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几点思考一.高中语文选修课选修哪些模块才是科学的?按照新课标的精神,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探索研究,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应该致力于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适应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进而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一言以蔽之: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但是,就我省上学年高二语文开设的选修课而言,我觉得更像是“选修模块的必修课”,所开课程面向高考的功利色彩特别强,而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选修功能体现得极不充分。
就拿我市开设的选修课来说,上学期开设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章写作与修改》两门,下学期开设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两门,今年高三上学期将开设《语言文字应用》。
其中,文化经典、古代诗歌散文对应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板块,现代诗歌散文对应“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对应“语言运用”板块,文章写作修改对应“写作”板块。
尽管说高考考查的能力点体现的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方面,但若从学生未来个性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话,还是存在着一定漏洞的!比如: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共五个选修模块中,第一、四模块各选修两种,第五模块选一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二、三两个模块则完全放弃。
很显然,不该集中的过于集中,不该舍弃的断然舍弃!这样一来,将来想在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领域有所建树的同学,在高中学段,不说能力,单是知识,就已形成了很大的缺陷;尤其令人郁闷的是,这样一来不说将来发展了,单是应付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就已显得捉襟见肘。
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分必考(必做,对应必修)和选考(选做,对应选修),而选考部分又分“文学类”“实用类”两种文本的阅读。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特征是“虚”,而实用类作品特征是“实”。
文体特征各异,考生个性各异,有的爱“虚”,有的好“实”,而一旦选修课的面过于狭窄,考生在考场上选择的余地就会大打折扣,这样势必造成遗憾。
比方说,我不太擅长驾驭文学作品,我想选择人物传记等新闻作品,可遗憾的是,在我省目前这种选修背景下,这门课我没有选修,对新闻、传记的基本常识一无所知,怎么办?也许有人会说,各种体裁的文本必修课里都有;但我要说,从必修课里极其有限的一两个单元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没法和从作为一门课程那里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
也许有人会说,各省也可以自主命题——但是不要忘了,在旧课程背景下,尚且一直采用全国卷的省区;进入新课程仅仅一轮,就想自主命题实施高考,现实吗?可能吗?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与其重复选修某一模块的两门,不如五大板块各精选一种。
如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因为古代诗歌散文在必修部分已占了相当的比重),《中国小说欣赏》(既囊括古今,又可满足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的多样性),《新闻阅读与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全覆盖),《语言文字应用》(写作在必修部分已设有系统专题),《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囊括古今方方面面的经典文化)。
这样对学生应付眼下的高考和适应未来的发展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修课开设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下面提供几种全国人教版选修教材的选用情况,供大家参考;高下优劣,也任人评说——A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B类:《文章写作与修改》 /《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C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外戏剧作品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D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文化经典研读》E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章写作与修改》《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各板块内容该怎样处理?选修课的单元设计和必修课有着很大的差别:必修课单元教学内容相对纯正单一,小说就是小说,古诗就是古诗,课型充其量也只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种,教师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基本上采用的是讲读(精读)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没有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
而选修课就大大不同了。
拿《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来说,每一单元都包括三部分内容:“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和“大视野”。
那么怎样处理这三部分性质各异的教学内容呢?很显然:“经典原文”需要师生共同在课内精读、讲读,细细品味、鉴赏;“相关读物”可在课内或在课外由学生略读(具体视教学时间多少而定);“大视野”则完全由学生在课外阅读,以扩大视野,加深对“经典原文”和“相关读物”背景的了解和内容的理解。
再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这门课,每一单元教学内容都分“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个部分。
