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途径与措施摘要:本文通过对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全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这是重庆市委基于我市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并存的基本市情,对全市农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战略定位,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有效途径。
然而,针对我市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面对欠发达的农业科技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以及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老龄农业”现象突出的实际现状,如何加快建设和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业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全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直辖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及产业化经营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相继实施了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1]。
1.1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一是重庆市在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方面采取系列举措,不断拓展农业功能。
先后建设主城近郊都市农业示范区,打造主城果蔬园、苗圃园、后花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
渝西、渝中14个区县突出“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保障功能,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生猪、禽蛋、乳业、蔬菜、水果等优势特色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带。
渝东南、渝东北“两翼”地区以山地特色农业为重点,发展库区柑橘、生态渔业、烤烟等优势产业[2]。
二是重庆市针对重点农产品,在品种和品质结构方面进行了调整,极大地促进了特色农产品向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据初步统计,全市特色蔬菜种植面积达150万亩,产量140万吨,其中,榨菜面积48万亩,产量84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2;加工辣椒种植面积25万亩;魔芋、藠头、花椒、食用菌、姜、莼菜、草食蚕等特色蔬菜也有一定发展;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137万亩,产量35万吨,其中,南方早熟梨、名柚、柠檬、杂柑、猕猴桃、晚熟龙眼、枇杷、木瓜等特色水果发展较快;特色粮食种植面积达250多万亩,主要包括加工马铃薯、酿酒高粱、菜用玉米、绿豆、荞麦、白豆、赤豆、葛、能源甘薯,其中,加工马铃薯达162万亩,酿酒高粱40.5万亩;名优茶叶62万亩,产量3.2万吨;名优中药材种植面积29万亩,产量4万吨,主要包括青蒿、黄连、党参、八角、薯芋;特色纺织材料种植面积145万亩,产量3.3万吨,主要是蚕桑、苎麻、黄红麻;以牡丹、腊梅、红掌为主的名优花卉种植面积1.5万亩;特种畜牧产品如:荣昌猪、四川白鹅、肉兔、长毛兔、重庆黑山羊、酉州乌羊、麻旺麻鸭、渝西乌鸡、南川土鸡、蜜蜂等,养殖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四川白鹅存栏680万只,年出栏170万只,肉兔和长毛兔各存栏1000万只和250万只,年出栏肉兔1500万只,兔肉产量1.5万吨,年产兔毛1200多吨;特色淡水产品包括胭脂鱼、岩原鲤、中华倒刺鲃、鲟鱼、大口鲶、优质鲫鱼,现有养殖规模13万亩,产量4.7万吨,其中优质鲫鱼养殖面积8.6万亩,产量4.3万吨[3]。
三是重庆市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如:全市特色淡水产品人均收入达到6 000元;全市榨菜种植农民达100万人以上,人均增收达371元;两翼地区茶叶种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 024元,马铃薯种植农民人均收入达1 600元;潼南县蔬菜种植农民人均收入达3000元;江津区农民种植花椒人均收入达到1 787元;石柱县加工辣椒年产值达2.6亿元,人均增收600元。
1.2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进程加快一是特色农产品的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产业链条逐步形成。
目前,全市拥有以重庆市渝兴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华牧集团、涪陵榨菜集团、鱼泉榨菜集团、重庆市长德淀粉开发有限公司、渝东珍优水产品有限公司、重庆市东江水产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200个,其中国家级10个,产值达40亿元,惠及农户110万户,平均每户从中增收300元。
二是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初显。
目前,全市有各类特色农产品品牌125个。
“涪陵榨菜”、“鱼泉榨菜”、“垫江牡丹”等知名品牌享誉全国。
“九叶青”花椒为全国四大花椒品牌之冠;“骄王”牌花椒粉、保鲜花椒、花椒精等花椒系列产品被评为绿色食品;“石柱黄连”驰名中外;“荣昌冻乳猪”、“荣昌烤乳猪”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稳步上升;“万州柠檬”畅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4]。
1.3产业辐射功能显现一是带动商贸物流发展。
一批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形成、壮大,如:万州宏远批发市场、石柱黄水黄连批发市场等,带动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走出重庆,并逐步占领国内外市场。
二是带动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发展。
全市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截止目前,全市拥有农业旅游景点7 305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8个,总接待能力2 200多万人,景点包括自然生态、森林、园林、水面、农家乐、养殖场、农田等几大类,经营方式以“农家乐”为主,其次为农业观光园区、农业休闲度假园及农业高科技示范园。
如:永川黄瓜山中华梨村、忠县“中国柑橘城”、渝北鹿山农业观光园、大足荷花鱼山庄、潼南油菜花节等。
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市农业旅游实际接待能力只达到总接待能力的一半,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
2 全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必须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选准主导产业。
虽然全市特色效益农业和产业化经营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农业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处在初级发展的阶段,一些制约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仍然存在。
