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康德哲学自在之物与自我意识的探究

关于康德哲学自在之物与自我意识的探究

关于康德哲学自在之物与自我意识的探究

摘要: 在康德知识论的哲学体系中,自在之物作为超越人类认知却又是感性

的源泉、知性的界限和理性的目的而存在,而自我意识则是作为超脱于经验之上

作为先验解释系统的最高原理和一切知识何以可能的最原始依据。这就导致了自

在之物和自我意识这二者的自身展现成为了认识和知识的起点,在经历了一系列

认识过程后对其所进行的回归升华成为了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的终点,这种模式虽

然通过给认识和知识划定范围与对不同的认识过程分类摆放的方式在一定程度

上解决了认识论中的矛盾,但自在之物真的无法认知吗?自我意识真的至高无上

吗?这种模式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可能?

关键词:自在之物;自我意识;塌缩客体;涌现主体;回归升华

康德,作为启蒙运动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大师,

其于整个西方哲学史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康德在哲学领域内发起的“哥白

尼式革命”,通过其批判哲学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为自然界立法,通过

其先验哲学调和并结束了“唯理论”和“经验论”持续了几百年的论战。康德在

哲学领域内的贡献使哲学研究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进行转向,康德也成为

了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最具影响力的西方思想家之一。而康

德所进行哲学研究的工具和方法便是——通过将自在之物、自我意识排除在外而

获得认识和知识的范围;通过将现象界、本体界、感性、知性、理性、时间、空

间、十二个范畴进行分类摆放而得出获得知识的途径——“先天综合判断”;通

过对自在之物和自我意识在理性中的回归升华,对宇宙、灵魂、上帝的“二律背

反”的探讨进一步将自在之物和自我意识排除于认识论之外而使整个认识论的体

系得以自洽。对于“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的这种以“先天的形式”

和”后天的材料”为基础的认识论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调和作用是十分

巨大的,但对自在之物和自我意识的排除处理是否稍显草率?在不影响其整体结

构模式的前提下是否还有其他处理的可能?

一、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是 指处于认识之外,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其 作为康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贯穿于感性、知性、理性这三个不同的认识层次。在“感性论”中,它是感性的来源;在“知性论”中,它规定了认识的界限;在“理性论”中,它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设定,表征着理性追求知识统一性和完整性的理想性。康德将自在之物作为现象世界的基础与对立面,对其进行了源泉、界限和目标这三层设定。这里,既然自在之物超出了认知范围,那么它真的存在吗?

首先是感性的源泉,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世界是否真的需要一个真实存在

的世界在那里被我们所感知或是使我们感知到它的存在?然后是认识的界限,作

为知性的内容是否真的需要自在之物的参与才能产生?如果需要的话这种自在

之物又是否必须是一种客观实在?最后是理性的目标,作为理性目标的自在之物

如果说是超出认识范围却被强行认识,抛除了实践理性对超验概念的需求,这种

认识的对象又有多大程度上能被探求抑或是被创造?如果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

不确定的或是在不同的答案下,自在之物在康德哲学体系中是否依然能够立足或

是以相同的方式立足?

二、自我意识

在康德哲学那里,“自我意识”是一种“先验统觉”,是以先验功能保证先

天要素对经验质料综合统一的有序性、规律性,以提供关于经验知识何以有普遍 必然性的说明,而这种自我意识的完美则是思维形式完美的必要条件。这种至高

无上以至其超出了认知的范围及其完美性使这种自我意识处于了认知过程的中

心地位,但是这个中心真的存在吗?

首先,自我意识是否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其次,自我意识在整个认知过

程而言是否具有至高无上的位置?认知过程是否存在中心位置?然后,自我意识

的完整性与完美性是否是思维形式完善性及其完美性的必要条件?自我意识可

以是因自身的不完美而追求完美的吗?最后,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在之物吗?反

之,自在之物是一种自我意识吗?对自在之物的问题全部代入自我意识中。如果

以上问题的答案具有多样性,那又会怎样?

