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的天命金线

儒家的天命金线

1 儒學教育的天命金線 (台北道場講師/台北縣候用校長 林進山)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中庸),又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論語),彰顯孔子在於傳述聖賢道統,並非自行創作心法。故其拜師學「學制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問禮於老聃,學琴於師襄」。其修道成德的歷程以「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方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踰矩。」,故知其五十歲方悟知天之明命(天命),五十五歲始周遊列國,在外凡十四年,六十九歲返回魯國,建立儒學宗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天命之謂性」道出人的本性根源於天,皇母十訓的前四訓,即「知源、聽真、明心、修真」。指出知源(了解人的本性根源於天)→聽真(天道聖傳,萬教齊發,要根着金線)→明心(了悟借假修真,去其無明,七竅相通,竅竅光明)→修真(展現真如,智慧光明,借孝悌、忠信,君子行誼的人道思惟完成天人一貫)。後學就孔廟概述,天命聖傳和儒學天命印證加以闡述儒家的天命金線於后: 壹、孔廟概述~天命通天 儒學至今二千五百餘年,依然列為顯學,在其天命永昌,慧命流傳,聖德聖業的金線不斷。孔廟大成殿供奉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在魯哀公封孔子為「尼父」(蓋因孔子字仲尼),漢時被尊稱為「素王」, 2

唐太宗時被尊稱為「先聖」,宋封為「至聖文宣王」,元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明尊稱「至聖先師」,並於民國37.9.28定為教師節。大成殿後方供奉四配─顏回(復聖)、曾子(宗聖)、子思(述聖)、孟子(亞聖),東西廂供奉七十二賢人(子貢、子路...)。茲就孔廟的通天柱、梟鳥、對聯、門禁、畫聖分敘之。 一、通天柱:孔廟大成殿屋頂有豎立「通天柱」以示天命通天,金線流傳,蓋成為一個人不易,成為一位好人更不容易,好人修道成為君子(四書所列君子皆是修道人),君子再修為賢人,賢人達聖人境域則足以通天(即人→好人→君子→賢人→聖人→通天)。聖人接受天命(天之明命),即上天所賦予的任務,故可以通天,達成七竅相通,竅竅光明的境界,修道者(含君子、賢人、聖人)各得其所,各修其福,各自完成上天所賦予的任務,謂之通天。此為一般廟宇所無法豎立者,蓋因天命金線所然。 二、梟鳥:大成殿屋檐上刻着許多小鳥,傳說為梟鳥(有毒的鳥類),梟鳥被母鳥撫育長大後便把母鳥吃掉。有一次孔子在學堂講孝經,一批梟鳥停滯於屋檐,久未離去,聽完孔子講完孝經,從此以後梟鳥不再把母鳥吃 3

掉,還知反哺,故雕刻於屋檐上,印證孔子所謂「吾志於春秋,行在孝經」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境界。 三、對聯:孔廟不拓對聯,亦不張貼對聯,因沒有人敢在孔子面前賣文章,故孔廟無對聯。 四、門禁:平日孔廟的正門是關著,只有祭孔大典才打開,蓋因古代有考狀元,代表其祖德功勳足以參天聖域,故俟其考上狀元則打開正門,由狀元踩著龍頭至正殿參拜,感謝天恩聖德。現因無狀元一事,故將其正門關閉,平時僅能從兩側門進出,以彰顯聖業聖德不易,謂之「天命不于常」。 五、畫聖:早期孔子聖像是由唐朝畫聖吳道子所畫,為了不崇拜偶像,大成殿孔子聖像便更換為「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聖名,以列為千秋不墬,天命金線永流傳的儒學風範。 貳、天命聖傳~四配傳承 孔子以孔門四教文(文學)、行(德行)、忠(政事)、信(言語)分科教育,因材施教,恩威並濟,教化中有道義,道義中存有教化,故有四科十哲人。即 (一)文學:子游、子夏 4

(二)德行:顏回、閔子賽、冉伯、仲方 (三)政事:冉有、季路 (四)言語:宰予、子貢 四科十哲人中,顏回已列入聖域,茲就四配天命金線分敘於后: 一、顏回~復聖 魯國人,與父顏路同事孔子,小孔子三十歲,其德行高超獲得孔子的賞識。孔子讚賞其不遷怒,不貳過(至誠懺悔),三月不違仁,得一善則拳拳服膺,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有一天孔子考驗顏回修道程度,孔子問道:「最近修得如何?」 顏回答道:「已忘記仁義了!」孔子請其返回繼續修道,過了一段時間,孔子再問道:「修得進步些了嗎?」 顏回答道:「已忘記禮儀了!」孔子再請其返回,再深入修行,再過了一段時間。 孔子再問道:「修得如何?」 顏回答道:「我已經坐忘了!」,值此之際,孔子頓然不知其義,便說道:「我願意向您學習」,坐忘即心靈已不再受外在的形體拘絆,能出玄入牝,孔子終將大道傳授給顏淵,而顏回典範影響在於「願無伐善無施勞,用之則行,舍之則 5

