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龙存敏班级:动物科学10-1 学号:100911003青海牦牛业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dvantage in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main problems and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Qinghai Yaks industry.关键词:青海;特征;现状;牦牛业;持续发展;对策现状牦牛业牦牛是一种古老的牛种,距今200万年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全世界有牦牛约1400万头,占牛总数的1%。
我国是拥有牦牛头数最多的国家,有牦牛1300多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0%以上,约占我国牛总数的1/6,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地区。
牦牛驯化后为人类尤其是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人们提供丰富的生活和生产资料。
牦牛也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资源和宝贵的基因库,是一种最少与人类竟地、竟粮、争夺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的动物。
是在高寒地区不可替代的生物物种。
青海省是我国牦牛的的主要产区,1992年牦牛存栏头数最高达到509.67万头,1999年存栏头数为368.21万头,约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位居全国第一。
牦牛业产值在全省牧业产值中占据着1/3左右的份额。
这种古老的特殊牛种不仅对高海拔寒冷生态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而且是高寒牧区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是高寒牧区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
因此牦牛对青海牧区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青海牦牛业的发展,对青海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种质特征1.1 体型外貌特征青海高原牦牛的体型外貌特征与产区的生态环境有关,这些区域自古以来就是野牦牛与家牦牛混群活动的地方,故青海高原牦牛在体型、外貌、生理特性等方面有近似野牦牛之处。
头大,公母牦牛均有角、角粗壮,皮松厚、偏粗糙型,鬐甲高而宽长;背线、嘴唇、眼眶周围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成年公、母牦牛平均体高分别为129、111cm;成年公、母牦牛体重分别为440、260kg。
1.2 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性高原牦牛之所以能够惊人地适应氧气稀薄、大气压低的缺氧环境,是由它的生理特性所决定的。
青海高原牦牛气管较普通牛短且粗大,由50~53个软骨环组成,长44~51cm(较普通牛短14~21cm),断面呈半月形,口径13 ~14.5cm;气管软骨环两端的距离大,且软骨环两端间的肌肉长而发达;牦牛胸腔和普通牛相比,大而发达。
心肺指数较普通牛高,具有呼吸快、脉搏强、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的生理特点,牦牛的呼吸频率为9~77次\min,比普通牛呼吸频率快且变化幅度大。
可见,青海高原牦牛的这些生理特性使其能频速呼吸,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较普通牛单位时间内气体交换量多,可获得更多的氧、提升其气体交换机能。
1.3 耐寒惧热的特性青海高原牦牛是一个极不耐热的畜种。
遇到炎热季节,即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加快、脉搏减弱、烦躁不安、绒毛脱落等不适应症状,相反,对高寒湿冷气候最为适宜。
1.4 驮载和乘用特性牦牛四肢较短,后臀短而窄,使其行走轻捷平稳,加之蹄质致密坚实、蹄尖狭窄锐利、蹄底侧及前端有突出的边缘围绕、足掌有柔软的角质,使牦牛具有很强的驮载和乘用性能,驮重为50~100kg,最大驮重可达304kg。
高原牦牛即使在海拔5000~6000m的地区,仍能驮载或骑乘,不但行走自如,而且善于奔跑,并能与野兽搏斗。
1.4 生产性能成年母牦牛平均每个泌乳周期(泌乳期一般为150d)可产奶约274.04kg,而且乳脂率高达6.4%~7.2%。
公牦牛在2、3岁可产牦牛绒0.6、0.69kg,成年母牦牛可产牦牛绒0.6kg,成年阉牦牛可产牦牛绒1.01kg;绒毛长4.7~5.5cm,且保温性能极佳。
对膘情中等的成年阉牦牛进行屠宰测定,平均屠宰率为52.96%、净肉率为42.46%、骨肉比为1:3.59~4.59,1.5和2.5岁的阉牦牛平均活重分别为成年阉牦牛的34.33%和45.32%。
2.青海牦牛业现状青海的牦牛主要分布在牧区六州,约占95%以上,其中玉树州、果洛州数量最多,根据青海六州畜牧业生产统计表,1990-1999年年平均数量玉树州牦牛最多为125.45万头,占全省牦牛平均头数的28.32%,其次是果洛州119.45万头,占26.89%,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分别为60.29万头、58.45万头、45.82万头和19.34万头,分别占全省牦牛的总头数的13.57%、13.16%、10.31%和4.34%。
由于牦牛分布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形成了高原型、环湖型和白牦牛三种青海牦牛类型。
高原型牦牛的生物学特征和生产特点,除与产区的生态环境有关外,还与该地区自古以来野牦牛与家牦牛混群活动,部分家牦牛不断有野牦牛血液渗入有关,故在体型、外貌的特征,特性等方面多近似野牦牛。
环湖型牦牛主要分布在环青海湖的农牧区及海东地区,约有100多万头,约占全省牦牛的20%以上。
环湖型牦牛的形成除受产区生态条件的影响外,还与外地迁入蒙古牛长期进行杂交,不同程度的导入黄牛血液有关。
因此,环湖型牦牛的个体小于高原型牦牛。
白牦牛是牦牛中的一个经济类型,主要分布在门源和互助两县,约有7000多头。
青海牦牛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
85%的放牧草场海拔在3000m以上,平均气压65KPa以下,不足海平面的2\3,含氧量仅为海平面含氧量的60%左右,年降水量只有200~500mm,冷季长达6个多月,无绝对无霜期,冷季漫长,牧草生长期短,枯草期长达180d以上。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牦牛已成为最能适应高寒牧区这种严酷生态环境的少数几种特殊畜种之一。
青海毛牛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的价格计算为37715.88万元,占全省牧业总值的28.6%,1992年为40975.49万元,占30.97%,1999年为35585.67万元,占23.7%。
