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禽大肠杆菌病

禽大肠杆菌病

禽大肠杆菌病
禽大肠杆菌病 2019-4-15 16:28:00 来源: 网友评论(0)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禽类的急性、慢性传染病的总称。

其病型
和病变复杂多样,主要有急性败血症、卵黄性腹膜炎、脐炎、输卵管炎、气囊炎、肠炎、
全眼球炎及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等。

【临床症状】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急性效血症型鸡、鸭中最为常见,以4~10周龄雏鸡多发,病死率为5%~10%。

最急性病例不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二)生殖器官炎症型生殖器官及有关部位的发炎,如卵黄性腹膜炎、脐炎、输卵管炎。

母鸡可产生畸形蛋,产蛋下降或停产。

也可出现腹部肿胀,并由于肿胀的重坠造成母
鸡大量死亡。

对幼鸡可造成脐及周围组织发炎,引起初生雏鸡死亡,病死率10%左右,高的达40%以上。

(三)其他器官的炎症型如肠炎、眼球炎、脑炎、肿头、关节炎等症状。

大肠杆菌
侵害消化道,临床表现腹泻、肛门周围羽毛潮湿污秽;侵害关节时,则表现关节肿胀、破行;侵害
眼时,病鸡眼球呈灰白色、角膜混浊、眼房积脓,严重者失明;侵害脑部引起病鸡昏睡,神经症状或下痢,很难治愈;侵害头部皮下、眼睑周围,可引起肿头及水肿性皮炎。

【病理变化】急性败血症型主要病变是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混浊、增厚,更
甚者纤维素性渗出物与心包粘连;纤维素性肝周炎,肝脏肿大、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严重时整个肝脏被一层纤维素性薄膜包裹;纤维素性腹膜炎,腹腔有数量不等的腹水及纤
维素渗出物,或其渗出物充斥于腹腔各脏器间。

生殖器官症状有卵黄性腹膜炎的病变,为
输卵管伞部粘连、卵泡跌人腹腔引起广泛腹膜炎。

卵巢炎、输卵管炎多见于产蛋母鸡,输
卵管充血、出血,卵泡膜充血,卵泡变形、变色(呈红褐色或黑褐色),有的变硬,卵黄
变稀。

公鸡睾丸膜充血、肿胀。

其他器官病变,如全眼球炎(眼球感染后眼房水和角膜发
生混浊,视网膜剥离,眼前房积脓,造成失明)、大肠杆菌性关节炎、关节滑膜炎、肠炎、呼吸器官的炎症(胸腹气囊炎), 肝、盲肠、十二指肠和肠系膜有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结节,肠粘连不易分离,肝脏可见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坏死灶。

【类症鉴别要点】
(一)禽霍乱禽霍乱出现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外膜炎、气囊炎、肝周炎。


霍乱不同于大肠杆菌病的是肝、脾、消化道灶性坏死和小肠卡他性出血性炎症。

死于急性
禽霍乱的鸡常见出血性素质,卡他性出血性十二指肠炎和肝的多发性灶性坏死。

大肠杆菌
病没有这些变化。

(二)结核病和盲肠肝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病变虽较特征,但需与结核病和盲肠肝
炎鉴别。

结核病主要见于成年鸡,肝、脾同时受侵害的频度比大肠杆菌肉芽肿高5倍,而
且大肠杆菌性肉芽肿无结核病具有的肝脏和其他器官粟粒状病灶的特点。

组织学检查,结
核病的特征性病变是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中心坏死,有多核巨细胞出现。

大肠杆菌性肉芽
肿主要是由组织细胞、淋巴样细胞和异嗜性白细胞组成。

在难于分辨时,可进行细菌学检
查和切片的抗酸性染色,加以区别。

盲肠肝炎也常侵害盲肠和肝脏。

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结
节隆起于器官表面。

而盲肠肝炎坏死中心凹陷,周围充血。

在组织切片上可发现组织滴虫。

(三)鸭传染性浆膜炎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病鸭眼眶湿润、咳嗽、
头部摆动,并有阵发性痉挛等神经症状。

【防制】
(一)治疗许多抗生素药物对大肠杆菌均有疗效。

但在生产中由于长期使用或大剂
量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其他诸多原因造成抗药性菌株不断出现,许多养鸡场大肠杆菌抗药
性相当严重,许多抗菌药已不能有效控制该病发生,不仅造成浪费,也造成药物残留,机
体免疫功能下降等许多问题。

为了有效地防治本病,进行治疗前首先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注意合理用药,减少浪费,避免无效用药。

可采取两种以上敏感药物交叉使用,不宜长时
间使用一种药物,更不宜无限加大用药剂量。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为避免肠道内正常
菌群失调,选用
微生态制剂(如乳康生、双歧杆菌制剂、乳酸杆菌制剂沁调整体内微生态平衡以提高
疗效。

免疫调节剂与益生菌制荆联用对本病有积极的防治效果。

(二)预防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主要是搞好环境卫生,对禽舍和用具经常清洁和
消毒,注意通风,控制鸡舍氨气、粉尘、温度、湿度,减少应激诱因。

加强饲养管理,勤
换饮水,认真检查水源是否被大肠杆菌污染。

对环境、饮水、空气、孵化设备应定期进行
消毒;防止饲料、饲具等被粪便污染。

对饲料中的大肠杆菌含量要定期监测;种蛋应来自
无本病的鸡群,加强种蛋收集、存放和整个孵化过程的卫生消毒管理,种蛋产出后1.5~2
小时应熏蒸消毒,淘汰有裂纹和被粪便污染种蛋,人孵前再次消毒。

注意育雏期保温及饲
养密度,排除密集饲养。

根据具体情况,找准主要传播途径,控制并发和继发感染。

对大
肠杆菌病发病严重的鸡场应及时用疫苗进行免疫注射。

最好使用本场分离细菌制作的疫苗,效果理想。

目前预防该病应用的疫苗有以下两种:
1.油乳剂灭活菌苗在该病发病高峰期前10~15天肌内注射该菌苗0.5~1毫升,免疫
期可维持3~6个月。

2.蜂胶灭活菌苗免疫后,免疫期也可维持6个月。

以上两种菌苗的有效保护率均可
达80%~100%。

但是这两种菌苗均是以特定的血清型菌株制备的菌苗,只能对本血清型的致病性菌株起到免疫作用。

为有效地控制该病,应用大肠杆菌当地分离株制备多价灭活菌
苗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