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 第28卷第5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1.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Sept..2005
V01.28 No.5
・经济学研究・ 人力资本流动的“马太效应”及政府的应对策略
刘锦雯 (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文章对于人力资本地区之间流动的“马太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政府干预贫困地区人力资本 投资的必要性,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受到限制或被删除是造成“马太效应”的根本原因。政府应认真研究人力资 本的产权权能并加以维护。在此基础上从转变观念和职能、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发展教育、人才战略和发挥NGO 作用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政府在解决这一关系经济发展全局性的问题上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人力资本流失;马太效应;人力资本产权权能;政府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5)05—0069—06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东部发达省份和地区为了吸引 人才,纷纷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政策,促使人才向优势 地区流动,但与此同时,我国人才流向的“孔雀东南 飞”趋势愈演愈烈,人力资本流动的“马太效应”使中 西部欠发达地区及贫困地区人力资本匮乏的情况愈 加严重。本文就这一趋向进行分析探讨,并对政府 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应起的作用及对策提出建议。 一人力资本流动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社会现 象,来源于《圣经》“马太福音”一章结尾的诗句:“凡 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 要夺过来。”这一概念最初被用来描述人才的成长策 略。美国科学哲学家罗伯特・默顿于1973年将“马 太效应”概括为:“对于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 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没有出名的 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随后,“马太效应” 说被推广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领域…。 “马太效应”产生的发展趋异的“回波效应”是双 向的,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它阐述了一个事 实,要么通吃,要么被吃。“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在 于:对于那些注重经济社会整体性发展的地区乃至 国家来说,较高的经济发展业绩,会鼓励他们不断增 强发展的动力和创造力,以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从而 保持“高位”。它的消极作用在于:造成贫困地区发 展经济所需的人、财、物诸生产要素的大量流失,使 人力资本在发达地区大量聚集甚至达到浪费的程 度,而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越来越奇缺和匮乏。 近年来,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一些跨国 公司和东部发达省份纷纷到中西部招揽人才,使中 西部欠发达地区出现新一轮人才流失高潮。据网上 公布有关部门最近对2004年大学生求职趋向报告, 在参与调查的14 885名大学生中,青睐上海的有 5 732人,占38.51%,钟情北京的有3 218人,占 21.62%,光京沪两地就吸引了足足六成大学生的眼 光。造成所谓的“城市——京沪马太效应”。无疑, 我国今后的发展将需要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人才。但 是,缺乏针对性的盲目“抢人才”,并没有真正把学识 与职位对应起来,却往往造成局部的人才积压,加剧 了人才的浪费和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据湖北日报 报道,广州天河区23个村庄今年招聘毕业生52个, 但应聘学子超过4 000人,其中有80多位硕士,还 有一名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南京一家公司以每 月千余元的高薪招聘擦鞋匠,在200名应聘者中竟 有52位是大学生!据统计我国在受到初等教育的 每5 300人中才产生一位博士_2 J。换算一下,这相
收稿日期:2005—04—18 基金项目: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GA030227) 作者简介:刘锦雯(1944一),女,福建福州人,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与数量 经济学。
