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T诊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早期脑梗死的价值分析

CT诊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早期脑梗死的价值分析

吉林医学2010年5月第31卷第13期 ・1887・ 
CT诊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早期脑梗死的价值分析 

余麒麟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汀西鹰潭335000) 
[摘要] 口的:通过CT动态观察一侧大恼中动脉高密度征与早期脑梗死关系,探讨其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 
法:对200例脑梗死患者CT资料吲顾分析,共发现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3例,均于发病后6 h内行CT扫描及24—36 h后 
CT复查。结果:出现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患者,复杏CT后,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程度不同的大片状低密度灶。结论: 

侧脑动脉高密度征有助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是早期脑梗死有用的征象。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脑梗死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通常急性起病,但早期CT检查难 以发现缺血性脑实质病灶,检查目的往往是排除脑出血、颅内 肿瘤等类似脑梗死的疾病。本文收集急诊CT扫描见一侧大 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并于24~36 h脑CT复查,均示大脑中动 脉供血区不同的片状低密度区的病例13例。从而探讨CT扫 描中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早期诊断脑梗死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同顾分析从2007年3月一2010年2月 期间我院200例脑梗死患者CT资料,共发现一侧大脑中动脉 高密度征13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29~7l岁, 平均61岁。临床表现:头痛、头昏及意识障碍以及肢体偏瘫, 4例高血压,1例糖尿病,1例风湿性二尖瓣心脏病术后。 1.2方法:13例患者,急诊及复查时均采用螺旋CT常规扫 描,未做增强。层厚5~10 mm,层距5—10 mm。其中9例为 CT资料回顾分析,4例为在实际工作【f】发现有一侧大脑中动 脉高密度征后,结合临床,指导于24—36 h CT复查。 2结果 影像表现:急诊CT扫描,为鞍上池层面沿额颞叶交界处 一侧的大脑中动脉走行区,从鞍旁向外走行的长条状或分节 状,长短不一、走行僵直的高密度影,缺乏大月丙中动脉自然柔 软的形状。右侧7例,左侧6例。此时均未见脑组织的实质 性改变。24—36 h CT复查,均提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小不 同的片状低密度区,为典型的恼梗死影像表现。一侧大脑中 动脉高密度征在随后第一次的CT复杏中,仍有4例存在大脑 中动脉高密度征像,并没有全部消失。 3讨论 脑梗死是网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或完 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 种脑血管病。脑血栓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急性脑 梗死在发病早期往往缺乏明 的CT表现,通常要在发病24 —36 h才能显示清楚,而临床已有神经或(和)肢体症状。一 般认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代表血管内由血栓或栓塞 
引起的凝血块 ,CT扫描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有 
文献报道 在发病后30 min即可显示,被认为是几乎与脑梗 
死发病同时出现的征象。 
应注意鉴别的是,CT资料回顾中,有4例大脑中动脉由 
于脑池的衬托而呈现双侧稍高密度征,随后CT复查时,并未 
出现脑梗死征象。对比分析,见其双侧同时出现,形状自然柔 
和;因其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当,所以CT值不是主要的鉴别 
方向。而在而一侧脑动脉高密度征往往表现出一侧的或长或 
短、但走行僵直的高密度影,CT值可能会比正常的大脑中动 
脉高一些,进一步结合临床若对侧出现偏瘫往往提示有脑梗 
死。 
综上所述,对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患者,若CT出现一侧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笔者认为是大脑中动脉梗死的超早期 
征象,对脑梗死早期诊断,避免缺血脑细胞受到进一步损害和 
为缺损脑功能更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治疗意义重大。 

4参考文献 
[1] Schuierer G,Huk W.The unilateral hyperdense middle oer- 
ebral artery:an early CT sign of embolism or thrombosis[J].Nru— 
roradiol,1988,30(1):120. 
[2]蒋国忠,周仪.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脑梗死早 
期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4,2(2):12 


16. 
[3] 王缉胜,何健,覃广清,等.脑梗死的CT诊断(附360 
例分析)[J].广西医学,2001,23(1):28. 
[4]郭云宏,石凤芹,秦风香,等.急性脑梗死28例CT诊断 
[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4):527. 
[5]王春梅,杨桦.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J].河北医 
药,2003,25(4):282. 
[6] 邵永良,韩振明,王金林,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意义 
初探[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14(3):1671. 
[收稿日期:2010—03—16编校:杨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