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园 XjnXia{}Yuan 教学实践 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何甘露 (义乌市望道中学,浙江金华322009) 摘要: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注重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 教学生活化;同时引导学生生活语文化,架起学生生活与语文 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语文 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将指日可 待。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化 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 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一、课堂与生活 语文是来源于生活又是服务于生活的。美国教育家华特指 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叶圣 陶两位先生在《文心》中指出:“读书贵有心得,关键是联系生 活,在‘触发’上下工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 的事。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 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 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显 而易见,这“触发”其实就是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第一步。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所谓“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 章”,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如果能让语文教学生 活化,同时引导学生的生活语文化,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将 指日可待。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 1.教学内容生活化 阅读教学所选的课文要体现时代性、乡土性、人文性和趣 味性。随着网络、知识经济和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生事物不 断出现,教育内容要不断补充、更新,加入一些新鲜时文,以适 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同时,作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题材与学生生活贴近,“我手写我心”,有感而发,不能为作文而 作文,要写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 2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习惯先行后知,他们对知识技能更 习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去体验,而不仅仅是靠教师的传 授而获得。所以教师应大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改变狭隘、封 闭的课堂学习为广阔、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注意 引导学生,在模拟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把学科知识与他们已有的 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 3.教学环境生活化 新课标强调,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 往、互动的舞台,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 走向生活、学习的场所。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创设生活化课堂 环境,使得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 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4.语文教育“生活化” 思想性是语言学科的性质之一,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功 能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教育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又 ・184・ 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教育必须根植于教材本身的思想内涵 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教育不但是自然而然的,而且既贴近学生 的生活,又与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对学生无疑是具有心灵震 撼力的, 三、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 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语文是反映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 的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 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心田。与生活资源相对应,语文教 师应引导学生做到日常生活语文化、班级生活语文化及社会生 活语文化。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周末和节假日,教师可提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留意生活 中的语文现象,在社会实践中体悟语文,如种植、饲养、爬山,参 加生日聚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观察 生活、理解生活,把自己的点滴体会及时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做生活的有心人。 2.班级生活语文化 配合班级的各项活动,可以让一些班干部组织语文实践活 动,使学生把从课内学到的东西迁移到课外,如组织班级评选的 演讲、好书介绍、诗歌朗诵会、辩论会、学习心得交流、作文竞赛 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只要语文教师稍微留心,把语文教学与班级 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留心班级、校园中有意义的事,让学生 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文,就能使之感受到语文的生命活力。 3.社会生活语文化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 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运用 规范的语言文字,学习健康向上的文化知识;自觉运用好语文 这个工具,为创造和谐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如查找错别字、 社会调查、广告宣传、法律咨询、义务劳动、爱心募捐等。 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它本身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 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 动的最大可能。读、写、听、说本身就属于学生的生活形式,本来 就是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此探究引领学生 在生活中学语文,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新追求中中实现成长, 实现完美的自我,让语文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我们 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我们将语文介入学生的生活,就 会自然而然地取得思想、感情、个性、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效果。 因而,仅仅为了应试的语文教学必然支离破碎,没有生命力,只 有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才会使“语文生命之树常 青”。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J陶行知.陶行知论文集【M1.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