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_马可云

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_马可云

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马可云(绍兴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摘 要:根据历时性的方法考察现代文学反讽的演变进程,能够更有效地界定文学反讽的确切内涵,对其进行简明的分类,并具体描述出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反讽;界定;分类;基本属性中图分类号:IO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4)03-0062-05反讽(irony )这一术语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中eironia 一词。

在古希腊戏剧里,eironia 的意思是指“佯装的、其言辞含蓄不尽其意、假装愚笨、却常常击败自欺欺人的`大话家'(alazon )”,〔1〕专指一种被称为“佯装无知者”的角色类型。

这种角色类型通常在自以为是的对手面前假装糊涂,说些离奇怪诞的傻话。

然而,这种人最后总是能够证明自己所说的话都是真理,从而使对手出尽洋相,威名扫地。

反讽作为“佯装无知者”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可以最早追溯到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以及柏拉图的对话中。

柏拉图认为,反讽是一种通俗的表达及责备、嘲讽性的伪装和欺骗,其双重性是通过赞扬来责备或通过责备来赞扬。

反讽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而且表明了一种君子风范。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irony 概念的意思是指一种引诱他人上当的欺诈和油腔滑调的修辞手段。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例证是,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先故意赞同对方的错误说法,并将这种错误加以引申,使其陷入谬误境地,从而反证自己正确的谈话方式。

16世纪以前,这个概念在西方文论中还只是传统修辞艺术中的一种较次要的修辞格,人们使用反讽主要局限于修辞范围,通过佯装、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或说的是一回事而指的是另一回事等方式来表达反讽,用它表示“口头所说与实际所指相反”、“言在此而意在彼”、“为责备而褒扬或者为褒扬而责备”、“进行嘲笑和戏弄”、“拐弯抹角的陈述”或“冷冰冰的讽刺”等等与语言风格相关的意思,在古希腊修辞学中称之为“反语”。

〔2〕但尔后,这一术语的意义发生了很大的演变,出现了类似“罗马式反讽”、“标准反讽”等等术语,这就使反讽成为一种多层次多蕴意的文学术语。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F ·施莱格尔、A ·W ·施莱格尔兄弟和K ·佐格尔将反讽发展成为一种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原则,从而建构了现代意义的文学反讽理论并奠定了文学反讽在西方文论批评中的历史地位。

文学反讽命题的建立,大大拓宽了文学批评的思维和视野,使文学批评领域许多棘手的文学现象和文论分歧在文学反讽批评理论的框架内获得了新的阐释。

一、反讽的界定历来有许多人都试图给反讽下一个简洁而又确切的定义。

《美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给反讽这样界定:“反讽提供的是一种真实与表象相对立的情景”。

〔3〕这个定义显然过于简洁,难以表达出文学反讽的全部内涵、艺术形式和基本特征。

《苏联大百科全书》下的定义较为详细:“在文体学上,反讽是一种表现嘲弄或狡诈的双重意义的叙述。

在反讽中,一个词汇或一种语调在语境中获得了一种与文字意义相反的、否定的、或产生怀疑的意义。

……在美学上,反讽是一种具有戏剧意味的、带有思想观念的情感的估价,它的基本模式或原型是词语反讽的结构表现原则。

这种反讽是以优越或屈尊、怀疑或嘲弄为先决条件,它故意秘而不宣,它决定着艺术的或公开发表的作品的风格,或者它是意象、性格特征、情节线索的组织结构,这种嘲弄的隐蔽性和带有严肃性的伪装,使反讽和幽默,尤其是和讽刺区别开来了。

”〔3〕可以看出,这个定第24卷第3期2004年6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 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Vol .24No .3Jun .2004收稿日期:2004-04-12作者简介:马可云(1966-),男,安徽安庆人,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DOI :10.16169/j .issn .1008-293x .s .2004.03.015义点明了反讽在文体学和美学上的一些基本属性,同时使人们了解到反讽不同于幽默和讽刺的内涵,但它是人们在传统观念上对反讽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仅局限于反讽在语言层面与结构层面上的运用,而未考虑到反讽在现代文学语体中表现出的多元性特征。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对irony 一词所给的定义如下(笔者译):1、所指含义与字面表达意义相反的一种修辞;通过讽刺或嘲弄的形式使字面的褒义暗指出谴责或鄙视等贬义;2、喻指事态的进展与其本来状态、自然形态或期待的情况相反;指因对有迹象或适宜发生的事物的嘲弄而产生彼此对立的结果。

(1.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he intended meaning is the opposite of that expr essed by the words used ;usually taking the form of sarcasm or ridicule in which laudator y expressions are used to imply condemnation or contempt ;2.fig .A condition of affairs or events of a character opposite to what was ,or might naturally be ,expected ;a contradictory out -come of events as if in mockery of the promise and fitness of things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该定义把反讽区分为言辞反讽(Verbal Irony )和情境反讽(Circumstantial Irony )两类。

