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浅析巴金作品高觉新的性格矛盾姓名: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 ________________站点:___ 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目录一、高觉新的多重性格二、高觉新的性格矛盾三、高觉新性格矛盾的成因四、参考文献五、致谢浅析巴金作品高觉新的性格矛盾[摘要]: 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高觉新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典型形象。
一方面他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另一方面他也接受五四新时代新思想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灌输使他养成了孝顺、责任感、顺从、宽容、忍耐、自我牺牲与极具爱心等性格;道家思想的熏陶使他养成了柔弱、谦卑的性格;而个性解放、民主独立思想的感召又激发了他骨子里的反抗精神。
儒家思想是他得以在新与旧夹缝中生存的资本;道家思想则是他得以在新与旧夹缝中生存的理由;五四新文化思想是他得以在新与旧夹缝中生存的动力。
他思想矛盾、性格复杂,他也曾为新思潮所触动,偶有奋发进取、希求新貌的一面:他善良,正直,尽管他自己不想做封建家族的叛逆者,却保护了那些敢于反抗与斗争的弟弟妹妹们。
性格懦弱,缺乏“新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封建恶势力的重重压迫,他一方面悲痛伤感,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只得逆来顺受,得过且过。
他既成了旧制度的牺牲品,同时又不断充当着旧制度的维护者。
觉新的这一矛盾交织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礼教下个性的扭曲,揭露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
【关键词】:觉新性格悲剧矛盾一、高觉新的多重性格:(一)儒家思想是觉新得以在新与旧夹缝中生存的资本1、孝道至尊、顺从至极觉新从小受封建思想的熏陶,儒家的孝子形象早已在他心中形成了定格。
为了尽孝,他屈从了祖父的意志,放弃了自己的前程,也放弃了自己的恋人。
儒家礼教思想时刻侵蚀着他的大脑,他无法摆脱封建孝道的束缚,也无法从感情上消除对长辈们孝顺的心理,他一切听从别人的指手画脚和捏塑,甚至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愿得罪他的长辈们,他只是按照别人给他设定好的路线来过自己的人生。
封建伦理道德,特别是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和家庭兴衰的重托的约束造就了他顺从、无违的性格。
2、重在责任、贵在坚持觉新的父亲死后,觉新必须要承担起“长兄如父”的重任,为了给弟弟妹妹们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大家庭里支撑起一片相对自由的空间,他宁愿牺牲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给弟妹们一定的幸福。
因此,他不得不与封建家长们妥协退让。
虽然觉新对封建腐朽的大家庭很是厌恶,但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维护高家的完整。
为以最大的能力实现父母的意愿,哪怕是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委屈也是理所应当的。
3、善于忍耐、甘愿牺牲为了避免招惹麻烦,他处处忍让。
他从小就在大人们的教导下学会了听话。
家族里的女人们把他当成了出气筒,时常无端的对他发火,他却“极力避免和他们冲突,在可能的范围内极力的敷衍他们。
他对他们非常尊敬,他陪他们打牌,他替他们买东西……”他心中没有正义感,只是他想在烦乱的琐事中偷得一丝苟且存活的空间而已。
他活着没有自己的生存目的,一切都是为了肩负父亲给他留下的大家庭的责任,并为此牺牲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和爱情。
他说:“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意反抗,我自己愿意做一个牺牲者。
”5生命有限、爱心无限他对弟弟妹妹们都是呵护有加,不但对亲人关爱有加,对下人更是充满无限的同情与关心。
鸣凤因拒绝做冯家姨太太而甘愿投湖自尽后,是觉新和下人一起打涝尸体、安葬尸体。
一切后事都是他安排。
倩儿生病以后,,觉新也是亲自到阴暗、潮湿、散发出臭味的茅屋里去看望她,并出钱给倩儿请大夫治病等事情都表明觉新是一个有良知的君子,善良是他的本质和主流。
这种善良使他受到上辈人的器重、同辈人的尊重和下人的敬重。
儒家文化是觉新最早接受的思想,觉新在现实的生存夹缝中恪守着儒家的一系列思想并最终使他养成了孝顺、富于责任感、顺从、宽容、忍耐、自我牺牲与爱心等性格。
(二)道家思想是觉新得以在新与旧夹缝中生存的基础觉新的身上不但体现了“孝”、“责任”、“宽容”、“忍耐”等儒家思想,而且他在一系列重大的打击下仍能顽强的生存,说明了“柔韧”的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觉新的命运是悲惨的,悲惨的命运更是次次考验可怜的觉新。
觉新的一生经历着一次比一次更大的致命打击,可他既没有被打倒,也没有放弃生存的权力。
觉新适应各种变故的能力愈加的增强,他以小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力挺立于世人面前。
综观整部作品,觉新总是为别人着想,为他的祖父,为他的那些长辈,为他的弟弟妹妹,为了他的孩子,他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自己那颗年轻的心。
觉新能放弃这么多东西决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为了在家庭内倾轧的缝隙里和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得以生存,他选择了“忍”。
觉新对生活的极大忍耐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韧性。
就是因为我们民族身上有着这种百折不饶的韧性,才使得我们民族在复杂的社会中得以生存。
黑暗社会是惨剧的根源,千百年来,它扼杀了数以万计的年轻生命。
觉新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他的这种坚定不拔的承受能力恰恰是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正是他的以柔克刚使自己在残酷的社会和家庭矛盾中寻找到了更多的生存之路。
(三)五四新文化思想是觉新得以在新与旧夹缝中生存的动力由于觉新生活在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所以觉新除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响外,还受到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影响。
