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一例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 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sheath
tumor,mpnst)为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软组织肉瘤的
5%[1],预后不良。多发于四肢和躯干,头颈部少见。我院收治1
例面部恶性神经鞘膜瘤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某女,83岁,主因“右侧面部肿物发现5年”入院。肿物被发现
时约“栗子”大小,无明显不适。未经治疗,肿物明显长大。专科
情况:右侧面部隆起,可触及一约10cm×8cm×4cm大小肿物,表
面光滑,质地中等,活动度可,无明显压痛(如图1)。处理:在全
麻下行“右侧面部肿物切除术”。因患者年龄较大,患者家属极力
要求保证面部外形及术后生活质量等原因,本手术仅在行右侧面部
肿物切除术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切除肿物周围软组织,未行肿瘤周围
上颌骨及眶底等部的切除。术中见肿物包膜较完整,与周围组织稍
粘连,并突入颞下窝内。肿瘤中上部为囊性,质软;其余部为实性,
质地中等。术后病理诊断为:“(右面部)恶性神经鞘膜瘤”。免疫
组化结果:s-100(-)、nse(+)、mbp(-)、vim(+)、actin(-)、
cd68(个别细胞+)、cd34(部分区弱+)、ck(-),如图2。术后1
年,患者颌面部功能良好,面部塌陷不明显。但复查ct见颞下窝
内约1.0cm×0.8cm×0.8cm肿物,可疑复发,患者及家属拒绝继续
检查及治疗。
2 讨论
mpnst是描述那些曾被称作恶性神经鞘瘤(恶性雪旺细胞瘤)、神
经源性肉瘤和神经纤维肉瘤的肿瘤,1993年who正式将该类肿瘤命
名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是schwam细胞的
恶性肿瘤,多数起源于神经纤维瘤,少数起源于神经鞘瘤,由神经
鞘细胞、神经束衣及神经内衣细胞组成。结合本例患者肿瘤位置,
该肿瘤应为来源于三叉神经的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2.1 临床特点:mpnst为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普通人群的
发病率为0.00l%,占全身所有软组织肉瘤的5%[1]。男女发病率相
似,平均年龄40岁。多发生于躯体或四肢的周围神经干上,位于
头颈部者较为罕见(多发生于三叉神经和听神经)[2]。大多数
mpnsts为大的、肉质的、常伴坏死的恶性肿瘤,生长较为缓慢,表
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质地中等偏硬,高度恶性者可脆软,切面呈
旋涡状条索样结构,并有灰白色鱼肉样物和出血坏死、囊性变等。
多无区域淋巴结肿大。
2.2 诊断:mpnst的发病率低,不为临床所熟知,诊断困难,极
易误诊,临床上有以下临床表现者可以考虑该病:①肿物生长较慢;
②肿块较大;③ct表现密度不均,有包膜或假包膜,但常不完整,
中央存在坏死灶;④发生于较大神经干走行的部位;⑤临床和影像
学资料不能用其他较常见软组织肿瘤解释。因为mpnst临床特征不
典型,极易误诊,须依靠病理确诊。mpnst来源于周围神经干或沿
神经干分布和蔓延,梭形细胞呈s形弯曲,排列成栅栏状或旋涡状,
细胞核呈波浪状或逗点状。免疫组化s-100、leu-7、髓鞘碱性蛋白
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2.3 治疗:目前治疗mpnst采取以手术为主、化疗及放疗为辅的
综合治疗,手术应尽可能广泛地切除病变及周围组织,这是治疗成
功的关键[3]。预后方面:mpnst虽然生长缓慢,但局部复发率及转
移率均较高。发病部位浅表及肿瘤体积较小时手术后效果相对较
好;发病部位深、体积大预后相对较差。早期诊断及手术完整切除
有助于改善预后。本次报道的患者术后1年复查,可疑复发。口腔
颌面部肿瘤多数可较早发现,但本例患者就诊晚,肿瘤已很大,且
手术中未能行根治性切除,使复发的几率大大增加。
面部是人体的暴露部位,发生在该部位的皮肤恶性肿瘤的手术治
疗非常棘手,术中既要考虑到彻底切除病灶防止肿瘤复发,又要顾
及创面修复后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容貌[4]。近年来本宋维
铭等采用皮片移植、局部皮瓣、邻位皮瓣及远位皮瓣等办法修复面
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5]。
[参考文献]
[1]宋少东.左侧颊部恶性神经鞘膜瘤1例[j].临床口腔医学杂
志,2011,3(27):170-171.
[2]郑磊,张建国.头颈部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j].现代口腔医学
杂志,2009,23(3):310-311.
[3]蒲 俊,邓晓娟,张伟国,等.额骨恶性神经鞘膜瘤1例[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4(33):840-844.
[4]刘 毅,蔡 黔,张 诚,等.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
其美学问题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03,2(1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