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聚丙烯(PP)市场现状和前景

中国聚丙烯(PP)市场现状和前景

中国聚丙烯(PP)市场现状和前景

1. 前言

聚丙烯(PP,是英文Poly Propylene开头字母的缩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大量生产的一种合成树脂,它是丙烯均聚物或丙烯与 α—烯烃(乙烯、丁烯-1、己烯-1)的共聚物,其分子呈线性结构,密度为0.89~0.91g/cm3,比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还低。由于PP具有相对硬 度高、比重小、拉伸强度高、透明性好、抗应力开裂和耐化学性能好、耐热挠曲温度高、并具有极好的注塑性能、能随意拉伸和定向、可以与其它材料共混改性等优 点,因此PP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五大通用树脂中需求增长速度最快,已逐渐取代钢铁、木材、纸、聚碳酸酯、ABS、PS、尼龙、聚酯等其它合成材料。自 1995年起全球需求年均增长率为8.6%,2000年产量达到3000万吨,2003年在4000万吨以上。我国需求增长率高于全球水 平,1995-2003年的年均需求增长率高达20%以上。2001年我国PP的表观消费量突破500万吨,达到530.3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 二大PP消费国。2003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PP市场。预计到2007年我国PP市场需求量将比美国高出20%。我国PP制品产量已超过 PVC制品仅低于PE制品而居第二位,约占塑料制品总产量的25%。主要用于生产纤维编织、注塑制品、薄膜、片材板材、电缆及护套料、吹塑制品以及管材 等。

长期以来国内PP制品结构不合理,低档均聚拉丝级产品所占的比例太大,纤维和编织制品超过50%,国内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效益较差;而高附加 值的高档料,如无规、嵌段共聚PP、高透明PP以及PPR管材等专用料产量较低。本文根据我们近几年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和目前国内PP市场的状况提出一些看 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2. 我国供需概况:

2.1生产现状

目前,我国大型聚丙烯(PP)生产装置以引进技术为主,中型和小型PP生产装置以国产化技术为主。国内聚丙烯产量来自乙烯联合生产企业的约占 40%,以炼油厂副产丙烯为原料的约占60%。引进技术主要有釜式反应器液相本体-气相本体Hypol工艺(三井化学技术)及环管式反应器液相本体-气相 本体组合法Speripol工艺(原Himont公司,现巴塞尔公司)。并在吸收、消化釜式液相本体-气相本体工艺和环管式液相本体-气相本体工艺的基础 上,自行设计建成几套4万吨/年Hypol工艺PP装置和几套7万吨/年Spheripol工艺PP装置。2002年初,上海石化公司采用中国石化自行开 发的第二代环管工艺技术,建成20万吨/年PP装置。通过引进技术和吸收改造,国内聚丙烯生产技术目前已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尽管如此,国内PP装置仍存 在品种牌号少、通用和低档专用料多、装置规模小等问题(装置平均规模不足6万吨/年左右,最大的20万吨/年,最小的仅1万吨/年;而欧美发达国家的PP 装置大都在20-45万吨/年)。

近几年,我国聚丙烯产量增长很快,1995年产量为107.3万吨,2000年突破300万吨,2001 322.5万吨,2002年355 万吨,2003年年达到440万吨。目前我国聚丙烯生产企业有70多家,产能445万吨/年,主要大型企业:燕山石化、上海石化、扬子石化、镇海炼化、茂 名石化、大连石化、大庆石化、抚顺石化、广石化、大连西太平洋和齐鲁石化等。

国产PP中,拉丝级产品占一半以上(其中粉料占60%左右),其它依次为共聚(丙烯与乙烯)和均聚注塑级产品、BOPP产品、纤维级产品等。无规、嵌段共聚产品前些年国内产量较低,近两年产量呈迅速增加的趋势。

