

2010年高考福建卷数学(文史)第18题一改传 

统命题模式,打破向量与三角、向量与解机几何等 

知识的交汇,而把向量与概率有机融汇在一起,具 

有很好的整合性,并且叙述简洁易懂.该题主要考 查概率、平面向量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应用意识,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必然与或然思 

想.命题者把该题放在文科第二道大题,显然是难 

度较小的,算得上是容易题,是要为试卷的难度系 

数做大贡献的.试题的区分度也应该体现在向量垂 

直的转化及其运算求解上,而没有想到人为附加零 

向量成为影响该题区分度的重要要素之一,从而降 低该题的得分率,无意加强该题的教育导向功能, 

即平时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 

用,注重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落 

在实处. 

3.2防止对“用教材”的异化 

为什么零向量会成为该题的焦点呢?本质是对 两向量的垂直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断章取义.在高 

一(或高二)教学中,接新课程教学理念,自然要 

从“教教材”转向为“用教材”.而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 

技术大力辅助课堂教学下,难免会出现知识点在屏 

幕上一闪而过,而学生没来得及或没意识到要记笔 

记的现状;又可能学生在课堂上“自我探究”、“自我 

阅读”时而对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的垂直等知识学习 

不到位、理解不够深入等现象;也可能是课后“自主 

学习”、“独立思考”时由于大量非零向量产生了先入 

为主,而造成思维定势.总之,“淡化课本时刻”是客 

观存在的.全国普通高中遵循唯一 普通高中数学 

课程标准(实验)

 (以下简称为 课程标准》),而 2010年第12期 福建中学数学 

用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教学.老师也要正确处理这 

“一纲多本”带来的不适应,以防止对用教材的异 

化.教师可取的一个方法是:以 课程标准 为基 

本依据,随时研讨,把要求和理念融入课堂.并深 

入揣摩各种版本的共性(比如福建省用的人教A版 和湘教版教材),也要关注其差异性.在上述“2.依据” 

中,显然湘教材明确告之向量垂直是可以存在零向 

量的,而人教A版就显得晦涩多了.当然学生不可 

能有时间、有精心、有智慧去关注的.对于对这些“关 

注”要防止“大杂烩”,防止把各种版本教材中的知识 

都搬进课堂,塞给学生,而不理会学生是否消化、 

理解,甚至造成课时紧张,或者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3.3把握标准,以“纲”为纲 

对向量数量积的知识要求在 课程标准)>、<<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数学) (以 

下简称为 考试大纲 )、<<2010年福建省语文・数学・英 语考试说明(文科) (以下简称为 考试说明 )中 

完全一样,即:“掌握数量积的坐标公式,会进行平 

面向量数量积的计算.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 

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 

显然对“数量积”的知识要求是很高的,不是达到“理 

解”程度,就是达到“掌握”程度.这也是整个高中仅 

有几个要达到掌握程度知识中的一个.对“掌握”的把 

握 考试大纲 是这样界定的:“要求能够对所列的 知识内容进行推导证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 

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这一层次 

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导出、分析,推 

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会用 

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也就是对向量 

数量积公式的运用.像“向量数量积”这样的核心概念 

需要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逐渐加深理 

解,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归纳、总结,忌讳“一步到位” 

或“华山一条道”,忌讳干瘪无味的方式死记硬背、机 

械模仿,把过程性、开放性、探究性、应用性融入 

课堂,引导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数学地分析问题、 

数学地解决问题,从而对知识形成本质性理解,达 

到对“掌握”程度要求的知识的灵活应用.反复研读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领悟课标课程理念,领 

悟“以知识为载体,注重能力的考查”的考试原则,把 

握知识的不同要求,把“了解”、“理解”、“掌握”有分 

寸的、有差别的渗透到课堂,落实到位.从而把知 

识的学术形态转变成学生容易吸收的教育形态,把 知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 

3.4回归课本,以“本”为本 

高考题经得住千千万万教师和考生的质疑,对 

考生来说最神圣的依据就是课本,于是课本成了命 

题者和备考者对话的共同准则.虽然在命题者眼里, 

课程标准 是命题的基本依据, 考试大纲 是命 

题的直接依据, 考试说明 服从于 考试大纲 , 

课本只是知识的载体,不能左右选拔性试题的命制; 

虽然在备考教师眼里, 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的基 

本依据, 考试大纲》是进行备考的直接依据, 考 

试说明 是对 考试大纲 的细化,课本是知识的 

发源地,而不是知识的唯一,“用教材”而不是“教课 

本”,但是在考生眼里,课本和自己一起风风雨雨地 

走过高中学习生涯,是唯一信得过的“物”的依赖.可 

见,考生更要“回归课本”,以“本”为本. 

然而,备考过程中,铺天盖地的备考资料、试 

卷往往让人眼花缭乱,考生对教师的提醒“看看课 

本”、“不时翻翻教材”并不一定有多少深刻的领悟, 

而只是一味地沉入题海.“回归课本”不只是“开卷有 

益”,而应是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从而把 

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反复查漏补缺,扫除知识上 

的盲点.比如对零向量的认识,课本定义了零向量 

后,由于需要规定了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接着 

又说明了与零向量有关的向量加减运算、数乘运算、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把零向量的运算纳入向量的运 

算,体现向量的运算功能;在此过程中,也阐述了 

与零向量有关的几何意义,如方向、夹角等,更深 

入理解向量的几何功能.从而充分地把向量“数”的 

功能和“形”的功能水乳般交融在一起,落实以向量为 

载体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体现向量在高中数学知识 

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当然,这就得在教师的引导下 

深入课本,把孤立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知识链, 

把知识、公式、概念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展现 

出来.又比如对课本里的例题、习题的认识,考生 

不只是会做,还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增减条件或对 

调条件和结论,尝试思考其充分性和必要性,从而 

由当前问题,通过类比、特殊化或一般化等思维过 

程理解知识的本质. 

高考试题往往是“年年岁岁意相似,岁岁年年题 

不同”,从而在备考过程中以“不变”应“万变”.所以 

对备考考生来说,“回归课本”不是一句口号,这不知 

是多少考生用血泪换来的警世名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