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
石器时代对美的原始追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与旧石器时期的玉器相比,我国新石器时 代玉石器经过了打磨和穿孔,这样既保留了原 有的实用价值,又具有美观的效果。如果说, 拣取自然的石块,进行石打石的处理,说明古 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磨光 和穿孔则意味着中华古代先民不仅已经能够制 造高一级的工具,而且在思维当中产生了带有 观念形态的内容。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 还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工艺,可祖先们竟为之实 实在在奋斗了几十万年之久。从史学的观点看, 这构成了划时代的标志。[2]
玉文化与世系英雄 我国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故事很多。 这些人战功赫赫,智慧超人,为推动中国 原始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神 话故事在叙述这些伟大人物时,也将玉融 合了进去,例如,传说炎帝 玉饰 时曾“有石磷之玉,号日夜明,以之投水, 浮而不下”。其实这是一种磷光效应,但 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的圣德 联系在一起,似乎天地为贤人的圣德所感, 以致于玉石都显了灵;传说中是轩辕黄帝 最早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典章制度的, 国人至今仍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拾 遗记· 轩辕黄帝》中记载他曾“诏使百辟群 臣受德教者,先列圭玉于兰蒲,席上燃沈 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 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这说 明黄帝时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唐尧是圣 德之主,传说他得到了一块雕刻着“天地 之形”的玉版,说明唐尧圣世,功绩卓著, 与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识有关;夏禹治水, 奏万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 授玉简的结果。所有这些描述将玉的神格 化作用与世系英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 烈地表现了古人对玉的狂热宗教情绪。
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 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 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 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 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 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 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 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 “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 精神[1]。
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寿说:这一说 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 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 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 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 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 这种说法在古文文献中记载也很 多。例《拾遗记· 高辛》载: “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 以赤马瑙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 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 逢之”。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 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 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 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 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东 晋葛洪著《抱朴子》,其中《仙 药》一卷说:“玉亦仙药,但难 得耳。”又说:“服金者寿如金, 服玉者寿如玉。”等等。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 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她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 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 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 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 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 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而把玉本身 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 “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 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 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玉文化与玉图腾 中国原始社会曾有一个被称为玉图腾的阶段, 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用带有某种含义的玉 雕制品作为民族的标志,历史文献也的确有许多 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拾遗记》卷一《少昊》记 载,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 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
玉图腾 滨的穷桑之地,那里出产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 达千寻,吃了此树果实会长生不老。在那里,她 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 与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戏于海上,他们用桂树 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 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 玉为鸠,置于表端”。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 号叫“穷桑氏”,也叫“凤鸟氏”。而且属少昊 的各族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鸣 鸠氏、鹘鸠氏,这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体现。 玉石是当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 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上古之 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 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 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 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 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 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 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 感”(李约瑟)。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 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 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 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 玉虎
中国玉文化
三(6) 李昊怿
玉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 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 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 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 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 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 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和田玉 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 “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 功能。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 “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一百余 处,中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 玉的界定。帝王是中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 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 和阗玉方才走入民间。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它 象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 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
从作品中能感受到曹学芹对玉本身的喜爱。 这一部恢宏的巨著本身写的就是一块“玉”, 曹雪芹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块通灵宝玉。这块 玉大如雀卵,可大可小,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 花纹缠护,这正是玉典型的特征。把玉的形、色、质、 美表现的淋漓尽致。金玉缘主人公叫贾宝玉,通灵宝 玉佩在身上,莫失莫忘,不离不弃,是贾宝玉的命根 子。而另一位女主人公叫林黛玉,又是玉,一个是良 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还 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妙玉,又是一块玉。曹雪 芹在判词中写“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玉带 林中挂”倒过来念,就是林黛玉,写妙玉“可怜金玉 质,终陷泥草中,”把妙玉比为金玉质。在小说中, 与宝玉同辈的贾府的男人中,都是以玉字偏旁的字命 名的,如贾琏、贾珍、贾环、贾瑞、贾琮、贾琉等等。 小说描写贾府时说到:“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 马”。其他描写玉的诗句有“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 可幸下瑶台”,在“世外仙源”中有“香融金谷酒, 花媚玉堂人”的句子,在“有凤来仪”中有“秀玉初 诚实,堪宜待凤凰”的句子,林黛玉题帕诗中有“抛 珠滚玉只偷衫,镇日无心镇日闲”的句子,还有“半 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的句子,探春有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消魂”的句子,贾宝 玉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的句子, 薛宝钗有“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的句 子,史湘云有“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的句子。在海棠诗社中,用玉的风骨、玉的精神、玉 的美丽来比喻白海棠。同时也显示每个人不同的思想 感情和性格特征。 玉文化 4、以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研究为起点,结合作者对通灵 宝玉的诞生与历劫的描述的研究,是进行红学研究的 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由于《红楼梦》博大精深, 历史、文学、政治价值巨大,国际上成立了许多红学 研究的学术组织,但这些组织的研究者大都是文学、 历史、政治和社会科学的学者,较少有玉学专家来参 与这项研究。笔者认为这可能正是红学取得新的进展 的途径[
玉的性质推动社会的发展 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 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 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 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 玉文化
,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这种过 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 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 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 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 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制的礼乐器、 工具、仪仗器,以及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 的联系,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 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当作为工具、器物和 财富使用时,它属于经济范畴;当它作为艺术品为 人们所欣赏时,就能使人联想、遐想以至于幻想。 于是乎关于玉的多种神奇观念,包括符合人类善良 愿望的观念、迎合统治阶级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 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都统统产生出来了。玉器的 产生要远早于其它材料的工艺品,它最易为上层建 筑吸收和运用,客观上只有它具有较早地登上政治 舞台的条件。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产出数量 之大,使用地域之广,运用形式之高,社会理论之 丰富,确实无他物可及。因而,当古代社会各种文 明最终汇成古代地域内的统一意识形态(即国家意 识)时,曾经大量融进了玉文化这个内容,并在中 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