目前我国正加快聚丙烯大型化建设,兰州、大庆、茂名石化在建20-30万吨/年PP装置,计划2004年底-2006年投产;中国石化、上海 石化与BP公司合资组建的上海赛科石化公司在建25万吨/年PP装置,2005年上半年投产;中海油与壳牌公司合资的惠州南海石化项目在建24万吨/年聚 丙烯装置,2005年底投产;福建炼化与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合资的福建石化项目将建3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预计2006-07年投产。这些项目建成后 可新增聚丙烯产能近150万吨/年。另外,武汉90万吨/年、上海100万吨/年、天津80万吨/年、兰化60万吨/年乙烯装置都有配套的PP装置。如果 2010年前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将大大缓解我国PP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同时,再加上一些老装置改造扩能,国内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今后规模较小的装置如果 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将很难生存。

2.2 供需状况

虽然我国聚丙烯工业发展迅速,但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聚丙烯进口量以年均11.3%的速度增长,1995年进口量 突破100万吨;2001年超过200万吨;2003年达到274万吨,进口量占国内表观需求量41.5%。我国自2001年开始PP需求量超过PVC、 仅次于PE,位居五大合成树脂第二位。预计到2005年国内产量475万吨,进口量330万吨,表观需求量达到805万吨。1999-2005年中国PP 供需状况见表1。

表1 1999-2005年中国PP供需状况年份

产量,万吨 进口量, 万吨 表观需求量,万吨 需求年增长率,%

1995 107.3 106.8 214.1 -

2000 302.3 163.4 465.7 19.6531.2 14.1

2001 322.5 208.7 531.2 14.1

2002 355.0 244.2 599.2 12.8

2003 440.0 273.4 713.4 19.1

2005 预测 500.0 330.0 830.0 16.3

我国PP进口的主要来源有:韩国、新加坡、泰国、日本、印度、美国、沙特、马来西亚等。 2001年进口料韩国占31.4%、中国台湾省14.5%、美国10.5%、新加坡10.0%、泰国8.7%、日本8.4%。2002、 2003年进口情况见表2。

表2 2002和2003年我国PP进口的主要来源国

国家 2002年,万吨 2003年,万吨 增长率,%

韩国 74.3 80.7 8.6

中国台湾 37.4 40.1 7.2 新加坡 31.7 31.1 -1.9

泰国 22.1 25.4 14.9

日本 17 18.3 7.6

印度 15.6 21.8 39.7

美国 12.6 20.5 62.7

沙特 11.6 12.5 7.8

马来西亚 5.3 8.8 66

由表2可见,近两年进口增长较快的国家有:马来西亚、美国、印度和泰国;进口量最多的国家一直是韩国,台湾位居第二。 进口资源中一般贸易占40%左右,来进料加工约占60%。而一般贸易多为低档通用料,来进料加工的多为高档专用料。

3. 消费现状

目前我国聚丙烯加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规模和实力较强,加工业呈多元化发展;内地则比较落后,制品也比较单一,拉丝制品占相当大的比 例。总体上看,我国聚丙烯需求通用料多,专用料少,制品中编织制品所占比例大。国内聚丙烯市场的格局是:容量大的通用料市场,进口料也多,国产料与进口料

的竞争十分激烈;容量相对较小的专用料市场,则是进口料占主导地位。用于洗衣机、汽车配件、各类家电等的高档专用料大都是以来进料加工形式进口的,其产品 质量要求较高、附加值也较高,用料相对固定。国产料要进入这类市场难度较大;此外聚丙烯改性料在国内专用料市场也占有一定份额。

2000年以前,我国有60%以上PP用在拉丝塑编领域,但近些年这一比例在逐渐下降。2003年,国内市场PP表观消费量为713.4万 吨,同比增长19.1%;国内聚丙烯消费构成是:拉丝制品占56.6%,薄膜占14.1%(其中BOPP膜约占9%),注塑制品占18.2%,纤维占 9.7%,其它占1.3%。

