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 第29卷 第2期
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途径探索
宁 佳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
摘 要:大学生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肩负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更肩负着整个人类文明的传承。作
为社会的聚焦点所在,大学生的诚信也就成为了整个社会诚信的指向标。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要站在发展先进
文化的高度上,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进行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制度上的规范和观念上的强
化.培养出拥有高素质的大学生。
关键词:学术诚信;诚信教育:诚信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12卜02-0176—02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完
善,学术诚信已经成为大学生发展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要
强化学术诚信教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必须从思想
道德建设这个环节人手,用良好的社会风气作为引导。建立
健全完善的诚信教育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加强大学生
学术诚信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现状
1.考试作弊普遍。考试作弊行为是高校非常普遍的一 种学术不诚信的行为。考试是当今衡量学生学到的知识程度
的最重要的手段。虽然现阶段教育当局出台很多政策想改变
以此作为衡量学生的方式,但考试成绩依旧是现阶段最能公 正客观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的方法。大部分学生是依靠自身刻
苦努力获得良好的、真实的学习成绩。可也有一小部分人是
通过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取得成绩。在高校举行的各类考
试中。他们为了能够考试及格或者取得更好的成绩.置学校
的纪律于不顾,使用各种方法手段大肆抄袭,甚至更有甚者
冒着被遣退、开除学籍的危险找“枪手”代考,这种极端的行
为实在令人十分痛心。
2.抄袭现象严重。无论在对待平时的作业上还是论文 写作上。学生的抄袭现象都十分普遍。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虽
然在平时作业上“基本全抄”的学生非常少。大部分学生在完
成作业时还是能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的。只是在遇到个别 无法解决的困难是才互相“借阅”。但这也表明现在学生还存
在不同程度的抄袭现象。而在对待论文写作的问题上,结果 却不容乐观。经调查发现.多数同学的第一篇论文都是靠“剪
刀加浆糊”的方式完成的,他们大多通过网上抄袭的方式进
行论文创作,经过几个小时的东拼西凑,一篇论文就完成了:
更有一些人为了图方便。聘请网络代写人员代为其完成论文 的创作。大学生在进行实验研究调查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程 度的抄袭现在。修改或者伪造实验数据的事情时有发生,引用
他人观点、图表时不加注释不标明来历的事情也非常常见.由
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科研作风依然缺乏严谨的态度。
3.一稿多发,发表文章相互挂名。论文的发表,代表着
大家对学术研究者科研成果的认可,是学术研究者通过学术
研究获取学术成果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此环节
中主要会出现两个比较大的学术诚信问题。一个就是署名问
题,另外一个就是论文的发表问题。在论文的署名环节上。署
名的先后顺序代表着对研究的贡献大小,署名则表示要对论 文的内容负有全部责任。但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在署名问
题上表现得十分草率。有的大学生为了送人情.或是为了“互
助”,主动在自已的论文上给别人署名;还有一些人为了自身
的利益,主动要求他人给自己挂名。这都使得论文署名问题
出现混乱。同时,在论文发表上。还经常出现一稿多投的问 题,同一作者将同一篇文章在同一时间或先后发给不同的出
版社发表,严重违反了学术期刊“专稿专投”的原则。许多大
学生认为,一稿多投不算是学术不诚信.只要不造成一稿多
发就可以,因此这一行为也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学术不
诚信问题之一,但事实上这一行为却一直被国际学术惯例所
不齿。 4.杜撰参考文献。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明令禁止学生对任
何学术成果进行篡改、伪造、杜撰等行为,但伪造、虚构参考
文献、研究数据和其他信息的行为还是时有发生.一些学生
在写作时不标明引文的出处。企图将他人论点引为己有,还 有一些人改换研究数据转换为自己的说法,伪造注释。这些
都属于有意或无意的剽窃行为,是对他人观点的恶意利用,
也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
二、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缺失的危害
1.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大学
作者简介:宁佳(1985一)女,重庆人,西南石油大学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176・
生肩负着传承文化文明的责任,更肩负着建设小康社会和全 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大学生树立的理想、形成
的道德和能力以及学习到的知识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祖
国、未来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形成高
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
出贡献。但由于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作弊、欺骗等行为通过大
学学习考试,真正获得的有用的知识非常少。缺乏本应有的
素应和能力,学生自身缺乏诚信的行为。影响到对其的培养 质量,因此,在进入社会时他们将不能够通过学校学习到得
知识能力胜任自己的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成为合格 的毕业生和人才。而对于学校来说,学校也不能按照国家的
要求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影响到其培养计划和培养
质量。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2.降低大学生的社会信用。大学生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
主力军,其诚信状况也受到世人的关注。良好的诚信观和诚
信意识,能够推进社会信任度的提高。也能够推进社会的法
治进程。然而,在校期间的不诚信行为,使他们认为在社会 上也会有机可乘,冒着侥幸心理甚至是漠视心理。一些大学
生在走入社会时也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更大的利益。
这就会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更是为犯罪行为埋下
伏笔。因此,用人单位在招牌时,可能会拒绝录用那些曾经
有诚信缺失“犯罪经历”的学生,这是他们自身曾经不诚信的 行为降低了自己的社会信用。
3.加剧社会风气败坏。少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行为,使