牦牛业产值在全省牧业总产值中占据着约三分之一比重,近几年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一是扩大生产经营的结果,二是省政府因草场超载问题而限制牦牛饲养量的结果。
3.青海牦牛业发展现状牦牛均依靠天然草地放牧饲养,对环境有极强的依赖性,其生产受季节气温的变化和牧草生长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
牦牛养殖至今还保持原始的靠天经营模式,单纯依靠对廉价资源的索取来获得收入,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基本未被运用。
长期以来,牧民群众受传统饲养方式的影响,不注重牦牛的更新与选育,近亲繁殖现象严重,使牦牛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呈逐渐退化趋势。
由于牦牛长期生活在无污染的高寒地带,因此具有十分顽强的抗逆能力、极强的抗病能力和极好的适应性。
牦牛的肉、乳、皮、毛等产品质量上乘,一般家畜难以比拟和取代。
牦牛不仅能在恶劣的高原环境生存,而且还能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安全环保的多种独特的牦牛产品,即牦牛肉制品具有天然、绿色、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良品质。
可以说,牦牛全身都是宝,是青海牧区的巨大财富,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作为稀有牛种,青海的相关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在牦牛生产、牦牛育种和牦牛基础性研究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牦牛保护也得到了中央和青海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受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青海牦牛主产区科研人员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牦牛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滞后的水平,使牦牛产品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而且青海牧区的牧民将畜产品大部分自食自用,很少向市场出售,出售的牦牛产品也是初级产品,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低下。
从牦牛业产品的需求上看,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普通消费者并未真正认识到牦牛产品与普通家畜在食用价值上的区别。
又因市场中现有的替代产品较多,相关企业对牦牛产品的需求没有充分挖掘,导致对牦牛产品的需求量小。
因此,应加大对牦牛产业的科技的投入,走高科技开发的路子,使牦牛产业的各项工作纳入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管理化,这是牦牛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牦牛业民族品牌化策略的基础。
4.青海发展牦牛业的有利因素4.1 地域优势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面积72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原面积为3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6%,占全省草原面积的87%,在全国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和新疆,居第四位。
草场主要有草甸草场、灌丛草场和荒漠草场等类型。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有利于牧草生长,使青海牧草形成了“三高一低”的营养特点,即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
牦牛被当地牧民群众驯养已有几千年历史,形成能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各类草场,同时具有青草期上膘快,黄草期掉膘慢的特点。
4.2 产品特色优势牦牛在纯天然放牧饲养条件下,所生产的牛肉风味独特,类似于野牦牛,肉质鲜美,具有高蛋白(比黄牛肉高58.2%)、低脂肪(比黄牛肉低69.8%)/产热量低(比黄牛低19.7%)的特点。
能制成肉干、肉松、肉脯、灌肠制品等各种优质的肉制品,牦牛乳的乳脂率一般在6.37%~7.2%,可开发出高质量的奶粉、炼乳、黄油、奶酪、干酪素等,以上产品品质优良不含任何人工合成的药物和促生长物质,适应国际市场上绿色革命和食品安全新潮流,必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牛绒是特种高级别毛纺原料,许多性能都超过山羊绒及兔毛,随着牛绒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牦牛绒的开发前景将十分广阔。
特别是白牦牛的绒和尾巴一直是国际市场的畅销品。
4.3 价格优势目前,我国牛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价约低84%,牦牛肉在国内市场售价平均在12元/kg,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很明显。
牦牛奶质量优,脂肪球大,脂溶性维生素含量高,可生产优质黄油,加之生产成本低,仍具较强的竞争力。
4.4 时机有利于牦牛业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家已经给予西部许多优惠政策,青海应该依据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有重点、有步骤的选择一些特色产业进行开发。
而牦牛业以其特有的优势,必将引起国内外投资者的兴趣,这将极大地改善牦牛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青海牦牛业的发展。
5.青海牦牛产业面临的问题5.1 品牌意识浅薄传统牦牛业以追求数量为目标,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及与此相联系的产品品质、品牌效益、绿色环保和经济效益考虑不够,使草畜矛盾、产销矛盾日益突出,牦牛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始终徘徊在低水平阶段,牦牛业对农牧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显示出来。
虽然有些牦牛肉系列产品被认证为是绿色食品,但未能体现出品牌效益,加之近年来牦牛产品有时买难,有时卖难,价格不断变化,加剧了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对牦牛产业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