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
6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1
6,2007
(总第
106期)
JOURNALOFMUDANJIANGCOLLEGEOFEDUCATION
SerialNo1106
[收稿日期
]2007-07-10
[作者简介
]李新征(
1978-)
,女
,河南沈丘人
,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兰州理工大学讲师
,研究方向
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关系
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李 新 征
(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 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受多重因素制约。本文通过对言语交际行为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的回顾
,分析了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在言语会话行为中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及文化差异对二者运用
的影响。
[关键词
]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
]H3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323(
2007)
06-0051-02
一、引言
Grice认为会话双方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流是因为他们
都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使双方在会话中互相配合
,
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
,这就是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也就是说
,合作原则便是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
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次交谈的目标。合作
原则包含四个准则
:量的准则(
QuantityMaxim)———话语
提供必要而不是冗余的信息
;质的原则(
QualityMax2
im)———话语内容是真实的
;关系准则(
RelationMax2
im)———要说与特定语境中话题有关的内容
;方式准则(
MannerMaxim)———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
,简洁而有条理。
Grice认为交际的双方必须遵从这些准则才能配合默契
,交
际才能顺利地、和谐地进行
,如果违反了这些准则
,就可能
产生误解。
有时
,谈话方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这可能是由于礼貌
原则的影响。礼貌原则(
PolitenessPrinciple)是由英国著
名的学者利奇(
G.N.Leech)于
1983年在合作原则的基
础上提出来的
,是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互为补充的又一语
用原则
,其中包括六项内容
:体准则(
TactMaxim)———尽
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加对他人的益处
;慷慨准则
(
Generosity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大增
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Maxim)———尽
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加对他人的赞扬
;谦逊准则
(
Modesty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
,尽量夸大
对自己的批评
;一致准则(
AgreementMaxim)———尽量缩
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同情准
则(
sympathy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夸
大对他人的同情。
从利奇的礼貌原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
:说话
人总是尽量多地给听话人一点好处
,尽量让自己吃亏使对
方感到受尊重。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有助于交际的顺利
进行。
Leech认为合作原则是需要的
,但不能充分解释会
话隐涵
,而礼貌原则解释了合作原则所无法解释的问题
,礼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补充
,可以共同解释会话隐涵
,并认为
礼貌原则“挽救”了合作原则。
二、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相互关系
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合作原则
在会话中起着调节双方说话内容的作用
,它使对方在乐于
合作的前提下能进行交际。但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
节作用
,是制约语用的关键
,为了恪守礼貌原则
,人们甚至
不得不牺牲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之间存在着相
互交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合作原则占优势
,即会话双
方积极遵守合作原则
,那么礼貌原则就只有占劣势
,即会话
双方只能消极遵守礼貌原则。反之亦然。如果合作原则占
劣势
,即会话双方消极遵守合作原则。那么礼貌原则就占
优势
,即会话双方就会积极遵守礼貌原则。
在某种程度上遵守合作原则
,就要在相同程度上贬损
礼貌原则
;同样
,在多大程度上遵守礼貌原则
,也就要在相
同程度上违反合作原则。另外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
还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
中具有互补性
,合作原则占的份额越大
,礼貌原则占的份额
就越小。反之
,合作原则占的份额越小
,礼貌原则占的份额
就越大。
会话质量是衡量会话效果、会话效率和会话水平的关
键因素
,会话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会话双方对合作原则遵守
的情况
,会话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会话双方对礼貌原则运
用的情况
,会话效率的高低体现了对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的综合运用程度。因此
,会话质量实际上体现了会话双方
在实际语境中对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具体运用能力。为
了达到理想的会话质量和顺利实现交际双方的共同目标
,
既要遵循合作原则
,又要遵循礼貌原则。但是在不同的语
境中
,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
,就要权衡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熟轻熟重
,即在当时语境中
,到底是合作原则占支配地位还
是礼貌原则占支配地位。
三、文化差异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运用的影响
一般来说
,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相辅相成地运用于人
・
15・们的日常交际之中。但是
,由于民族、地理、历史和社会等
因素造成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冲突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们在交际中对这些语用原则的遵守、违反或中止的
程度和侧重点有着许多的不同。随着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
日益频繁
,这种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
,分析
和研究这些差异
,解决由于语用冲突造成的交际障碍也显
得越来越迫切
,越来越重要了。
正如利奇所言
,人们的语用原则基本相同
,但具体到每
条原则的相对重要性
,则由文化的不同而决定。中国人在
受到恭维或称赞时
,习惯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
,而英美
人则多是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前者是遵循了礼貌原则中
的“谦逊准则”
,而后者则遵循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
但在跨文化交际的场合
,如果忽视不同文化在这方面的差
别
,就会引起误解。当然
,这种差别也并非是绝对的
,随着
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的扩大
,传统习惯也有所改变。尤其
是在大学校园里
,由于交流机会不断增多
,年轻人对新事物
的接受能力强
,大大方方地对别人的夸奖说声“谢谢”的方
式也越来越普遍。
很多西方人在与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中国人很少
说“不”
,在需要拒绝的时候
,中国人也总是先围绕此话题交
谈
,再寻找时机婉言相拒。如果当时场合不宜拒绝
,就先用
“行吧”“谢谢”等搪塞一下。这虽然是故意违反了“质的准
则”
,但却符合了“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而西方人则不
同
,他们习惯于在分离割裂的倾向中寻找事物产生的根源
,
冲突历来被视作体现个人价值的机会
,这种文化与传统的差异会使交际中产生误会。比如在上述例子中
,中国人不
说“
No”的拒绝方式就会让英美人感到摸不着头脑
,有时甚
至会非常恼火
,因为他们弄不清楚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种方式对于他们而言
,就是违背诺言
,背弃所承诺的义
务。同样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于邀请直接拒绝的方式
,虽
然符合了“质的准则”
,却让中国人听起来有些粗鲁无礼
,难
以接受
,甚至还会误以为是对方不愿建立友好关系。
四、结语
本文首先对言语交际行为中交际原则和礼貌原则进行
回顾
,分析了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
的关系
,并阐述了中西文化对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运用的影
响
,这些将有助于我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更好地使用礼
貌原则和合作原则
,更顺利地进行和谐的交际。
[参 考 文 献
]
[1]Grice.H.P.LogicandConversation[J].