藏。」,後世尊稱他為「復聖」。 二、子貢~賢哲之人也(無賦于天命) 有一天孔子謂子貢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論與衛靈公)。子貢認為孔子的天命是靠識(記憶多學),孔子卻是一以貫之,顯然考驗不過,故孔子無將天命心法授於子貢,另尋他人。其後子貢了解後,知道老師的天之明命未授于自己,便感歎謂之「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即是老師的學問道德知識我都學了,老師的天之明命未聞其詳。有一天子貢的學生稱讚子貢謂之「老師您的學問道德比您的老師孔老夫子好多了。」子貢答道「不,不…我的老師學術淵博高數仞,無法理解了悟,我的知識道德到達肩膀而已,很容易學知的」。其後孔子過世後,門人弟子築茅屋於墳前,為其守喪三年,三年後門人弟子皆相互作揖而返。惟獨子貢繼續守喪三年,其意深知老師未交代天命大事,可惜已無法聖傳了。 三、曾參~宗聖 曾子與父曾皙(點)同事孔子,小孔子四十六歲,其孝行獲得孔子賞識。其侍曾皙至誠至孝,孟子謂其「為養親 6

之志」。有一天曾皙喚曾子至田裡除草,曾參把秧苗誤為雜草除去,曾皙在怒氣之下,持扁擔教訓曾子,曾子不走,當場被擊中倒地。適伯魚(孔子的兒子)和陳亢(孔子的學生)路過,而救往之見孔子,孔子告之曰「大則走之,小則受之」。其後孔子因子貢考驗不合格,便找尋道棒繼承人曾參。有一天,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並告知「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道出心法相授,妙玄關之微妙處。而曾子典範影響在於「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此承師志繼師德,守約全歸,述大學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之三綱,闡述天之明命,以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為修人道,最後以知止而後定、靜、安、慮、得,達到至善境界,並作孝經,終身慕父母,以其學傳子思(孔子的孫子),後世尊稱其為「宗聖」。 四、子思~述聖 白水聖帝謂:「道在聖傳,修在己;德由人積,立由天。」子思述中庸,道出「道之微妙」在於「至廣大而盡精 7

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故中庸開章明義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彰顯妙玄關(無字真經)的微妙處,印證濟公活佛救世真經所謂「至尊至貴點靈臺」,並以「致中和」印證曾子大學篇的「絜矩之道」;以「至誠」表達盡人性,盡物性,能贊天地之化育,呼應孟子的「存心養性」。最後能不思而得,從容中道,更印證孔子所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出大道普傳之自然法則。中庸乃是儒家心法的道統,子思繼述儒家心法,惟恐道脈失傳,故着筆於書,傳授給孟子,後世尊稱他為「述聖」。 五、孟子~亞聖 孟子戰國時鄒人,宋神宗封為「鄒國公」,其述三代(夏、商、周)之德,與弟子萬章等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修道成德的歷程在於盡心知性、存心養性、知命立命、善養浩然之氣,配義與道,以直養而無害之至大至剛,集義所生。其道出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之仁、義、禮、智等四端之性善學說,道出人爵焉有天爵貴,其懷著王道的悲願,周遊列國,倡導仁義,以當仁不讓、君子剛毅和動心忍性成為後世典範,並為儒學 8

天人合一的主流,被尊稱為「亞聖」。 參、儒學天命印證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其間呼應由自修→共修→持修的修道歷程 一、自修:即學而時習之傳不習乎。 是否經常把老師的聖傳心法(三寶),經常加以複習,使自己正氣稟然,發出無量無邊的光明智慧,二六時守一,五氣朝元一紀飛,蓮花座上會丹墀的真空妙有。 二、共修: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道出對道的至信度與朋友共修,互相扶持,猶如道場的進修班,來自各方的道親、講師、點傳師齊修共辦。 三、持修: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人謀,而不忠乎 修道最後是自己圓自己的圓,以己心對天心,以己志對師志,別人不知自己的才華也不生氣慍怒,只問是否盡己之心,學、修、講、辦、行,完成上天所賦於任務,謂之「天之明命,克明峻德」。 9

其次,孔子謂:「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此與白水聖帝所謂「能辦就趕快辦,不能辦就守住」是相呼應的,故修道者須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持續修行,猶如中庸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就如活佛老師所謂的「行正每一次的啟動,飛穩每一刻的平衡」。 孔子把堯舜一貫殊勝傳授給顏回,其後再傳授給曾參,曾參再傳給子思,子思再傳給孟子,完成儒學天命金線之聖傳。現代修行者應掌握師尊師母的天命金線及引師、保師和點傳師的人事金線,完成自己的修道使命,回天繳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