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的部分器物
红山早期的玉器 红山早期玉玦 红山早期玉管 辽宁省博物馆是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初为国内三大博物馆之一,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总量达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古生物、少数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8类文物,已基本上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收藏体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东晋人书《曹娥诔辞》,是现存世最早的楷书墨迹,有"正楷第一"之尊。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现存世的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下真迹一等",殊为珍贵。唐欧阳询《行书梦奠帖》与《行书千字文》,在欧氏传世墨迹中占其二,价值非凡。《草书古诗四帖》为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传世的唯一一件狂草作品,为草书由今草向狂草演变的最早的实物例证。北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为其传世草书孤本,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楷书千字文》交相辉映,堪称双璧。唐周昉《簪花仕女图》是体现唐代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传世巨作,富丽典雅,为辽博的镇馆之宝。北宋人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为传世诸摹本中的佳构,对研究东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的《山弈侯约图》、《竹雀双兔图》,时代明确,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绘画风格,对于研究辽代契丹族的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辽博收藏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书画作品达400余件,在海内外以数量多、题材丰富、时代分布均衡、自成体系著称,为辽博书画收藏的一大特色。 在馆藏考古类文物方面,营口"金牛山"古人类遗址、朝阳"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及绥中秦汉"碣石宫"遗址出土文物,以辽西大凌河流域为中心的窖藏商周青铜器群及独具特色的青铜短剑类文物;以辽阳汉魏壁画墓、北票前燕冯素弗墓、朝阳隋唐墓群为代表的汉魏、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出土文物;以法库叶茂台辽墓为代表的反映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马具、陶瓷器、葬具、祭祀器等类辽代文物,,是辽博馆藏历史考古类文物的显著特色。 汉魏碑志、辽代帝陵哀册、历代货币以及明清版画、古地图等类文物,则是辽博珍藏的又一特色。其中碑志类藏品有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汉魏墓志和残体石经、吉林集安出土的三国魏《毋丘俭纪功残碑》、辽代庆陵出土的辽盛宗、兴宗、道宗大型汉文和契丹文哀册等,是闻名海内外的珍贵铭石。在版画、古地图类藏品中,明代《十竹斋画谱》、《芥子园画谱》及传世珍品明代《广舆图》、《彩绘九边图》、明李应桢研制的具有经纬线的利玛窦《两仪玄览图》(世界地图)等,为明代版画舆图中的稀世名品。而辽博以所藏清末著名钱币学家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集中国古泉之大成。 红山成熟期的玉璧及箍形器 红山早期的玉蝉 红山早期的玉镯和玉璧 围绕辽宁的历史考古和馆藏文物开展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是辽博一贯坚持的基础工作。建馆55年来,馆内专业人员在各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考古报告和其他专题文章千余篇,先后汇集有《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两卷。编著有关专集、专著及文物图录40余种,在国内外出版发行,其中较重要的有:《齐白石画集》、《簪花仕女图研究》、《辽瓷图录》、《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集》(两卷)、《中国博物馆丛书·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藏书法集》、《辽宁史迹资料》、《辽宁古诗选》、《辽宁省博物馆藏缂丝刺绣》、《中国书迹大观·辽宁省博物馆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宝录》、《高其佩画集》、《姑苏繁华图》、《明戴进禅宗六代祖师图卷》、《东北文化》、《沈阳城图志》、《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华》、《李文信考古论文集》、《国宝沉浮录》、《中国古今书画真伪图典》、《沐雨楼文集》、《中国书画鉴定学稿》、《东北古代交通》、《秦汉东北史》、《鲜卑·三国·古坟》、《高句丽古城研究》等。一些较重要的研究论著和文物保护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优秀学术成果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努力提高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不断发挥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宣传和科研职能的工作实践中,辽宁省博物馆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恪尽职守、学有专长、著述弘富、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如曾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过和始终在辽博工作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罗福颐、闫文儒、佟柱臣;著名书画鉴赏家和艺术史家沈延毅、杨仁恺、齐子如、胡文效;著名历史与文物考古学家金景芳、罗继祖、张良才、孙作云、朱子方、闫万章、孙守道、徐秉琨、郭大顺等,目前,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在职专业人员中,高级职称20余人,中级职称40余人,形成了以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老中青相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辽宁省博物馆加快了面向社会、走向世界的脚步。