6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当于每投入3 580万元才培养出一位博士。高级人 才改行换辙,在就业上降格以就,是人力资本的一种 严重浪费! 在发达地区出现人才高消费的同时,在贫困地 区却出现了人才的大量流失。人才外流主要有两个 渠道。一是西部扶贫工作重点县考取内地院校的研 究生和大中专学生,毕业后普遍不愿返乡工作,新疆 每年有上万名学生考入内地高校,而学成返疆的人 才不足50%,又多数留在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南 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汉族学生返回的比例接近于 零。甘肃临夏州从1998年以来,考人大专院校的学 生6 659人,而回到临夏工作的只有1 758人,占 26.4%,近3/4的人才流到外地,其他考入重点和热 门专业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回来。二是高水平、 高职称的人才外流。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以 来,陕西镇安县共流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40多人,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农业技术人员为例,1998年 以来流出23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流人8人,均来 自于中专毕业生回乡就业一个渠道。 20世纪80 年代以来,西部贫困地区人才流出是人才流人的两 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近几年仅 西北地区调往沿海及内地的科技人员超过3.5万 人,并多为中高级专业人才。据出席两会的新疆农 业大学的人大代表说:过去新疆农业大学十分不错, 为新疆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可以说,目前新疆全区 70%的县乡干部出自新疆农大。但是现在人才流失 严重。自己培养的几个博士近两年也走完了,使西 部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大不如前,学生都不愿报 名H J。西部大开发和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需要大 量人力资本的投入,然而,在最需要人力资本的地 方,却最得不到人力资本!难怪人们要高声疾呼:这 样下去,中国的小康社会何时能够实现? 二“马太效应”的实质——市场机制是一把双 刃剑 “马太效应”反映的是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 手”的自发性和有效性。正如近代经济学的鼻祖亚 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中所写的:“每个人都在 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 值。”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往往不是同时发生 的。在同等投入的情况下,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个 人在发达地区获得的收益可能数倍甚至于数十倍于 在贫困地区的所得。人力资本流动的“马太效应”正 是反映了人力资本自发追求其最大的投资收益率的 性质。 70 市场机制是一种追求更高经济效率的机制。它 空前地激发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并使各类资源 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它有助于彻底打破自然经济 原有的封闭循环圈,激发贫困农民内在的冲动和动 力去改变旧的经济及生活方式,推动他们为市场生 产用来交换新的消费需求的商品,刺激他们分享市 场分工的便利,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摆脱贫穷与落 后的困扰。因而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促进 市场经济在贫困地区的发展。反贫困战略必须围绕 引入与发育市场经济这一核心内容展开。不通过市 场机制来调动贫苦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脱离了市 场经济建设来发展贫困地区经济,不管力度多大,最 终都不会成功。融人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是贫困地 区和贫困人口在新的宏观环境下谋求新的发展之路 的一种客观的必然。 但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利益驱动下 的竞争性经济,其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必然使贫困 地区和贫困人口处于不利地位。促进经济发展的生 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总是流向利润高、能够获得 最大效率的地区和产业,而贫困地区往往带有边缘 性明显、基础设施不足等等不利因素,不仅不具备吸 引外来生产要素的能力,而且本地区较高素质的劳 动力和有限的资金还常常反过来流向发达地区,从 而导致区域发展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在一定时 期内进一步加剧区域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导 致贫困人1:3生活状况的恶化l 5_5。促使市场经济的 发育和成长,可能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加大人力 资本的“逆向流动”,加大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 地区之间固有的差距,使本来就相对落后的贫困地 区更加落后。怎样才能使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的贫 困地区既受惠于市场经济而加快前进的步伐,又能 增强对“马太效应”的两极分化的抵抗,增强对人力 资本的吸引力呢?笔者认为,政府的正确介入和干 预是基本前提。 三政府干预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 按照产权经济学中外部性概念,反贫困是一种 具有效用上的非排他性和利益上的非占有性的典型 的公共物品,是不能由市场提供的,只能通过政治程 序或公共选择由政府提供。这是政府全面干预反贫 困的理论基础之一。贫困不可能在政府干预之外随 经济自由增长而自行消失。无论是发达的英国和美 国,还是发展中的印度等国家,贫困现象都是在一定 的政府干预下得到缓解和消除的。德国社会学家格 申克龙(A.Grschen kron)研究落后国工业化提出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个著名论点——落后国家为了赶上先进国家在经 济上总是采取国家导向的大推进战略。