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绪智力——理论及问题* 王晓钧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深圳,518060) 摘 要 情绪智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问世的一种正在研究的心理与教育理论,近年来 流行于国际学术界,我国也讨论颇多,但却出现了大量的概念、理论和应用导向等谬误。本 文从概念、理论、测量、应用和问题5大方面对“情绪智力理论”进行研究,目的是澄清概 念,阐明理论,分析其发展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纠正流行于我国学术界,重点是教育界、 心理学界的情绪智力研究谬误和应用偏差。 关键词 情绪智力 概念 理论 测量 应用 问题 1997年以来,“情绪智商(EQ)”概念、理论在我国各行各业,尤其在教育界迅速流行,其速度之快,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实为我国学术界所罕见。与之相呼应的是,社会上迅速出现了一批“EQ专家” 和“EQ丛书”,众多报纸、期刊上出现了一批“EQ研究”文章。也正是在这类书和文章中,出现了大量的概念谬误、理论谬误和应用导向谬误,这些谬误,有些出自曲解,有些出自相互抄袭,有些甚至与市场炒作行为密切相关,对严肃的学术理论研究和教育应用研究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偏差甚至谬误,除了经济利益驱动原因之外,对情绪智力理论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是主要原因,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有些作者把本来就存在谬误的二手资料,甚至三手资料拿来作为观点引证,以至于错上加错。[1] 反观之,真正从学术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研究的文章尚未出现。本文对“情绪智力理论”从1989-1990年提出至今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从概念、理论、测量、应用和现存问题5大方面对“情绪智力理论”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澄清情绪智力概念和理论,分析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纠正流行于我国学术界,重点是教育界、心理学界的情绪智力研究谬误和应用偏差,或许对这一研究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起一些积极作用。 一、情绪智力概念的发展 一、Meyer和Salovey的情绪智力概念 “情绪智力”术语的使用并非始于情绪智力理论的提出者、美国人Meyer和Salovey。曾性初认为,情绪智力这个词是德国人“Barbara Leuner(1966)首先提出的。”[2]美国相关网页指出:“在以往的文献中,1966年Geman用了‘情绪智力’一词,W.L.Payne在1983年写了一篇本题为‘一项情绪研究:发展与害怕、疼痛和欲望有关的情绪智力和自我整合’的论文也用到了‘情绪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课题“中国公务员情绪智力理论结构的建立及量表的编制” 部分成果。 智力’一词”。 [3] “1985年,美国一名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在其博士论文题目中用了‘情绪智力’字样,这似乎是第一次在学术上使用情绪智力术语。”[4]然而,首次将情绪智力视为理论概念,由此发展出一套理论,并始终位居此学术领域前沿的人却是Meyer和Salovey。1989-1990年间,Meyer和Salovey相继在美国“人格评估杂志”和“想象、认知和人格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正式提出并解释了情绪智力概念和情绪智力理论。最初,他们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包括:审视自我和他人情感和情绪的能力;辨别情绪并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5] 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社会智力有其历史渊源:自从斯皮尔曼智力理论提出以来,智力研究产生了两大态势,一是智力因素论,如Thurstone,Vernon,Guilford,Wechsler的理论,这类研究并未超越斯皮尔曼理论的基本内涵,即智力的核心成分是认知能力;另一种是综合智力论,如Thorndike,Gardner的理论,这类研究突破了传统智力的概念范围,认为传统智力无法包含全部人类智力。1920年,Thorndike首次定义了“社会智力”概念,认为社会智力是:“理解和管理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在人类关系中明智行动的能力”[6] 在本质上中,Thorndike将社会智力定义为知觉自我和他人的内部状态、动机和行为,并乐于以此信息为基础行动的能力。是将传统智力社会化的理论取向。 2
很明显,Meyer和Salovey提出情绪智力概念及理论的最初灵感来自于Thorndike的社会智力和Gardner的个体智力。他们指出:“情绪智力是智力,但有别于一般智力。”“我们定义情绪智力的方法——如同一系列心理能力一样——是把它看作一种智力的形式。”“选择‘智力’一词是为了与有关智力的历史文献形成联系。我们的概念与加德纳的‘个体智力’相对应,这种能力机制的核心是涉及个体自我的情感生活——个体的情感范围:这是一种在情感中对情境产生即时影响,并最终承受情感,用象征性符号表达情感,调动情感理解和引导行为的能力。”[7] 因此,Meyer和Salovey 1989-1990年定义的情绪智力是一种与传统智力完全不同的社会智力。 至1997年9月止,围绕情绪智力主题,Meyer和Salovey先后共发表了7篇相关学术文章,[8]主要内容是阐明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人格的区别与联系;推测与情绪智力有关的神经机制;编制量表和初步测量。此间,他们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思考一直没有超出1989-1990年定义的范围。 1997年10月,Salovey在其主编的《情绪发展和情绪智力》一书中,收录了他和Meyer合著的文章:“什么是情绪智力”,此文不仅总结了1989年以来的研究,也是情绪智力学术研究的重要转折。在此文中,Meyer和Salovey修正了过去的定义,并解释说:“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是根据情绪智力所包括的能力来定义它的。”