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论秦观词的语言意象性

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论秦观词的语言意象性

情与

景会意与象

—论

秦观词

的语言

意象性

朱晓慧

在我国

久的文学

历史长河中,词无

疑是一种

最具个人

性的

情感艺术,也

是最讲

究形

式意味的文学样式之一。词

与音乐结合

一体的存在方式,

决定了

它的写意性和

形式化特性,

因此,

它必

与写实的日常

语言保持着一定的疏离状态,

使是

表达

个人体

验,

也要经过一

番精心的语言转化。

因此,

精心

选取

意象,

呈现

含蓄隽

永的

韵味,

便

构成了

中国传统诗词

特有的

景观。

意象是我国

古代

文论

中较早出现的

审美范畴之

一,

它是

意与

象的有机

结合,

与物、

情与景的融合体。

美国诗人庞

德认为,

象”

是一种“

性和

感情的

集合体”

¹,

是显现于文

学作品

中的寄

创作主体

情感和思

想的具体

物象。

作家创作中选用的语

言,

不深深

渗透着

作者的意识、

意绪和意向,

因此,

其作品塑造的形

不是

实生活

中的

天然本

色,

而带有着浓浓的

意向性。

同样,

者所

描写的

种景物,

与诗人

心意契

合,

便带上了只有

类才具

备的

相思相

恋怀旧

感伤之

情,

使读者超以象

外,

得其环

中。

主观的

心意与客观

的物象

的结合,

勃发出情

态不同、

韵味无

穷的意象。

此,

意象是融

合了

者思

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形

象,

也是

作者为

达一

定意念情感的需要而选

取的

能够

引起某种联想的具

体物象的

言艺术形式。365意象性在诗

词语言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语言

不仅传递着

形象,也

传递着情绪,

因此,

文学形象

的意象性与语言本

身所具有

的情绪

色彩有密切的关

系,

更与作家

的情思和

赋密不可分。

代词人秦观

的创作便

是典型

一例。

观词向以情辞相称、

情韵兼

胜而享

誉词坛,

这些都无不

与作者言愁

写情

的真情

流露及词作语

言凄美

的意

象性有关。

在宋代

词人

中,

秦观无

疑是遭遇不幸

的一个。

人早年

应试

不第,

客游洋京、

扬州、

越州

等地,

出人于

青楼之

间。

后因

苏轼的

举荐,

曾任秘

书省正字,

兼国

史院编修官等职。

因政治上倾向旧

党,

被目

为元佑党人,

绍圣后

累遭贬

滴,

愁潦倒,

过着飘

零沦

落的

生活。

宋哲宗元

符三

年,

词人

在流

放途中含恨卒于

藤州,

时年五

岁。

幸的遭遇,

坎坷的身世,

使这

敏感而

又多情的淮扬才

心中充满

个人的悲痛愁恨。“

之动物;

之感

人。

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º

天地

自然之气,

导致四时节候的更迭,

使万物萌动衍

生,

自然环

的变化,

又触发人

的思绪感情

的激动

和摇曳,

歌舞

蹈便

应运而

生。

的确,

幸的遭遇,

促使敏感的作家“

感荡心灵,

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

情与景会,

意与象通,

人不

由移情自然,

发而

为词。

感情的张

力,

沟通了

作者的

审美心理

和创造,

催化为意象,

使秦词语言

别具柔

美凄婉的

意象性。

一、春

情春景

与幽深愁

情融合为鲜

明意

我国

悠久的

抒情传

统孕

育了丰

富的

抒情母题。

春是生

命的

征,

们希望

寄托之所

在,

若乃

春风

春鸟,

秋月

秋蝉,

云暑雨,

月祁

寒,

斯四

候之

感诸诗者也’,

¼。

刘招

在《文

心雕龙物色》

中也

说:

春秋代序,

阴阳

惨舒,

物色之

动,

心亦摇焉”,

四时变化的

景物

触动

了作者的情感,

化而

为诗,

自然

感人。

自屈原

《楚辞

招魂》中

目及千里

兮伤春心”

句子开

伤春先河之后,

历代

文人

便纷纷将

时物候尤其

是春情秋景化作

文学描写的具体

对象,

托物喻志,

寓自己的

想感情,

久而久之,

形成我国传

统的“

伤春”、

秋”

366

结,

也形

成了具

有比兴

象征

意味的

春景春情这一特定的原型

意象。

秦观

心性敏锐易感,

对美丽

的春景情有独钟。

词人承

袭了传

统中

具有特定美学内容的春天

的意象

并不

断丰富创新,形

成其独

的审美情绪。

善于

体察、

捕捉春天事物的细微物象并

加以形

的表现,

柔婉的意

象寄托感伤

的心境。

鲜明的物象加之情感

的张力,

使秦

词中春天

的意

象往往显

得幽微生动,

人至深。

《满庭芳

):

晓色云

开,

春随人意,

雨才过还晴。

古台芳榭,

飞燕跳

红英。

困榆钱自落,秋千

外,

绿水桥平。

东风里,

朱门

映柳,

低按小

秦筝。

情。

乐处,

珠钾

翠盖,

誉红樱。

空金,

花困蓬流。豆龙

梢头旧恨,

年梦、

指堪惊。

凭阂久,

疏烟淡日,

寂寞下

芜城。

燕、

红英、

绿水、

朱门、

杨柳、

秦筝,

这些

意象组

成了

一幅鲜明生

的春景图,

为下面的

抒情奠

定了

基础。

片感怀,

转人

今日的

寂寞

凄凉。

独自久

倚阑,

回想

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心中黯然怅惘。

疏烟淡日,

寂寞下

芜城”,

就从眼前薄薄

的烟雾、

渐渐向城墙落下

的残阳

等景物中透

露出

惆怅孤

寂的内心深曲。

者将画面的重

凝聚

到细

微的

物象上,

每一个意象,

是情思的

音符,

含蓄蕴

藉.

深婉。

又如《千

秋岁》:

边沙外,

都春寒退。

花影乱,莺

声碎。

飘零疏酒盏,

离别宽

带。人不

见,

碧云

慕合空相

对。忆

昔西池

会,

盖。

携手处,

今谁在?

边清

梦断,

镜里

朱颜改。

春去

也,

红万.

点愁

如海。

这是一首感事伤别之作,

凄凉哀婉,

工丽

自然。

意象

化的

手法,

使

词意

高度浓缩。

零乱的花

影,

细碎的

莺声,

渐宽的衣

带,

作者以纤

敏锐的

心性,

用意象叠

加的手法,写尽了面对

春色的无

穷悲哀。

抚今追

昔,

愈觉韶

华易逝,流光

似水,

诗人不由

触景伤情,

感慨

36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