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现状述评

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现状述评

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现状述评标签:针灸;过敏性鼻炎;综述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变应性鼻炎,临床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塞、鼻痒、喷嚏、鼻流清涕、鼻黏膜苍白等为特征。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存在远期疗效不理想、查找过敏原困难、术后复发等问题。

临床研究显示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有较好的疗效,现谨对近5年来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现状作一综述。

1 针刺治疗1.1 毫针针刺局部腧穴或相应背俞穴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机体免疫能力[1-4],故临床最为多用。

杨氏[1]将152例AR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以针刺蝶腭神经节(下关前1.5 cm)为主,风寒化热者加迎香、印堂、列缺;肝胆火盛者加太冲、风池、迎香。

刺法:蝶腭神经节选2.5寸针,针尖向前上方直刺5.5 cm,刺入后患者可有瞬间放电、喷水或齿痛感,每周针刺2次,每次一侧,不留针,余穴常规针刺。

对照组予口服息斯敏,1片/次,2次/d,加2%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3次/d,10 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41例,有效2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79%;对照组痊愈31例,有效2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6.32%;且治疗组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

陈氏[2]以靳氏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双侧)为主穴,肾虚配肾俞,脾气虚配脾俞,久郁化热者配曲池,留针30 min,中间行针2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3个月。

结果治愈18例,好转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57%。

1.2 电针廖氏等[5]对31例自然分组的AR患者采取电针疗法,治疗组(20例)取迎香透鼻通(双)、风池(双)、列缺(双)、上星、百会,双侧迎香、上星-百会加电针,断续波,频率2 Hz,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度为限,20 min,每次治疗间隔2~3 d,共治疗3周;对照组(11例)使用辅舒良水性鼻用喷雾剂,每天晨起2次,3周为1个疗程。

结果显示,2组鼻结膜炎调查问卷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疗效差异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进行10例随访,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邢氏等[6]取双侧迎香穴,向上平刺0.5 cm,加电针,疏密波,留针25 min,1次/d,10 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显效104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3.2%。

表明电针治疗与一线西药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少,远期疗效也较好。

1.3 腹针曾氏等[7]对111例门诊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8例)采用薄氏腹针法,取中脘(浅刺)、下脘(浅刺)、气海(中刺)、关元(中刺)、商曲(浅刺),只捻转不提插,隔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53例)给予口服鼻炎康,每次4片,4次/d,10 d为1个疗程。

2组均治疗2个疗程,随访半年统计疗效。

结果总治愈率分别为91.4%和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针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

总之,针刺治疗AR为目前临床所常用,其处方配穴或局部取穴以疏通经气、宣通鼻窍为主,如迎香、上迎香、印堂等;或配合循经辨证取穴以补脾益肾、宣肺利窍,如合谷、足三里、肺俞、肾俞、脾俞、大椎、风池等;或通过刺激相应背俞穴、腹部穴等调节相应脏腑气血以达到益气固表、通利鼻窍的作用,均能有效改善AR的临床症状,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 灸法2.1 隔物灸安氏等[8]以艾柱隔药饼(白术、黄芪、防风、白芥子,按1∶2∶1∶0.5比例,姜汁调和)灸上星,5壮/次,1次/d,6次/周,共治疗4周,与口服鼻炎康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84.38%和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不良反应,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

胡氏等[9]对82例AR患者给予隔附子灸。

以大椎、肺俞、膏肓为主穴,症状较重时加用印堂、迎香(双侧)、上迎香,黄酒调敷附子饼于所选腧穴上,以10 mm×8 mm大小艾柱置其上,每穴灸3~5壮,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愈46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9.0%,且对缓解期AR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表明隔物灸可以增强灸疗温阳益气、散寒通络、扶助正气的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AR的复发率。

2.2 艾条灸蒋氏[10]运用赵氏雷火灸条灸治迎香、印堂、上星、合谷、列缺(双侧),每穴灸疗15 min,项部(第一颈椎至第七椎)灸疗3 min,2次/d,6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治疗期间鼻塞严重者可给予1%呋喃西林或麻黄滴鼻液。

结果48例患者显效29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7%。

认为雷火灸对反复发作的过敏性鼻炎近期疗效值得肯定,但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3 温灸盒灸王氏等[11]采用随机对照法将100例门诊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

治疗组用自制芪梅散(黄芪、乌梅、麻黄等)敷神阙,上用艾盒灸30 min,1次/d;对照组口服巴斯汀片,1次/d。

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6个月后观察疗效。

结果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和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gE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神阙灸疗效优于西药组。

