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罪犯人权在刑罚执行中的保障
摘 要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罪犯人权在刑罚执行中的保障,在从“交付执行”开始到“释放和安置”的刑罚执行过程中,罪犯拥有广泛的权利,并形成了立法、执法、司法、检察和社会等不同层面的保护。以“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入宪、入法为契机,刑罚执行中的人权保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受国情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刑罚执行中的人权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 罪犯人权 刑罚执行 保障
作者简介:庞玉豹,南昌县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255-02
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从罪犯交付执行开始,经过罪犯提出的申诉、控告、检举的处理,监外执行,减刑、假释,到释放和安置构成了完整的刑罚执行过程。加强罪犯人权在刑罚执行中的保障,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的法治建设,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促进罪犯改造和社会和谐。因此,研究罪犯人权在刑罚执行中的保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罪犯人权的保护现状
(一)罪犯人权组成
我国罪犯拥有广泛的权利。首先,监狱法第七条对在监狱服刑罪犯的权利作了总则性的规定,“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其次,根据监狱法,罪犯还有申诉权,控告、检举权,获得减刑权,获得假释权,通信权,亲属会见权,劳动报酬和劳动保护权,医疗卫生保障权等方面的权利。另外,《监狱法》对罪犯的民事权利也作了保护性规定。
(二)罪犯人权保护
目前,对于刑罚执行中的罪犯人权,除了罪犯自我保护之外,我国已形成了立法、司法、执法、检察和社会等不同层面的保护。
一是立法保护。在法律上,我国对刑罚执行中的罪犯的人权保护,已形成了宪法、刑法、诉讼法以及监狱法等法律的保护。一方面,《宪法》确认罪犯的公民地位,《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具体保护罪犯的公民权利;另一方面,《监狱法》、《看守所留所执行刑罚罪犯管理办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明确了罪犯的权利与义务,并对侵犯罪犯合法权益的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
二是司法保护。与罪犯有关的权利许多都要通过法院的诉讼程序才能实现。如罪犯的申诉权,控告、检举权,对符合减刑、假释的裁定等,人民法院通过诉讼程序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
三是执法保护。一方面,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执法程序,依法
保障罪犯的人权;另一方面,根据《监狱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监狱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监狱的人民警察不得有下列行为:“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罪犯”,“侮辱罪犯的人格”,“殴打或纵容他人殴打罪犯”,以及“为谋取私利,利用罪犯提供劳务”等。并且指出“监狱的人民警察有前款所列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应当予以行政处分。”
四是检察保护。人民检察院是我国法定的法律监督机关,也是我国法定的诉讼监督机关。修订后的刑诉法第二百六十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并进一步规定“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监狱法》第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监狱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依法实行监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五条也都有类似规定。一方面,人民检察院通过监督刑罚的执行,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人民检察院通过查办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的职务犯罪,保障刑罚的执行性和保护人权。另外,人民检察院可以对刑罚执行机关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需要改进的不规范问题提出检察建议,确保罪犯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是社会保护。社会参与罪犯的人权保护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家领导人、社会各届知名人士以及罪犯亲属和在社会上作出显著成绩的刑满释放人员给罪犯作报告、讲形势,使罪犯感受到
社会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树立改造的信心,从而促进罪犯的教育改造;二是做好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扶工作,使其尽快适应生活,融入社会。《监狱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了当地政府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扶义务,尤其在刑满释放人员丧失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和基本生活来源的情况下。
二、罪犯人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从忌谈人权到发表政府白皮书豍高举人权旗帜”,再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人权入宪开创了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为中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打造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形象奠定了法律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对于罪犯人权保障的法律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法律层面
首先是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并且“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由此可见,“《宪法》赋予罪犯公民权利和法律地位的规定,是罪犯享有人权的根本法律依据。”其次是刑事诉讼法。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的决定》,2012年3月14日通过,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第二条加入“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内容。刑诉法领域的人权保障,重心在于保障被追诉人的人权,同时也保
护被害人的人权,并通过惩罚犯罪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不受犯罪侵害。人民检察院通过刑罚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实现对罪犯人权的保障。最后是监狱法。②《监狱法》对罪犯的权利作了详细的规定。一是该法第七条对罪犯的权利作了总则性的规定,其指出“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二是对罪犯的其他权利作了保障性的规定。