表3 我国聚丙烯消费结构现状及发展 单位:万吨,%

1998 2000 2003

应用领域 消费量 比例 消费量 比例 消费量 比例

拉丝 224.0 61.9 364.3 60.8 403.7 56.6

纤维 28.2 7.8 49.1 8.2 61.4 8.6

薄膜 43.1 11.9 74.3 12.4 100.6 14.1

注塑 58.2 16.1 98.9 16.5 127.0 17.8

其它 8.2 2.3 12.6 2.1 20.7 2.9

合计 361.3 100.0 599.2 100.0 713.4 100.0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PP用于拉丝制品的比例较大,这一比例逐年下降,用于其它领域的比例在增加,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对专用料需求增长 迅速。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PP注塑料的需求量位居第一,其它依次为拉丝和纤维、膜和片材等,我国PP的消费结构今后也将朝这一方向发展。

4. 市场前景 由于PP制品具有重量轻、抗冲击强度高、耐环境(耐高低温、耐污染、耐潮湿、耐老化)性能好、寿命长等优点,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取代金 属、其它塑料、木材、天然和化学纤维等,用于包装、运输、纺织、建材、家具、家电、日用消费品等领域。因此今后10年PP需求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特别是在纺织纤维(塑编、丙纶纤维、无纺布)、薄膜(BOPP、CPP等)、注塑制品(汽车、家电、日用品)、片材和板材、管材(PPR、PPB)等领域 的市场前景看好。

4.1拉丝制品(塑编袋、蓬布和绳索)

PP拉丝制品(塑编袋、蓬布和绳索等)所消耗的PP树脂在我国一直占很高的比例,1995-2000年所占比例在60%以上,是PP树脂最大 的消费领域。近年来因PP注塑制品和包装膜的发展逐步改变了PP的消费结构,用于拉丝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是PP树脂消费的最大领域。2003年国内拉丝 级PP的产量约40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56.6%。今后拉丝制品一方面向大型、重型化包装袋发展,即向集装袋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将向高强度、抗静电、耐 老化等包装袋方向发展。

2002年中国仅编织袋的产量就达到了255亿条,除出口的13亿条以外,其余为国内消费,并主要集中在水泥、化肥、化工、粮食、饲料、原盐 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前中国拉丝制品的生产和国内表观消费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长的速度会下降。估计2000-200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 6-7%,2005-201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4-5%。2005年中国PP编织袋的生产、出口和国内表观消费量将分别达到221万吨、15万吨和206 万吨,2010年将分别达到269万吨、20万吨和249万吨。

另外,PP拉丝制品中蓬布、绳索等领域的需求增长也较快。

用于生产拉丝的原料大部分由国产供应,国内生产的PP完全可以满足编织制品的需要,主要牌号为三井工艺的F401和2401,海蒙特工艺的 T30S,都是中国PP生产企业的主导产品,以及小本体工艺的PP粉料等。国内几乎所有聚丙烯生产企业都能提供用于编织袋生产的PP树脂。由于国内PP树 脂自给量不足,我国也进口一部分PP拉丝料,主要进口牌号有日本的F601, F301, F401, 韩国的H436、H730F,印度的H03SG和 沙特的500P等。使用进口原料生产塑料编织袋用于国内消费的较少,用于产品出口的较多。此外,中国(主要是浙江、山东、江苏等地)每年大约有15-30 万吨的回收PP树脂用于生产拉丝制品,回收料的大量使用导致PP拉丝制品质量下降。由于国内拉丝制品加工企业多而杂,有大型现代化企业,也有家庭作坊式“ 地下”加工厂,制品质量差别较大,市场较为混乱,给PP市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PP拉丝级产品需求量仍将很大,但所占的比例还会继续下降。因此国内PP生产企业应努力提高专用料产量,逐渐降低拉丝 产品的比例,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取得更好的效益。上海石化、齐鲁石化、燕化等企业最近两年来朝这一方向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2 丙纶纤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