这个命题也 适用于一国的内部。一国之内经济越是落后,就越 是需要国家采取干预的手段。 在人力资本流动中,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而完 全由市场来分配人力资本资源,则必然会产生“马太 效应”。诺贝尔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1) 从“马太效应”的角度,认为落后地区很难用自己的 力量建立起良好的道路体系及公共设施。这将影响 他的竞争力。如果没有外来的援助,这些地区的医 疗卫生状况及教育水平都远不如发达地区,这将导 致劳动生产率低下。为了阻止一个地区远远落后于 其他地区,国家应该抑制“倒流效应”(Backwash Ef— fects)的市场力量。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一)构筑新的市场机制的反贫困战略,帮助贫 困地区加快市场经济的发育 加快市场经济发育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 途径。为此,政府要利用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一切可 能潜力来加快反贫困的速度。要紧紧围绕在贫困地 区培育市场经济这么一个核心,激活作为农村经济 基层细胞的贫苦农民的内在活力,动员最广大的社 会力量参与反贫困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市场经济 的积极面,抵消消极面,采取生态、经济、组织、科学 教育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措施,以帮助贫苦农民摆脱 贫困,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在贫困地区的基础 设施、市场、信息、流通、商品以及新产业的构架上为 市场经济的发育与成长创造条件,降低过渡期成本, 加速这里的市场化进程。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推 动贫困地区以快于一般地区的发展速度,实现公平 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可能发生区域间经济 差距的扩大,其经济基础在于区域间市场经济发育 水平的巨大反差。但通过政府的扶持,可以弱化市 场化初期贫困地区发展的阻力,加快贫困地区市场 经济的发育速度,逐步缩小其差距,逐渐熨平区域间 的经济差距。 (二)克服反贫困过程中人力资本流动的“马太 效应” 1.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受到限制或被删除是造成 “马太效应”的根本原因。人力资本是通过有计划的 投资活动凝聚在人体中的可以带来收益的“无形资 产”,它是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具有高度 的使用价值和投资回报率,以及极强的剩余价值生 产力或剩余产品的创造力。它的存在和运用,必然 导致一系列交易行为关系和权利关系的发生。人力 资本产权是指由于凝聚在人体中的知识和技能无形 非物质资产的存在和使用所导致的交易主体相互认 可或强制实施的行为关系。人力资本产权具有资本 属于个人的天然性、“产权残缺”时的即时自贬性和 价值实现的自发性等三个特征 J。资本属于个人 的天然性是指,人的体力、能力、知识、技能、经验、身 体健康状况和其他精神存量的所有权,只能属于载 体个人,具有天然私有财产性质;“产权残缺”时的即 时自贬性是指,当违背市场自由交易法则的法权及 其他制度安排,造成人力资本“产权残缺”时,即在完 整的人力资本的利用、合约选择、收益和转让等等的 权利束中,有一部分权利被限制或删除,当这种情况 发生时,人力资本会做出与非人力资本迥然不同的 反应:立即自动贬值,或将相应人力资本“关闭起 来”,使其荡然无存。人力资本的贬值或者“关闭”, 不仅具有隐蔽性、表面性,而且具有暂时性。价值实 现的自发性是指,人力资本载体是能动、理性和有创 造性的人,对于使用赋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追求个 人效用最大化,有极为强烈的、无法遏制的动力。他 会伺机顽强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四处寻找实现自我 价值的机会。自人力资本在中国被赋予基本的自由 选择、自由流动权利以后,产权权能受到限制或被删 除的人力资本,纷纷调换岗位,寻找有利于实现自己 价值的市场,这就是造成人力资本流动的“马太效 应”的根本原因所在1 2.政府在维护人力资本产权权能中的作用。根 据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既然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受 到限制或被删除是造成人力资本流动的“马太效应” 的根本原因,政府应该从这个方面认真研究加以解 决。消除贫困现象和两极分化,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党中 央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实现全国小康目标的重要步 骤。这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治国安邦的一件大 事,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一件大事。所有国家的反贫困经验都表明,采 用人力资本投入,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是惟一高 效的举措。它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起飞 的金钥匙。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和健康投 资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去进行、去启动、去完成, 对贫困地区人口的教化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去 实行……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的这一部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