三、 自为之物

康德的哲学受困于自在之物和自我意识,现象和本质被其人为割裂开来,认

识被限定了范围,这便使得认识在这种认识论的体系下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活

力。这种对自在之物与自我之物的不可知论在使人们对未知与道德律更加充满敬

畏的同时也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产生了一定的禁锢。而在内容上,上述问

题便是康德哲学理论发展的源泉所在。

在康德之后,黑格尔对自在之物和自我意识的同一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

的解答。他将自在之物和自我意识合并扩展为精神——即一种自为之物。黑格尔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但却由此引出了他自己的一套

哲学体系并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自为之物虽然是对自在之物和自我意识的一

种统一但却已经不再适合康德的哲学体系。

四、为我之物

相比于自我意识,自在之物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存在的争议更大。恩格斯便

针对自在之物提出了一种已被人认识或改造、体现人的目的和需要、为人所用之

物,即为我之物。这种为我之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康德哲学自在之物不可知性

的批判,但这已经是从认识层面转移到了实践层面,现象和本质在该体系中不具

备绝对性而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相互转换。同样,这种为我之物对自在之物

的发展也不再适合康德的哲学体系。

五、回归升华

如果想要对自在之物和自我意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我们便要回归到他们本

身,从对他们本身所提出的那些问题入手,以此进行回归的升华。

如果说人类需要对现象世界进行认知,那么人类确实需要自在之物作为现象

世界的源泉而存在,否则现象世界便无法称之为现象世界,现象是需要本质的。

而这个本质是否需要具有客观实在性,我们是否能够去认识这种本质,黑格尔的

自为之物和恩格斯的为我之物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即通过一种变化发展

的眼光去看待现象与本质间的关系。但他们二者方法的产物已经和康德认识论的

哲学体系不再相容,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第一个问题:人造产品存在自在之物的属性吗?第二个问题:人会去认识事物的全部现象吗?第一个问题,在当前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水平下,人造产品只能通过利用自然的规律在人类所能观测并实施近检验可行的影响的条件下对自然进行改造而产生,我们在制造并使用人造产品的过程中对作为物的产品依然存在很多不认识的地方。第二个问题,人通常只会对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地方进行认识,事物很多,每个事物的现象也很多,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大部分情况下人是不会去认识事物的全部现象的,而且很多现象是人目前的观测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所以也是不能去认识事物的全部现象。那么,事物依然并将长期存在自在之物的属性,虽然很多人们没有认识到的现象不能称为本质,但同时也有很多人们所认为的本质是人类暂未发现的现象。当人类意识到这种现象时,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本质便会塌缩成为一种待认识的客体,这种塌缩客体便是自在之物所转化为现象世界的现象。这种自在之物甚至不需要是一种客观实在,只要是能够引出塌缩客体的物质、能量甚至是信息都可以作为自在之物。这时,自在之物成为了一种具有无限开放可能的载体,因其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而不可被认知,但一旦意识进入到这个载体中,这种自在之物的无限可能便会塌缩成客观的现象而成为待认识的客体。

所以,自我意识在这里便成为了塌缩客体产生的条件。但是,自我意识的主

体性、完美性、不可认知性和中心性是否存在呢?根据当代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

科学,自我意识更为可能的架构是一种分布式系统,而其功能是在系统运行过程

中涌现出来的。所以,自我意识可能是一种涌现主体。这样,其便不具有主体性

和中心性。而完美性我个人更倾向的观点是因其自身的不完美而去不断追求思维

形式的完美以实现自身的进化,类似于一种自组织。而意识是否能够认识自身,

我目前持观望态度。但这些已经足够我们得出结论了。

如果自我意识是一种涌现主体,自在之物是一种塌缩客体(因为我们提到这

个概念时我们已经意识到它了),这二者间的纽带——“问题”即其升华后的产

物。将“问题”带回到康德的哲学理论体系中,问题是认识的源泉、界限、目标,

而问题让我们不断去追求思维形式与自身的完美。同时,将问题作为认识的起点

同样需要形式与材料且能够调节“唯理论”和“经验论”。

自在之物和自我意识是康德在他所处的时代的伟大杰作并影响至今,但每个

人都存在着自身与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康德之后的很多哲学家都对康德自在之

物的概念不甚满意,也以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