在立足国内陈列展览的同时,先后组织和参加了数十次出国文物展览,馆藏文物先后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荷兰、挪威、西班牙、新加坡、韩国、芬兰、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及香港、澳门地区展出,配合展览,在国外编辑出版各种文物图录和专集20余部。此外,我馆还先后主办了"第二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日文字文化研讨会"、"第十三届国际服饰学术研讨会"等多次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中,跨世纪的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已经在历史文化名城沈阳落成。新馆规模宏伟,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馆将以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已任,陆续推出具有辽宁地域文化特色和馆藏特色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精品展览,不断引进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历史艺术类展览,使辽宁省博物馆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融汇世界先进文化的知识与艺术的高雅殿堂。 红山早期绿松石鱼形坠 七个馆藏文物专题展主要特点为:一,视角独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二,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辽宁省博物馆互动性相融为一体,雅俗共赏;三,形式设计充分表达主题内涵,展览氛围浓郁,特色鲜明;四,功能先进,设计精到,风格独具。至2004年底,展览开放短短50天内,辽博接待了近10万余名观众,实际收入82万元,有61%的观众是免费参观,最大限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观需求。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求知需要,博物馆推出六种讲解方式:专家讲解、一般观众讲解、定时讲解、未成年人讲解、特殊讲解、小志愿者讲解等,做到因人施讲,使不同层次的观众在轻松自然中获得知识。新馆开馆就提出了"人人皆形象、处处见窗口"的争创最佳服务要求,在每层楼都设有咨询服务台,设立专人,每天为观众咨询答疑千余次,使观众在到馆的第一时间内就体验到无微不至的服务。
绿松石玉鸮和玉璜
勾云形珮及心形璧 玉镯 红山兽面器 玉璧 玉璧
双联璧合玉璧 马蹄形箍 勾云形珮 玉龟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各类文物藏品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 中国古代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两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中国玉器之所以辽宁省博物馆能够绵延近万年,长盛不衰,是由于玉器不同于其它种类的工艺品,除了其审美的功能外,更重要的在于玉器是古人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在古代社会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玉器产生的原动力在其审美功能。玉器所用的材料为质地细腻、色泽美丽、湿润坚韧的矿物质,即“石之美者”。玉器是由于它美的特性而与普通的石器分离开来,并因此而被赋予很多的象征意义和功能。辽宁省博物馆玉器藏品资源丰富,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到明清时期的玉器工艺品均美奂美伦。 红山文化后期,约距今6000~5000年。是辽西地区空前绝后的玉器繁荣时期,在玉器的器型种类和数量上都有飞跃性的进展。辽宁建平出土的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龙体蜷曲如玉玦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露出獠牙,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玉璧 马蹄形箍 辽宁省博物馆是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精品荟萃而享誉海内外。辽博新馆是辽宁"九五"规划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展示服务功能齐全,硬件设施达到国内一流。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6号。馆址原是奉系军伐汤玉麟之子汤佐荣的住宅。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辟为伪“国立博物馆”。1939年改为伪“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日本投降后,1946年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馆”。1948年沈阳解放后,对该馆进行整修,于1949年7月7日正式开馆,称“东北博物馆”,至1959年开始改称为“辽宁省博物馆”。1992年增建新馆。 辽宁省博物馆 在辽博新馆开馆之际,第一期推出了"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中国古代碑志展"、"清宫瓷器展"、"辽代陶瓷精品展"、"中国古代货币展"、"明清工艺品展"等七个馆藏文物专题展。共有展厅面积5203平方米,展线长度976米,文物3084件,图片108张,图表11个,绘画4幅,浮雕2组,场景7个。展览受到广大观众、文博界同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产生了轰动效应。 新馆主体建筑为三层大楼,以“中国历史陈列”为基本内容,也经常举办各类展览。该博物馆藏文物相当丰富,包括书画、丝绣、铜器、陶瓷、考古资料、古地图、货币、碑志等18大类。其中珍品颇多,有《草书四贴》 (唐张旭)、《草书千字文》(宋徽宗)等传世之作;还有绘画如唐周《簪花仕女图》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宋李成《藏林远岫图》等稀世珍品;丝绣方面的,有五代梁贞明二年织成的《金刚经》 、元代织成的《仪凤图》 、宋代缂丝《紫鸾鹊谱》 、米克柔缂丝《山茶图》 、明代缂丝《仇英水阁鸣禽图》和刺绣《瑶台跨鹤图》 (宋绣)、明顾氏七襄楼《发绣人物》等。 馆内的中国历史陈列,主要以考古发掘出土品和传世工艺美术品组成。通过这些文物和辅助资料,使人们在了解中国历史概貌的同时,也可看出辽宁地方历史的特点。在展出的辽宁地方出土文物中,有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短剑,还有汉、匈奴、鲜卑、契丹等民族墓葬出土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