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时间断限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线 索 特 征
政治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如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 (2)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得以成功运用。港澳顺利回归,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不结盟;外交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经济 (1)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开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 (2)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城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思想文化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2)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一、政治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1.民主法制走向健全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的完善 ①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
②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上级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村民选举制度。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2)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根据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 ①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两岸达成共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②“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是阻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3)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二、经济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 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②意义: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内容: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在全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意义: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③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思想科技文化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 ①1978年,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 ④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⑤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⑥提出“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2)意义: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意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科技、文艺、教育 (1)科技:2003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文艺的春天:“双百”方针得到进一步贯彻执行。 (3)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211工程”;启动“希望工程”。 4
[通史专题] 考向一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视角1 从物质文明发展角度考查新时期经济建设的理论、影响
【典例1】 (2013·江苏单科,12)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新时期经济建设 把握题眼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理论
辨析 选项
A 应为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体制,错误 B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90~1995年”不符,错误
C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得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正确 D 不属于经济理论,错误 答案 C 视角2 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新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化 【典例2】 (2014·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题思路 5
定位知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解题关键 时间:20世纪80年代;“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辨析 选项
A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农村普遍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推动了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①②正确
B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开始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不符,故③错误
C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开始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不符,故③错误 D 迄今,我国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④错误 答案 A 【主题深化】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特点 (1)内容 ①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②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特点 ①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②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③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④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⑤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城镇化改革的方式。 考向二 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与祖国统一 视角1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查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影响 【典例3】 (2012·江苏单科,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