这四个部分应该怎么处理才比较科学?我认为:“赏析指导”中的基础理论,教师应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当加以点拨,便于学生透彻的把握其精髓;“赏析示例”不需要教师讲解,而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认真阅读,仔细品味,深刻领悟,得其要旨;“自主赏析”则需要学生在“鉴赏示例”的引导下,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去阅读、思考、领悟、感受、鉴赏;“推荐作品”则是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侧重于广泛阅读,从而将在“自主赏析”过程中掌握的鉴赏技巧、形成的鉴赏能力拓展、应用到同类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中去,进一步内化为一种语文素养。
然而,在这门选修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并不是这样去操作的!他们像讲授必修课一样,每一单元都从“赏析示例”的作品开始,一篇挨着一篇讲下去,不看选文类型,没有侧重点,不分精读略读,平均用力,直到讲完为止。
由于教材选文多,容量大,他们就牺牲学生本可以用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该读的名著不让读,该订的配套语文读本不让订,理由很简单:正课(教科书入选篇目——笔者注)还讲不完,哪有时间读课外的东西?甚至厚此薄彼,将自认为与高考关系不大、关联不紧的选修课教材内容大量删去,以满足所谓的“正课”内容的教学需要。
这种对选修课内容的不当取舍,严重违背了新课标开设选修课的初衷,严重背离了新课标的课改理念。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既包括学生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
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
和必修课程比起来,选修课程的学习应当更加放开思路,发展个性,需要更加主动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完全不必受此局限,而应该充分利用选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尽可能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使他们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得到提高。
这样的选修课教学才货真价实,地地道道。
三.如何灵活机动驾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这是新课标早已明确了的选修课总的原则。
据此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对这五个系列选修内容的教学,新课标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要求。
总括起来,有这样五点:1.选修课学生人数不太固定,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期望能有不同于必修课的创新、发现和收获。
可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我省目前的选修课教学陷入了一潭死水的僵局。
要打破这一僵局,我觉得相关部门在建议选修的课程上不能统得过死。
目前我省建议选修的课程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文章写作与修改》等九种。
稍加研究就会发现,这些建议选修的课程与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严重不对应,原因是同一性质的课程重复开设过多过滥:“诗歌与散文”系列建议开设了3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建议开设了3种(《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建议开设了3种(《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而与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选考的“文学类文本选读(内容几年来一直是中外小说)”“实用类文本选读(内容几年来一直是人物传记)”对应的“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两个系列,我省却一种都没有建议选修!这不能不说是相关的权威部门和机构决策者的短视行为造成的被动局面!因为做出这个建议时面对的是全国大纲卷,但遗憾的是在不能自主命题的背景下,现在我们必须面对全国新课标卷!因此,关于选课的既有的条条框框必须打破!2.选修课教学,要按课程目标制定计划,以避免凌乱随意、漫无计划,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前文第二部分所说的种种情况其实都是因为在选修课教学中没有按照课程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造成的。
据我所知,有些学校在选修文化经典和古代诗歌散文这两门课程时,按照必修课古诗文教学的惯例,要求学生篇篇背,首首背,篇篇赏析,首首赏析——当然,经典篇目还是要背的,古代文化经典尤其应该多背——但由于这两门课程此类篇目相对集中,这一教学要求的过分拔高,无疑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搞得学生哭笑不得,苦不可言,属于严重的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3.选修课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
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则恰恰相反:除了古诗文大量要求背诵之外,对于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门课,则大胆放弃大部分篇目——道理很简单:现阶段全国新课标卷不考散文呗!而《语言文字应用》这门课则根本不讲,从网上下载几张语用题页子一做一讲评了事,认为语言运用嘛,不过如此!其实,其中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绝大多数或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或略通皮毛!至于简单容易的课程重复开,复杂有难度的课程有意回避,导致河南省名义上的的选修课,其实都成了选修中的必修课,这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凡此种种,均属典型的凌乱随意、漫无计划,不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只顺应教师知识储备和喜好!要改变上述这两种状况,首先是要按照选修课的相关要求,在高二上学期后半期进入选修课之前(正常情况下应是这样,根据需要灵活安排者除外),就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思路、手段、途径和方法,甚至连怎样检测、考试等等,都要统筹考虑,精打细算,周密部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从而有效避免选修课教学中的忙乱低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