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叶状肿瘤
21例临床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
2012-06-29T16:13:42.0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期供稿 作者: 邹兰英 夏波 谢克
[导读] 乳腺叶状肿瘤的预后与组织学类型直接相关,另外与手术方式及切缘状态也密切相关
邹兰英
夏波 谢克 (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暨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湖北荆州 434000)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点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
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本组乳腺叶状肿瘤发病年龄22~52岁,均以乳腺局部肿块就诊,肿块切面分叶
状,组织学见由双层上皮细胞及纤维间质两种成分构成,可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三种类型。结论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双相
分化的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及术后易
引起误诊,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关键词】乳腺
叶状肿瘤 临床病理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199-02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双相分化的肿瘤, 由双层上皮细胞及富于细胞的间叶成分构成,临床表现类似于乳腺纤维腺瘤,术前极
易误诊。本文收集
21例病,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形态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诊断及治疗方案加以分析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52岁,平均38.9岁,发生于左乳13例,右乳8例。21例均以乳腺局部肿块就诊,6例患者
短期内肿块迅速增大,病程
5天~8年不等,其中3例患者曾有乳腺纤维腺瘤切除史。5例伴有轻微的触痛,其余16例不伴其他症状。术前仅
5
例诊断为乳腺叶状肿瘤。本组21例均行手术治疗,切除组织全部送病理检查。
1.2
病理资料:肿块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5~12c m,表面结节状,无明显包膜,质韧,切面分叶状,灰白色,有裂隙,其中8例有囊
腔形成,囊内含清亮或血性液体。镜下:
21例均由双层上皮细胞及纤维间质两种成分构成,上皮细胞为腺上皮细胞及肌上皮细胞,呈腺管
样排列或衬覆于裂隙或囊肿表面,上皮细胞分化良好,无明显异型性,
5例上皮细胞呈普通型增生,3例伴大汗腺样化生。肿瘤间质梭形细
胞过度增生呈编织状结构,部分突入管腔将腺管挤压成裂隙状,
7例可见粘液变性。其中13例中核分裂像罕见,0~
4
个/10HPF,5例核分裂像5~9个/10HPF,3例核分裂像≥10个/10HPF。病理诊断:13例良性乳腺叶状肿瘤,5例交界性乳腺叶状肿瘤,3
例恶性乳腺叶状肿瘤。
1.3
随访:4例失访,余17例随访时间1年~8年,13例良性中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23.1%,3例交界性中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
33.3%
,1例恶性复发但无远处转移。
2
、讨论
乳腺叶状肿瘤,曾称为叶状囊肉瘤。约占乳腺肿瘤的0.3%~0.9%,主要发生于35~55岁的中年女性[1],患者一般以乳腺无痛性肿块
就诊,少数患者有轻度触痛。常单侧发生,肿块生长缓慢,少数患者可出现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肿块平均直径常
>5cm,呈圆形或卵圆
形,切面分叶状,质韧,灰白色,少数病例可呈鱼肉状。镜下见瘤组织由上皮细胞和纤维组织两种成分构成,上皮细胞为腺上皮细胞及肌
上皮细胞,细胞分化良好,纤维组织是肿瘤的主要成分,细胞排列紧密,呈编织状,在肿瘤的不同区域纤维细胞的密度和分化程度可以不
同。
2003年WHO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三种类型。一般要依据间质细胞的密度、多形性、异型性及核分裂像、肿瘤边
界、异源性间质成分等几个方面综合判断。
乳腺叶状肿瘤要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等疾病鉴别。乳腺纤维腺瘤多发生于青年妇女,可多发,也可单发,一般起初生长较快,逐
渐缓慢,肿块体积一般较小,常
<5cm,表面光滑,有完整包膜,切面实性,质均。镜下肿瘤的间质纤维细胞稀疏,核分裂像罕见。而叶状
肿瘤一般单发,起初生长缓慢,以后突然长大,肿块体积常
>5cm,表面结节状,切面可见囊腔及裂隙,质不均,镜下纤维间质细胞密集排
列,可见核分裂像。与乳腺癌的鉴别主要依据病理检查。
手术治疗是乳腺叶状肿瘤的最重要和主要的治疗手段[2]。因为乳腺叶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一般要扩大范围手术,必须保证
切除肿块周围足够的健康组织,从而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对肿块直径大于
10cm并有复发及转移危险的患者可依据患者情况行乳腺全切术
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但有文献认为,乳腺恶性叶状肿瘤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不宜行常规清扫。辅助放疗及化疗的意义目前还不清楚
[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乳腺叶状肿瘤的预后与组织学类型直接相关,另外与手术方式及切缘状态也密切相关。完整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切除不彻底的良性
者局部可复发,再次行扩大范围切除后预后仍很好,恶性叶状肿瘤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可发生远处转移,易转移到肺、胸膜、骨、肝等
器官,发生远处转移者,预后较差。有文献报道
[4]CD10的表达可预测乳腺叶状肿瘤远处转移。
参考文献
[1]Cheng F, Qin JJ, Yu MN, et al, De novo phyllodes tumor in an adolescent female
after liver transplantantation[J]. Pediatr Transplant, 2011, 15(1):E12-14.
[2]Verma S, Singh RK, Rai A, et, al. Extent of surgery in the management of 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from India[J]. J Cancer Res Ther. 2010,6(4):511-515.
[3]de Souza JA, Marques EF, Guatlli C, et, al. 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 case report[J]. Rev Assoc Med Bras.
2011,57(5):495-497.
[4]Al-Masri M, Darwzeh G, Sawwalhi S, et al. 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 Roleof CD10 in Predicting Metastasis[J]. Ann Surg Oncol.
201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