得社会对其整体诚信度评价也会逐渐变差.这不仅影响到对
大学生本身能力和素养的判断,更会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变
化。当社会对这一群人产生不信任的心理时,就会产生一种
无形的不公平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那些讲诚信的学生不
仅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竞争中更是处于劣势地位,利益受
到威胁,这样就会使他们怀疑自身的诚信价值观。进一步由 诚实守信变为背信弃义,社会的公正机制可能被打破,和谐
的道德秩序也会破坏,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动荡,破坏了社
会的稳定。
三、从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缺失看加强学术诚信教育的必
要性
1.在现实原因中,我国一直把“重智育轻德育”作为教育 领域发展的主导。虽然近些年来教育局一直主张提倡“德育
建设”,但在高校内部依然把加强学术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
的任务,而忽略了学术诚信道德的培养问题,诚信道德缺失 依然普遍存在。培养大学生甚至是大学生.学术的研究能力
和学术道德素养的培养是同样主要的.没有良好的学术道德
素养,想要遵守学术纪律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然而在我们的
高校内部却没有规范的学术道德教育.学生在学校不能了解
到学术诚信规范的内容,甚至少数教师的不诚信行为也在一
定程度上为学生树立了不良的“榜样”形象,这都促使大学生
在最终决定自己价值观时放弃了诚信这基本的准则,纵容了 不诚信的心理和行为的出现。
2.在社会原因中。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环境
的转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起着不同的作用。特别
是在当今大环境下,道德体制和法律体制还不够健全,社会
经济利益结构也发生转变,公民的道德观念淡薄。功利主义
和实用主义之风盛行。从而导致大量的诚信缺失行为的出
现。在经济领域上,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经济主体之间的信 任不复存在。企业的诫信度受到群众强烈质疑。在政治领域
上,一些地方政府弄虚作假,虚报政绩,公然欺瞒人民群众,
破坏了政府的威信和信誉;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由于新的 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全。旧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容易和人
们现阶段的行为发生碰撞,造成道德秩序的混乱。这些负面
的社会环境.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于诚信观念的
判断.为越轨行为的出现留下契机。 四 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的途径
1.以良好的社会风气导向高校学术道德观念.不断提高
大学生学术诚信道德水平。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依赖于
大环境的支持。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的信用体制,不仅能够
促进大学生的诚信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有利于社会风气
的改良。我们不仅要加大宣传力度,以诚信的文化精神与社 会舆论环境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制的完善,更要规范政府行
为,发挥政府在诚信重建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社会环境改良
势在必行。
2。建立完善的诚信教育机制。完善的诚信教育措施,有
效的教育机制。对于培养具有良好学术诫信素质的大学生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不 仅要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更是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将诚信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每
一个环节,积极推动诚信教育观念的深人。同时,要提高诚信
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完整的教育、评价、反馈机制。
拒绝简单化、单一化的教育方式,使诚信教育规范化、制度
化,才能更好地促进、规范和制约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和
行为。不仅要有一个综合的学术诚信教育规划系统,让大学 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养成诚信的观念和行为.更要建立诚信
档案和评价系统,对学生的诚信进行统一化管理,并及时发
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使其改正,学校
必须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积极整合各方
力量.为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以及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
养做出贡献。 3.加快立法,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诚信制度。健 全的制度和保障体系既是诚信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又为诚信
规范的确立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由于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诚
信管理法律.所以要将诚信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还难以全
面展开。因此。政府不仅要加快制定和修订诚信制度的相关
立法,使得打击不诚信行为变得有法可依,更要加大普法宣
传教育,用健全规范的法律制度促进诚信社会的形成,使得
诚信行为有了法律的保护。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只有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大
学生学术素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为社会风气的提高、社
会诚信环境的改进以及完整的诚信社会体系的构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l】王根顺,包水梅.论研究生教育中探究教学的实施叨.学位与研究 生教育.2oo6(1O)一 【2】杨增能,等.硕士生科学道德素质状况与影响因素们.高等教育研 究.1997(5)- [3】叶志明.对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L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2)- [4】叶继红.试论高校研究生“一稿多投”现象的成因和对策【J].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2006(3)一 【51董琳.开展科研方法教学推进高校科研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
学报.2004(3)一 【6】郑重,郑忠梅.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失范与规范田.北京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一
编辑:张小玫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