2.1对特色效益农业主观认识不足一是受传统农业及生产的影响,对特色效益农业的认识不清晰,往往是静止和固定模式,缺乏发展化和时代性内涵的认识。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已不仅仅局限于发展第一产业,它延长了传统农业的产业链,渗透到了加工工业、商贸物流业、旅游业、餐饮业等二、三产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它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以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和农产品贸易流通。
二是受传统农业在三次产业分配中地位的狭隘理解。
认为农业在GDP和财税上的贡献作用远不如工业,个别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往往忽视农业发展,在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存在对农业重视不够。
2.2对产业布局缺乏统一规划近年来,全市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农业产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必须对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诸如产业同质化、盲目追求规模化等系列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深入分析研究。
虽然农、林、水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制定了相关产业规划,但产业规划间缺乏有效衔接,未能对基层乡镇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很好地指导,这些都需要统一制定涵盖全市农村各大产业的规划加以解决。
2.3特色效益农业基础薄弱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的带动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
但现阶段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
虽然全市目前共有各类农业企业1000余家,但普遍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吸引的外来资本和社会投入还不多,对本地种、养业带动能力还不强,与农户发生经济关系也比较单一,一般表现为季节性产品供销合同关系,难以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由此出现了产业链条脱节、断裂现象,农户利益得不到可靠的保证。
二是产业化组织程度不高。
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合作组织自身实力不强,无法满足会员对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方面的需要;第二,合作组织与会员之间还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系纽带,组织比较松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农户行为封闭化、短期化、个体化、自利化,传统农业色彩仍然浓厚,接受市场指令和政府宏观调控指令的意识差。
第三,由于资金和人才的限制,难以更好地进行技术攻关,使得农业标准实施步履艰难,农业技术、农机推广更新速度过慢。
三是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
除主次干道沿途村庄外,村级道路多为村民自建,达不到通客要求,农民生产生活行路难、出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全市70%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溉保障[5、6]。
四是农民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我市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老龄农业”现象突出。
由于这部分农民相对来说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差、技能水平较低,学习新技术、获取新信息的能力都比较欠缺,部分农户把农业当成"副业",采取"维持"性简单再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极低,弱化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7]。
3 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途径与措施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应立足特色抓效益。
特色就是优势资源、是前提、是手段;效益才是归宿、是目的、是根本。
我们既要重视农业本身具有的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社会效益,也要重视特色农产品因市场化流通为企业、农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要重视因其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联动效益。
针对前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主要途径和措施:3.1强化政府主导,加大特色效益农业扶持力度一是整合多方资源。
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商贸、旅游等多方政策、资金、项目资源,形成合力,促进特色效益农业与农业专业化的结合,与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的融合,为特色效益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积极扶持引导。
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对特色效益农业实行扶持和倾斜;在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税费减免;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植力度,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二次分配”、“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户和基地建立稳定的关系;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名优农副产品商标注册和保护力度;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扶持农业专业大户,鼓励农村集体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地向经营能手、龙头企业集中;用好用活农村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调动和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特色效益农业的积极性。
3.2坚持市场导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是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大力鼓励科技人员创新。
使农业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真正转移到为农业生产服务中。
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构成一个由政府、民间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户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多样化组合的组织体系。
三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建设。
包括:(1)信息体系建设;(2)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3)建立和完善多媒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4)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