觉新受新思潮的影响,使他逐渐变成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下觉醒的反抗者。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对觉新的影响极深,但却不是他思想的全部。
一连串的痛苦并没有把他打垮,反而使他清醒起来,激起了的反抗情绪。
”觉新的反抗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由一个不反抗——思想反抗——间接反抗——行为反抗的过程。
从表面上看,觉新的生活经历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但他的内心却已经有了悄然的变化,他的思想逐渐出现了反抗意识。
当觉民拒绝冯家婚事时,他一方面不想违抗祖父的命令,另一方面又不想断送弟弟的幸福。
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求助于迷信,表面上他答应了老爷,背地里却打算向算命先生行贿以帮助觉民。
虽然结果不尽如意,但毕竟觉新的思想里已经有了反抗意识。
瑞珏的惨死使觉新有了第一次心灵觉醒,觉新终于明白了“真正夺去他的妻子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
”从此,他在思想上是反抗的。
当觉慧提出要离开这个家时,觉新心中虽然有千万个不舍,但他又不希望弟弟重走自己的旧路,所以他下决心帮助觉慧出走。
他想“我们家里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可以替我出一口气。
”他拿出与妻子瑞珏共同为觉慧准备的路费和生活费支持觉慧。
觉新的这种行为并没有让长辈们知道,也可以说,他这次举动是对封建势力的第一次间接反抗。
他又背叛高家长辈帮助抗婚的淑英成功出逃。
虽然他对淑英的帮助比觉慧、觉民还有剑云要微弱一些,但至少这让我们知道在觉新的骨子里有一股反抗的暗流在流淌着,升温着……在《秋》中作者写了大家庭的彻底破灭,此时觉新的反抗也大大的增强,高家已呈腐朽衰败之势,其反抗形式也由之前的暗中反抗发展成公开的反抗了。
在末尾分家时,觉新在面对长辈们的无理取闹,他“实在忍不下去了。
”他愤怒的说:“我赔了你们的钱,赔了你们的股票,我给你们的丫头买棺材,我出钱在井里捞起你们女儿的尸首。
你们还害得我家破人亡,你们害死了我妻子,赶走了我兄弟,难道你们还不够?我不怕你们。
我迟早也要死,我横竖只有这条命,我就拿来跟你们拼掉也好!你们就是打官司上法庭,我也不怕!”觉新这一番话说得那些长辈们目瞪口呆,他们没有想到一向顺从的觉新也会反抗。
这令觉民和琴同时认为“秋天或者就要过去了。
”正如作品中结尾处觉新给觉慧的信中写到的一样,“其实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
”这也向读者暗示了觉新从此走上了真正反抗之路。
二、高觉新的性格矛盾(一)既想追求美满爱情有恪守封建礼教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人,他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奉为行动的准则。
他喜欢梅,他和梅本来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自己将来的配偶就是梅,然而,双方父母的小小意见,毁灭了他和梅的婚姻,对于父亲指给他的婚姻,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也没有一丝的反抗意识,只是做了一个“点头”的动作,一明确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
可是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蒙头痛哭。
是他的“点头”、顺从断送了自己与梅的爱情。
父亲的“拈阄”方法使瑞钰成为了他的妻子,然而幸福没有持久,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夺去了他爱妻的生命,虽然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他难以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真正夺去他的青春、夺去幸福,夺去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是整个制度和封建礼教。
(二)既对现实不满又没有坚决的反抗觉新性本善良,又是“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的,他憧憬于自己远大的前程和美妙的梦幻:对未来,他想报考北京或是上海的大学专修化学,以科学救世;对爱情,他倾心于“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表妹,想往有朝一日能终成眷属。
他接触过新思潮,心里也明白新的人生的方向,灵魂里同样不乏神往与热望。
在高家,觉新作为长子长孙,理所当然的是家族的继承人,但他“不仅是生物意义上延续家庭的承担者,更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承传者”。
因此,长孙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不允许高觉新有“越雷池半步”的思想和言论。
在封建家族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他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抛弃与梅的爱情,娶了门当户对的瑞钰来维系一个家庭的新兴和后代的繁衍,使之香火永旺,实现高老太爷四世同堂的愿望。
(三)既有对自由、平等的憧憬又不能摆脱家庭的束缚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是家族未来的继承人。
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他的身份,他被人推上了封建家庭维护者的位置,这也就意味着他要沿着祖辈走过的路,屈服于封建制度,并利用这种制度去摧残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的至亲之人。
然而,他的两个弟弟——觉民和觉慧却是典型的新派人物。
觉新很爱自己的兄弟,他不愿意为难他们,可也不敢违背长辈的意思。
所以他在这个家里一直处于“台风眼”的位置,也长期处于矛盾的状态。
而对家庭,觉新有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基督精神和以身饲虎的佛徒气概,所以觉新的路有着义之所、不辞其咎的献身的悲感。
在觉新的生活中,没有阳光和雨露,那苛刻的制度把他锁的紧紧的,他没有生活的目标,没有生活的方向,没有自我,在为别人而活着。
觉新在结婚不到半年之时,父亲的死去让他不得不挑起大家庭的担子。
对待弟弟妹妹们,觉新是个好兄长,他帮着三弟和二妹逃离家庭,逃离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让他们走向光明,却把自己留在了那个痛苦黑暗的家庭里,他在那里忍受着责骂,忍受着凌辱,忍受着一切痛苦。
面对大家庭有形或无形的箭向他射来时,他采取了“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向长辈们妥协,对他们敷衍、恭敬,陪他们打牌,替他们买东西,讨得他们的欢心,他用自己的付出为整个家庭以及亲人们求的暂时的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