〔4〕定义一属于Verbal Irony ,指说话人利用词汇、语法手段表示明显的反意,通常采用讽刺或嘲弄的方式使表面看似褒扬的言辞暗示出谴责或鄙视等贬义。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以理解为言辞反讽包含的是一个人所说的话并非是他的真实意图,其意图恰恰是与他所表达言辞的意思相反。

定义二属于Circumstantial Irony ,指由于事态的发展同某人原来的意料或期待相反而造成的一种嘲弄。

也就是说,情境反讽通常展示出这样一种情境:当一个人极力嘲笑别人不幸时,这个人丝毫感觉不到他自己也正处在同样的不幸之中。

秦秀白也曾举例说明了这种反讽的表现风格,并认为其表现风格是靠讲述出乎意料的事件而烘托出来的。

It was an immaculately planned crime by three Norwegain safe -breakers who knew their business .They found the c ompany safe and placed a small explosive char ge .Calmly ,they lit the fuse and sheltered in the next room .Ther e came the bang ---and a whole wall washed down round the trio in a r oar of flying bricks and mortar .The safe did not contain money .It contained explosives .译文如下(笔者译):这纯粹是由乐于此道的三名挪威保险柜盗贼精心策划的一次犯罪。

他们找到保险柜,并安放一根微型雷管。

他们镇定自若地点燃雷管,然后躲到隔壁房间里。

只听到“轰”的一声,顷刻间整面柜门在伴随飞砖走石的轰鸣声中坍塌。

保险柜里装的并非是钱,而是炸药。

第一段的叙述使人感到:“保险柜”肯定会炸开,强盗自会携钱而逃。

可是读完第二段的两句话,读者突然意识到“事与愿违”———“保险柜”里装的不是钱,而是炸药。

〔5〕F ·施莱格尔指出,反讽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唯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方可把握其矛盾的整体性。

新批评理论家C ·布鲁克斯则认为“反讽就是承受语境压力,它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甚至简单的抒情诗里。

”〔6〕国内一些学者也论及到文学反讽的基本性质和艺术价值。

刘迎在其论文中称文学反讽是一个意义广阔的命题,它指现象与现象在经济原则和高反差原则下的并置,或指表征与内质在节省律和高反差原则下的并置,其基本性质是常规(现象、表征)与真实(现实、内质)之间的对峙,或假象与真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这对矛盾的自身无知。

〔7〕贾越认为,反讽文学是在自我怀疑、自我省察中走上了一条寻求世界与自我的新路。

它不仅记录寻求的历程,也同时描绘在寻求途中难以超越自身生存尴尬与思维局限的自画像。

或者说,反讽是自我意识出现矛盾以后,作家有意识地对事物作出理性倒错反映,并在小说叙事中呈现出一种自我解构的叙事色调。

文学反讽能扩大作品的艺术魅力,激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心智活动。

它就像一面棱镜,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为文学作品拓展出多视界、多视度的艺术景致。

〔8〕文学反讽研究在我国文学评论界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人往往不是把反讽与修辞格中的“反语”等同起来,就是把反讽与讥讽、嘲讽、讽刺相混淆。

通过比较以上各家对文学反讽的论述,我们可以大体上概括出这样一种认识:反讽是一种不同于反语、幽默、讥讽、嘲讽以及讽刺的艺术手段,它的基本特征包含着这样一种观念和意识,即在文字的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之间、行动与结果之间、表象与真实之间有一种不相符合、不相协调甚至互为矛盾的现象。

在所有这些情形中,一种看似荒谬的或似是而非的因素在文学作品63第3期 马可云: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 中发挥其艺术作用。

二、反讽的分类文学反讽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多种变体(variants )或亚型(subcategories )的产生。

有人根据反讽在实际运用中所需的技巧和体现出的功能把反讽划分成两种类型,指出,从技巧上反讽可分为:克制陈述(under -statement )、夸大陈述(overstatement )、悖论(paradox )等;而从功能域方面反讽则可分为:语言层、词汇层、句法层和文本层反讽等。

还有人则主张文学反讽现象在戏剧、小说及诗歌中呈现的形态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

其在微观层次即语言文字的语义浅显层次上的基本形态仍为修辞格,例如,克制陈述式反讽、夸大陈述式反讽、正话反说式反讽、悖论式反讽等等,古希腊修辞学家将之命名为辞格反讽。

现代文学批评将反讽作为一种理解、表现现实的美学法则和文学创作原理,从微观的修辞意义扩展到整体构思、人物形象、主题揭示和心理概括等全局性的宏观层次,把非词语因素引入反讽,给反讽赋予了现代意义,形成了一种反讽式整体观照的深层审美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