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循吏概念

特征史记汉书富之教之无讼内容梳理概念:循吏

•《史记》:奉法循理之吏,站在酷吏的对立面,蕴含道家的政治倾向,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汉书》:儒家的有为思想,不仅仅是奉法循理,而是“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形象书中循吏为《汉书》中形象先富后教富民措施

•因地制宜,制定富民计划•重视发展农业•重俭抑奢,赈济贫民教化措施

•设立学校•奖励在校学习优秀者、有孝行、为善者•制定礼泽,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个别教育

•“教”的目的循吏双重身份——“吏”与“师”

•吏:以法令为中心的政治秩序(政统)•师:以教化为主的文化秩序(道统)两者并不总是融合无间的

循吏处于政统与道统的交叉点上舍"法令"取"仁爱"这两个传统在吏道观念上的根本分歧

•一个是朝廷的观点,上承秦代而来,所以吏的功能主要只是奉行律令•另一个是大传统的观点,强调“化民为俗”为吏的主要任务,而律令则在其次冲突的体现

•韩延寿萧望之宣帝•罪名“僭上不道”“取官钱帛,私假徭役吏民”•体现政统与道统相互支援又不断发生矛盾优缺点浅析优点之史料运用

•儒家经典《论语》、《中庸》、《孟子》•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出土文献•社会、史地类著作《风俗通义》、《水经注》•后世学者陈寅恪优点:独特视角之大传统、小传统•一方面,此概念运用有利于本文的阐释•另一方面,为中国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式存在问题

•铺垫过于庞杂。•循吏的文化传播作用读书收获之东西方文化特点

•在结语处作者指出:“西方长于解释世界,而中国则全心于改变世界”•虽然我们没有如西方那样深刻严整的对世界解释的理论体系,但是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世界变革这一点上是有意的•现实意义:现在在社会实践以及社会变革上与西方的差异也愈发加大,当今社会下,我当何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