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古代玉文化论文

浅谈古代玉文化论文

浅谈古代玉文化论文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玉在中国人的
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
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people like jade, jade
love, and the jade has the indissoluble in the Chinese people's mind
is in a supreme position, worship of the long history,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make its Oriental spirit materialized
expression of vivi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ce.
关键词:发展 文化内涵 文化影响
正文: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
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中
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
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
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
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
文化特色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
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
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
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
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
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
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
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
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
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至奴隶
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
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
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用玉祀
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
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
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约有7000-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从其出土位置可知,玦
是耳部饰品。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
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
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
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功能渐渐地成
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
权力、等级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新乐和河姆渡两处原
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红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
现出系列化倾向。它表明红山、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
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周代以后,封建
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
《礼记》 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
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
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 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就
不一样。其后,每个朝代都对持何种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以
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还是财富的一种
炫示,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
殓葬。殓葬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
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
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玉
殓葬风俗是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吉祥物。玉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就含有祈求吉祥的寓意。原始先民
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
的保佑,而玉便是沟通神灵,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
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起,开始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
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
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把玉拟人化,强调其内涵与人
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此外,玉尚有“五德”、“九德”之说。人
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因此,君子佩玉,
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
征。玉器的这种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
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
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最早出现的玉器是人体装饰品,可以说,玉器从一出
现便与美联系到了一起。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就
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
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的像貌为“玉容”、“玉貌”,赞尚
人的身材和风度为“玉树临风”,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
所为“玉宇琼楼”,好听的声音为“玉声”。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
文的优美,如笛、箫、笙、琴等声音清亮的乐器常常被冠以“玉”来修饰而称
之为玉笛、玉箫、玉笙、玉琴。而文学作品中用玉来形容文学的声律之美或诗
文的风格和境界之美的现象则更为常见。
纵观我国一万多年开发、利用玉的历史,可以认为,我国的玉文化是建立
在儒家思想基础上、以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
长期的统治地位,使中国的玉文化一直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玉成为温厚、谦
和、诚实、正直、坚韧、珍贵、高尚、美丽等精神美和崇高境界的象征。中华
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
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人们爱玉、敬玉,认为宝玉通灵,玉能养
人,人亦养玉。戴一件玉观音或玉佛,则可祈求神灵的保佑,把多少祝福、多
少心愿、多少期待都寄托在这精美的玉佩中。
结束语: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
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
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及他
们笔下的辉煌巨作。

参考文献:
【1】《礼记聘义》
【2】《中国玉器通史》,陆建芳着,海天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