“然而现在看来,这个定义在某些方面不太明确,感觉上显得单调,它们仅谈到了情绪的知觉和调节,以及情感对思维的促进作用。一个修正这些问题的定义如下:“情绪智力包括: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9] 很显然,这个定义无论从因素构成上,还是概念内涵上都远比1989-1990年的定义严谨和充实,因而更加概念化和规范化。从1997年至今,Meyer和Salovey不仅再没有修正过此定义,而且此后的一系列研究,包括建立情绪智力理论结构,编制“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量表以及开展学术争论,都是以这个定义为基本展开的。 (二)Goleman的情绪智力概念 自Meyer和Salovey 提出情绪智力概念之后,围绕情绪智力概念的讨论日渐热烈,首先是许多美国学者加入到这一行列中,例如,Epstein认为:“建构思维是情绪智力的关键。”[10] BarOn认为,具有情绪智力的人“一般是乐观的,现实的,灵活的,能够不失去控制地成功解决问题和妥善面对压力”。 [11]然而最出名的人物是“一个名为Daniel Goleman 的杂志作者,他采用了Mayer和Salovey的理论,并转而把这一理论写进了他名为《情绪智力》的畅销书中。”[12] Gloeman 在此书的第43-44页这样描述情绪智力定义: “Salovey将Gardner的个人智力纳入他的情绪智力基本定义中,由此扩展为5个主要维度的能力:了解情绪;管理情绪,自我动机,认知他人情绪,处理关系。”[13]在每一个维度上,Gloeman还作了详细的解释。实际上,从上述Mayer和Salovey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个定义根本不是Salovey的定义,而是Gloeman借Salovey之名自己下的定义。此定义不仅在因素构成上与Mayer和Salovey的定义不同,而且在概念内涵上也无端扩展Mayer和Salovey定义的原意。对此,自1995年以来,Mayer和Salovey多次撰文阐明自己的观点,批驳Gloeman定义中明显的学术观点谬误和隐含的非学术倾向。1999年,Mayer在美国心理学会在线网上撰写了题为“情绪智力:通俗的或科学的心理学?”的文章,指出:“情绪智力是两个领域的产物,一个是畅销书、日报和杂志的通俗文化领域,另一个是科学杂志,书章和相关评论领域。我猜想,大多数人是通过 Goleman 1995年的通俗书“情绪智力”或通过许多市场通俗书、文章和电视节目熟悉情绪智力一词的。”以Goleman为代表的通俗观点“扩展了情绪智力的涵义。现在,由通俗作者定义的情绪智力有十多个,典型的是给情绪智力列出一组人格特点菜单,象‘同情、动机、坚持性、温情和社会技能’。 由于Goleman,BarOn等人将多种多样的人格混在了一起,我们将这些定义称为‘混合模式’。”“ 这种通俗模式正在抓住一个新名词,用旧有的人格研究和预测时尚作为卖点。”[14] 同时,他们将自己的情绪智力模式称为:“‘能力模式’,因为这一模式反映了直接和标准智力定义相关的人的实际心理能力。”[15] 从以上结果可看出: 3
1、Mayer和Salovey提出情绪智力概念的初衷在于认识到传统智力概念的局限性,在此之前,许多心理学家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即传统智力的本质内涵更多指个体的认知能力,而对于超出个体认知能力的其他能力涉及甚少,Mayer和Salovey提出情绪智力概念是“相对于标准智力而言的,情绪智力可看作标准智力的一个单元,既与之相关,又独立于它。”他们谨慎地说,情绪智力是 “扩充一般智力群因素的一种重要的候选因素。”[16] 2、Mayer和Salovey 1997年的定义既没有超出情绪范围,也没有超出学术探讨界限。这是因为,现阶段的情绪智力概念远不是一个得到学术证明和广泛认可的成熟概念,充其量也仅仅是一个正在进行研究并有待于证明的假设概念。反观Goleman的定义,一是名义上借用别人的概念,实质上自行对概念范围进行无根据扩展的做法不可取;二是在没有实证研究支持的情况下,随意将人格、动机因素纳入情绪智力概念所导致的概念不清、内涵模糊,于界定科学概念无益。 Mayer等人指出,通俗报刊的作者已经对情绪智力科学研究领域构成了伤害,他们制造了无实证的观点,定义无效的情绪智力因素,编制有问题的测验测量情绪智力。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人们在什么是情绪智力或什么不是情绪智力这类问题上产生了迷惑,一些人将无关变量充斥进情绪智力的做法已妨碍了我们将情绪智力视为标准智力的学术努力。 3、在中国,情绪智力概念的混乱局面竟然与美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最突出的方面是将Mayer和Salovey的概念与Goleman的概念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这种情况在1999年以前极为普遍,2000年以后仍然有之。例如,1997年,唐映红这样写道,“EQ理论的创始人Mayer和Salovey在定义EQ时,把EQ归为五个部分„„。”[17]2000年罗好裕、周作云撰文与人商榷情绪智力写道“‘认识他人情绪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的确是Salovey情绪智力的定义中固有的,不是Goleman加上的。”[18]这几位作者援引的文献均来自台湾张美惠翻译Goleman《情绪智力》一书的译本,却不知在此书中Goleman的概念是已对Mayer和Salovey概念做过手脚的二手概念,张美惠在翻译时又擅自加上了EQ字样,变成了张氏三手概念。不仅如此,这种三手谬误还成为制造四手谬误的文献来源和观点根据,在我国,产生这类学术谬误的文章竟达百篇之多! 二、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 (一)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的理论 1989-1990年,Mayer和Salovey在提出情绪智力概念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3因素8变量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见表1)。现在看来,当时他们对情绪智力理论内涵的思考既不充分,也不成熟:(1)他们将动机因素列入情绪智力范畴,不仅与1997年以后的观点不一致,也引起了不少的批评,致使 Mayer和 Salovey 不得不在许多文章中反复作解释。(2)这个理论结构显得过于粗糙和随意,第一、第二因素的独立性并不明显;第二因素的变量不知所云,第三因素的 变量在内容 表1 Mayer y和Salove1989-1990年绪智力结构[19] 情 绪 智 力 因素 情绪评估和表达能力 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