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
二
四气。
、
性与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是
性
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用以表示药
味
物的药性和药味两个方面。
四气(四性)
五味
四气也称四性。温热与寒凉属于两
类不同的性质。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1 四 气
寒 凉
阴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 作用
黄芩、 板蓝根
生
❖ 内服石膏、知母可以治疗高烧、口渴、
脉数、苔黄等热性证,就赋予它们以寒
性。
( 1. 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2
和“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
的治疗原则选择用药。
四 气 的 临 床 指 导 意 义
2. 根据药物寒凉温热的程度差异
选择用药。
3. 若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又可以 寒热并用。但必须注意病证寒
解毒 缓解毒性
蜂蜜、甘草
意
淡 渗 渗利 渗湿利尿
猪苓,茯苓
义
( 2 )
能收
收敛肺气 固表止汗
酸 收 能固 固精止遗
五味子、五倍子 金撄子、覆盆子
五
能涩 涩肠止泻 五味子、煨诃子
味 作
能泻
清热泻火 泻下通便
黄连、大黄
用 及
苦坚
能降
降逆止呕 降气平喘
半夏、杏仁
临
能燥 燥湿
苍术
床
能坚 泻火存阴 黄柏、知母
近
( 气同味异
2
麻黄
辛温
)
大枣
甘温
气
乌梅
酸温
味 不 同 ,
杏仁
苦温
肉苁蓉 咸温
气异味同
作
桂枝
辛温
用
薄荷
辛凉
不
附子
辛热
同
石膏
辛寒
散寒解表 补脾益气 敛肺涩肠 降气止咳 补肾助阳
解表散寒 解表散热 补火助阳 清热泻火
一气多味,说明药物作用多,
治疗范围广。如:
(
3
当归 辛 行气活血
)
甘 补益
一 气
温 散寒
控制微生物感染,减少机 体反应性
黄连(小檗碱)、 大青叶(大青叶素)
活性物质
抑制Na+、K+-ATP酶活性
知母皂甙 大黄酸等
温热药的现代研究
有效成分
作用途径
生物活性物质
通过肾上腺素、受体兴奋 中枢神经系统
芳香性挥发油 通过反射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某些化学成分
直接兴奋呼吸中枢、血管运 动中枢
类激素物质 促进代谢
温 热
阳
温里、散寒、 助阳、通络等 作用
附子 干姜
、
1. 人体反应,感官判断
(
薄荷外贴太阳穴,皮肤和眼睛即有凉爽 之感;内服,咽喉口舌有凉爽之感,即
1
可认为薄荷性凉。
)
❖ 肉桂内服后,胃脘即有热辣感,即可认
四
为肉桂性热。
气
2. 不同治疗效果的归纳
的 产
附子、干姜内服之后,可以治疗四肢厥 冷、脘腹冷痛等寒性证,就赋予它们以 热性。
学性不够强。
的
药物作用的抽象概括(抽象
产
的五味):经过临床疗效观
生
察而得。如补益者味甘,发
汗者味辛。13501165685
(
2 ) 五
能散 发散解表 辛散
能行 活血行气
麻黄、薄荷 川芎、木香
味 作
能补 滋补和中
人参、熟地、 麦冬等
用 及
能和 调和药物 甘缓
甘草、大枣
临 床
能缓 缓急止痛
芍药、甘草
指 导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4
气 气味不同,作用不同
味 配
气同味异
合 规
气异味同
律
一气多味
(
1
气味完全相同的药物,其作用相近。
)
辛温 如麻黄、桂枝、紫苏
气
辛凉 如薄荷、牛蒡子
味
相
甘温 如黄芪、锁阳
同
苦寒 如黄连、黄芩、黄柏
,
气味合参,但气味亦有主次之别。
作 用
以味为主 如黄芪甘温,言其补气
相
以气为主 如锁阳甘温,言其助阳
某些营养成分 增加能量、热量
举例 麻黄碱 伪麻黄碱 生姜油
白芷毒素
淫羊藿
大枣
五味,就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 种不同的味道。其所含成分不一,因而表现出 不同的药理和治疗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它们 的作用相近,在成分上甚至亦有某些共同之处。
2
但这里所说的“味”与平常生活中所说食物的
味道不能完全等同,这里的“味”实际上是对
指 导 意
能下 泻下通便 芒硝 咸 软 能润 润燥软坚
义
能软 软坚散结 牡蛎、海藻
为什么解释药物的功能必须气味结合?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二
3 者必须综合起来看。否则,不能全面 气 表述药物的功能。 味 合 如黄连,性大寒,则能清热泻火解毒; 参 结合味大苦,则可知黄连还有燥湿之
功。如此解释就比较全面了。所以解 释药物的功能必须气味合参。
01-中药的性能
1. 定义
一 、 概 述
2. 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
3. 中药为什么能发挥上 述治病作用?
4. 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
1
定
药物的性能(药性)即: 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效能。
义
包括药物治疗效能的物质
基础(有效成分)和治疗过程
中所体现的作用(疗效)。
性味又称四气五味。《神农本草
经·序例》中说:“药有酸、咸、甘、
多
所以,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行气
味 散瘀、温经止痛之功。凡血虚、血瘀、
气滞、以及血虚血瘀兼有寒者,均可
用之。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上、
下、表、里)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 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三
在上 眼目红肿、口舌生疮
、
病 在表 外感表证、皮肤湿疹
升浮
升
位 在下 腹水、尿闭、肢蹄浮肿
降
在里 里实便秘、肚腹冷痛
沉降
浮 沉
向上 呕吐、呃逆、咳嗽气喘 沉降 病 向外 自汗、盗汗、风疹初起
势 向下 泻痢、脱肛、子宫脱等
向里 表证传里、热邪内陷
升浮
1
升 浮
阳
上行 向外
升阳、发表、散寒、祛风、 催吐、开窍等作用
清热、泻下、利水、渗湿、
升 降
沉 降
阴
下行 向内
潜阳、降逆止呕、止咳平 喘、消积导滞、重镇安神
浮
等作用
沉
某些药物具有升浮和沉降的“二向性”或“多向
的
性”。
作
如: 麻黄 升浮 发汗解表
用
沉降 平喘利尿
川芎 升浮 上行头目
沉降 下行血海
2
药物的升降浮沉确定后,可根据药物的作用趋向 恰当地选用药物。与病位相对应;与病势相对立。
升 降
病位在上、在表,宜升浮不宜沉降。如风寒表 证当用升浮发散之麻黄,不能用沉降泻下之大
五
药物某些功能的概括和总结。
味
味并不完全是指药物真正的味道,有时是根据
药物的作用归纳出来的。所以,某些药物所记
载的味与口尝的真实味道并不一致。
如葛根味辛、石膏味甘、玄参味咸等均与口尝 不符。
口尝味(具体的五味):健
(
康人味觉器官的辨别。如乌
1
梅酸、甘草甜、干姜辛、黄
)
连苦。这种方法不全面、科
五 味
热之多少适当选用药物。若为 “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 则另当别论,不能按寒热错杂 证选药组方。
寒凉药的现代研究
有效成分
作用途径
举例
钙、镁、汞金 属元素
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碘、溴的钾盐
溴、碘离子抑制中枢;钾 盐减弱心肌活动、利尿
石膏、寒水石 (CaSO4)
海带、浮萍
蒽醌类
泻下散热
大黄
抗菌消炎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