InCole&Morgan
(
eds.).NewYork,1975.
[2]何自然
.语用学概沦
[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3]顾曰国
.礼貌、语用与文化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杜学增
.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
[M].北京
: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GoeffreyN.Leech
Principlesof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Inc,NewYork.1983.
[6]陈迪宇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意识
[J].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0,(
9)
.
[7]Hall,E.T.
BeyondCulture[M].NewYork:Anchorpress,
1981.
TheRelationshipbetweenCooperativePrincipleandPoliteness
PrincipleanditsApplicationin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LIXin-zheng
(ForeignColleg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
Abstract:Inretrospectofcooperativeprincipleandpolitenessprincipleinlanguagecommunication,
thistextanalyzesthemutuallyrestrictedandcomplemented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However,
whetherwecancommunicatesmoothlyornotisalsorestrictedby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
chinaandEnglishcountriescausepeopletohavedifferentunderstandingofthecooperativeprincipleand
politenessprinciple.
Keywords:cooperativeprinciple;politenessprinciple;culturaldifference
[责任编辑
:刘 涛]
(上接第
40页)词用法的“与”不可能是由介词用法的“与”
进一步虚化而来的。笔者认为
,连词用法的“与”来源于连
词“及”的同化作用。大西克也(日本)曾指出
:“及”在西周
时期就已经有介词和连词的用法。这在时间上早于“与”。
并且“与”和“及”都有动词、介词用法
,用作动词时都有“跟
从义”
,如《论语》
:“吾与点也。”《康熙字典》释为“从也”。
《左传・殽之战》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新编古汉语
字典》释为“够得上”。作介词用时
,“及”也可以用于“与
+
NP+VP”句法结构
,都可以表达“协同”等语法意义。因
此
,可以看出“与”和“及”具有极为相近的词汇意义和语法
功能。正是在这一基础上
,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发生了
“及”对“与”的同化作用
,“与”由此产生了连词的功能。
综上所述
,近代汉语中授予义动词“与”来源于对“予”
的同音代替
;用于“与
+NP+VP”句式的介词“与”是由其
本身动词用法虚化而来的
,用于“
V+与
+NP+VP”句式的
“与”来源于对“于”的词汇替代
;连词“与”是在“及”的同化
作用下而产生的。
[参 考 文 献
]
[1]李安纲
.新编古汉语字典
[M].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7.
[2]王克仲
.上古虚词“与”字的调查报告
[A].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二)
[C].北京出版社
,1984.
[3][日
]大西克也
.并列连词“及”“与”在出土文献中的分布及上古
汉语方言语法
[A].古汉语语法论集
[C].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8.
[4]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
[A].古汉语语法论集
[C].北
京语文出版社
,1998.
[5]于江
.虚词“与、及、并、和”的历史发展
[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
,1996,(
1)
.
[6][清
]张玉书
,陈廷敬主编
.康熙字典
[M].中国档案出版社
,
2002.
[7][清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8]俞欣
.“與”“与”考源
[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5)
.
[9]崔永东
.两周金文虚词集释
[M].中华书局
,1994.
[10]管燮初
.西周金文语法研究
[M].商务印书馆
,1981.
[11]于省吾主编
.甲骨文字诂林
[M].中华书局
,1996.
[12]李学勤主编
.十三经注疏
[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3]郭沫若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M].上海书店出版社
,
1999.
[14]陈梦家
.殷墟卜辞综述
[M].中华书局
,1992.
[15]张玉金
.甲骨文虚词词典
[M].中华书局
,1994.
[责任编辑
:朱君安
]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