2.4 温针灸温针灸的作用一方面通过针刺穴位疏通经气、散寒通窍;另一方面表现为灸的热力沿针体传导扩散到肌肉组织中,能有效地改善全身血流状态和局部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较单纯针刺更快速有效。

孙氏等[12]将180例AR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治疗组(90例)与针刺对照组(90例)。

温针组取印堂、迎香、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双侧),针柄上放置长1 cm的艾柱,1壮,留针30 min,单纯针刺组取穴、留针同温针组。

每周2次,10~1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温针组治愈73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6%;针刺组治愈68例,有效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5.6%。

表明温针灸比针刺能更有效迅速改善AR的临床症状。

玛依努尔·木拉提[13]将136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与对照组(68例)。

治疗组取迎香、印堂、合谷、足三里为主穴(双侧),随证配穴,得气后在风门、肺俞、足三里、肾俞加灸,每次2~3壮,1次/d,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王不留行籽压贴耳穴:肺、内鼻、外鼻、肾上腺、肾、脾、过敏区,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5.59%和73.52%,表明温针灸疗效明显优于耳穴组。

2.5 药线点灸杨氏等[14]采用壮医药线点灸迎香(双侧)、鼻通(双侧)、印堂、风池(双侧):右手拇指、食指夹持药线一端,露出1 cm线头,点燃后吹灭明火,使线头仅余火星并迅速将此线端对准穴位,火灭即为1壮,每穴灸3壮,1次/d,5次为1个疗程。

然后在双侧足三里各注入核酪注射液药液2 mL,每隔2 d注射1次。

对照组为单纯针刺,取穴同治疗组,留针20 min,加穴位注射(同治疗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95.00%,表明药线点灸疗效与针刺疗效相当。

灸法通过刺激局部腧穴能起到温经散寒通窍的作用,如灸治相应背俞穴则能起到温肺散寒、健脾益气、补肾壮阳的作用,进而达到益气固表、标本兼治的目的,对AR的防治有较好效果。

3 穴位注射李氏等[15]对62例AR患者进行穴位注射治疗:取肺俞(双)、廉泉、天突、迎香透鼻通(双),用6号针头抽取曲安奈德1 mL,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5 mL,维生素B12注射液1 mL,每穴推注混合液体0.5 mL。

前3个月每月注射1次,以后每3个月注射1次,结果总有效率为98.39%。

周氏[16]取迎香(双)、印堂,每穴注入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0.1~0.5 mL,并发哮喘者加定喘穴(双)、天突,每穴0.2~0.5 mL,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结果治愈40例,好转78例。

研究显示,穴位注射集药物、针刺、经络疏导于一身,将针刺与药物作用叠加,能有效降低血清总IgE水平,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且有用药少、作用强、药效长、不良反应少的优点[17]。

4 穴位敷贴通过穴位敷贴可以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在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对AR进行预防性治疗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临床应用以三伏贴最常见。

黄氏[18]将20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天灸组与对照组。

天灸组(100例)用中药(细辛、白芥子、麻黄按1∶4∶3配制)敷贴于脾俞、肺俞、足三里(双侧),每次3~6 h,每年3次(初伏、中伏、末伏各1 d),连续2年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对照组(100例)用伯克纳鼻喷雾剂喷鼻,每次每个鼻孔2掀,2~3次/d,持续用药2~10周,10周后进行疗效比较。

观察时间为2008年10月-2010年10月,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68.0%和5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亦有运用三九灸。

陈氏等[19]取大椎、风门、肺俞、肾俞、膏肓、志室为主穴,兼有慢性咽炎者,加百劳、天突;兼有哮喘者,加天突、定喘。

分别于节气中的一九、二九、三九的首日将如硬币大的中药(延胡索、白芥子、细辛、甘遂、麻黄按4∶2∶2∶2∶2比例,姜汁调和)敷于腧穴上,每次选6~7穴,除大椎外均取双侧,成人每次2~6 h,9 d为1次,3次为1个疗程。

通过治疗前9 d 和治疗后9 d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程5年的患者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九灸能显著提高AR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改善鼻、眼、睡眠等不适感。

5 穴位埋线朱氏等[20]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36例)于肺俞、膈俞、脾俞、肾俞、迎香处埋植0000号0.6~1.5 cm灭菌羊肠线,配合背俞穴拔罐,10 d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对照组(36例)予口服盐酸西替立嗪片,10 mg/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6个疗程。

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刘氏[21]则于迎香、大椎、合谷(双侧)、列缺(双侧)、足三里(双侧)、肺俞等穴埋植0.5~1.0 cm长的2-0号羊肠线,15~20 d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并随访半年后统计疗效。

结果31例患者治愈12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