(二)司法解释层面
《看守所留所执行刑罚罪犯管理办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这两个具有司法解释性质的文件,分别对留所服刑人员和社区矫正适用人员的权利及保障作了相应的规定。
(三)国际人权保护文书层面
国际人权文书在保护人权以及罪犯人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人权,已形成由《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构成的基本国际人权文件;对于罪犯的人权保护,联合国已形成《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囚犯待遇基本原则》、《保护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监禁的人的原则》等国际人权文书。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人权文书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目前“已加入包括《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内的25项国际人权公约”,“并积极为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创造条件。”
三、罪犯人权保障的问题与完善
综上,我国的罪犯享有广泛的权利,我国法律也对罪犯的权利及权利保障作了详细的规定。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受国情以及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刑罚执行中的人权保障还有不尽完善之处。
如在监所检察工作实践中,发现有的监狱罪犯生活没有达到法定的标准,有的监狱罪犯的申诉、控告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有的监狱执法人员对罪犯行刑欠平等公正,并且监禁刑的适用率偏高等。个人认为,在坚持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可以从观念、立法以及制度上对刑罚执行中的人权保障进行完善和发展。
(一)观念的改变
“中国监狱系统中对于罪犯人权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仍需进一步树立罪犯的人权保障意识。一是转变刑罚执行观念。落实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的决定》进行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八条关于社区矫正的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践行监狱与社区矫正并行的刑罚执行制度,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在刑罚执行中的作用。二是树立罪犯人权保障的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促进监狱人民警察严格执行法律的规定,文明执法,不断完善司法实践中罪犯的人权保障。
(二)法律的完善
逐步完善罪犯人权保障法律体系的建设。第一,参照国际人权公约以及相关监狱方面的国际文件,并根据国情,完善有关法律规定,明确罪犯的权利义务。第二,加强刑罚执行法律体系的建设,细化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以及人民检察院在刑罚执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保障罪犯的人权。第三,结合《刑法修正案(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的决定》中有关社区矫正的规定,对《监狱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作好监禁刑与社区矫正制度的衔接工作,适当减少监禁刑的适用,明确非监禁刑案件的适用范围,完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丰富社区矫正、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措施。第四,综合法院、监狱、公安、社区矫正机构执行刑罚的规定,制定和出台一部有关刑罚执行的法律。
(三)制度的保障
一是保障制度。一方面,国家为人权的实现从制度上、法律上给予保障,尤其是在刑罚执行中的罪犯人权的保障方面;另一方面,国家在物质上给予保障,保障监狱等刑罚执行机构改造罪犯的经费,包括罪犯的改造经费、生活费以及其他专项经费等。
二是监督制度。以“尊重和保障人权”入法为契机,强化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工作,促进监狱和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公平执法,依法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首先,人民检察院通过强化监所检察工作以及加大查办刑罚执行过程中职务犯罪的力度,监督和促进
看守所、监狱刑罚执行活动的依法进行,从而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其次,人民检察院通过依法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保障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另外,健全罪犯约见派驻检察官、派驻检察官与罪犯谈话以及检察官信箱等制度,预防并查处监管场所工作人员体罚、虐待、侮辱等侵犯罪犯权利的行为。
三是律师会见制度。“建立专门的罪犯直接会见律师的法规和制度是必要的、可行的”,“这是实现罪犯权利保护和监狱法治、依法治监、依法行刑的重要环节”。适时出台律师会见服刑罪犯制度,通过律师代为行使申诉、控告和检举等权利,发挥律师在保障罪犯人权方面的作用,依法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
四是狱务公开制度。通过狱务公开制度,使公众了解刑罚执行的相关规定和程序,消除刑罚执行的神秘感和误解。一方面增强公众和罪犯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促进监狱设施的改善和工作人员执法水平的提高,进而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
注释:
①1991年11月1日,《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介绍了我国有关人权的基本立场和实践情况,以有助于国际社会正确地了解中国的人权状况.
②当然,《刑法》、《国家赔偿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在保障罪犯权利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参考文献:
[1]闫佳,裴俊杰.中国共产党与罪犯人权保障.人权杂志.2011(5)
[2]董云虎.‘人权入宪’:中国人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政策.2004(5).
[3]万益文.我国罪犯人权保障特点及其演进.人权杂志.2012(3).
[4]陈光中,刘林呐.尊重和保障人权:不仅仅是一项基本原则.检察日报.2012年3月19日第3版.
[5]冯建仓:“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监狱人权保障研究(上)”,载《中国司法》,2004年第05期。
[6]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zwgk/2010-09/ 26/content_1709942.htm.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7月21日.
[7]吴宗宪.中国监狱对罪犯人权的保障;白泉民主编.中外刑罚执行监督与人权保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172页.
[8]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新华网.http:///politics/2012-06 /11/c_112186461.htm,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7月21日.
[9]刘道平.试论罪犯人权问题.中国司法.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