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浅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682002年12月号(Ⅲ)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浅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十五"期间将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时期。这次

结构调整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进行的。从国内环

境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效需求不足

与生产相对过剩并存,而且面临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以

及加入WTO的严峻挑战。从国际环境看,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经

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各国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世界竞争日趋激烈。

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给

结构变动和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尽快实现我

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有:技术进步、消费需求

总量及消费结构、劳动力和资本禀赋情况,以及国际贸易等,其

中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总量及消费结构是根本性因素。

一、技术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根本推动力,它除了指一

般意义上的生产领域各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及工艺流程、操作技

巧等的改进外,还包括微观与宏观层面上的组织管理技术的改进

与提高。技术进步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投入产

出状况,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转换效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变

革。从供给方面看,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主

要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扩大劳动

对象范围,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径来实现的;从需求方面看,技术

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则是借助于需求的变动来实现的,属于

间接影响。在现实经济中,这两种影响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谷曙明 史安娜

(河海大学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有:技术进步、消费需求总量及消费结构、劳动力和资本禀赋情况,以及国际贸易等。

本文对上述因素逐一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将发挥后发优势与遵循比较优势有机

结合起来,通过调整,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调整;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消费结构

进产业结构调整。

从深层次来看,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就在于它

导致了不同产业生产率上升率的差异。由于各个产业的技术经济

特点不同,创造、吸收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各不相同,因而造成

各产业间效率和扩张速度的不同。一般来说,技术进步快的产业,

生产率上升快,反之则慢。生产率上升快意味着投入减少、成本

降低、收益增加的速度加快。生产率这种差异的存在引起生产要

素在各产业间的转移,从而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体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进步直接带来新兴产业的诞生和

成长。技术进步创造了新的产出,新的产出满足了生产和生活中

潜在的和更高层次的需求,这种旺盛的需求又刺激着新产业的扩

张。对新产业旺盛的需求,在生产领域来源于对提高效率的需求,

在消费领域则来源于人的本性--不断增长着的求新、求变的心

理。由于需求旺盛,使得新产业弹性很高,价格高扬,其获利水

平远远高于全部产业平均水平,从而引起社会资源迅速流入该产

业,使得该产业不断扩张;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在推动传统产业

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往往会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

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由于传统产业其产出一般已进入成熟阶

段,需求对价值的反应已不再敏感,弹性较小,技术进步给这些

产业带来产出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往往更多的是动态地缩小了价

格与成本间的差额,从而引起收益的减少,进一步导致产业内生

产要素的流出。

当前新技术革命浪潮正席卷全球,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产

业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

作者简介:谷曙明(1980- ),男,江苏阜宁人,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投资经济学。

史安娜(1962- )

,女,江苏丹阳人,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经济学系主任。研究方向:投资经济学。创新

69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2年12月号(Ⅲ)

断增大,并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产

业的兴起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

机遇。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一机遇,按照"有所为有所

不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充分利

用信息技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

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竞争能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

发展;同时要利用信息化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的知识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只有

这样,才能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上一条

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之路。

二、消费需求总量及消费结构变化

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性因素之

一。一种产业能否发展起来,发展规模有多大,取决于社会是否

需要,需求的规模和潜力有多大。

消费需求变化包括需求总量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两者

都会引起相应产业部门的扩张或缩小,也会引起新产业部门的产

生和旧产业部门的衰落。从总量角度来考虑,人口数量的增加和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

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同,消费水平通常也会不同。从结构角度

来考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最为直接,消费结构的

变化促使生产结构和供给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产业结构

的相应变化。消费结构一般分为生理性需求占统治地位的需求;

追求便利和机能的需求;追求时尚和个性的需求三个层次。它随

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时,

需求重点便会逐步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由购买吃穿为主向大

量购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品转移。需求结构这一特征对产业结构

成长有直接的拉动作用。就三次产业来说,第一产业主要满足食

物需要。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中用于食物

需要的部分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因而其收入弹性较低,当人们可

用于消费支出的收入增加很多时,对食物的需求会在某个临界点

上趋向饱和,这就必然使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放慢,在国民收入

总值迅速增长时其所占比例逐步下降。工业品和劳务总的说来有

较大的收入弹性,市场需求会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而迅速扩大,

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的趋势。

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构

成将会出现重大的变化,这必然要求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变动和

调整,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新阶段,居民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要求商品

数量的满足,更要求档次的提高、花色品种的增加和服务水平的

上升。所以,应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使之与需求结构的变化相

适应,从而最终解决国内目前有效需求不足与生产相对过剩并存

的问题,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真正形成。

三、劳动力和资本的禀赋情况

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劳动力和资本的禀赋情况也将对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重

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国的最优产业结构取决于该国的

资源禀赋结构。当一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相对短缺时,劳动力费用较低,较多使用廉价劳动力,节约昂贵的资本,可降低成

本,该国最有优势的产业便是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反之,当一

国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资源稀缺时,最有优势的产业就变成资

本相对密集的产业。因此,一国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时,其

产业的竞争力较强,经济剩余较多,资本积累的速度会较快,这

将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本资源,从而促进产业结

构的优化和升级。

我国资本相对短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总体素质较低,劳

动密集型产业是各类产业中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产业,具有国际竞

争优势。因此,我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不应忽略这一现实,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仍应按照资源禀赋结构的要求,遵

循动态比较优势的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不仅是基

于国情而作出的现实选择,而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可

以缓解国内巨大的就业压力,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所带

来的成果,这将有助于国内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促进国民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国际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比较

利益机制来实现的。国际比较利益是建立在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差

异的基础上的,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又引起各国生产要素价格

的差异,一国密集地使用其丰富的、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所生产

的商品,其成本相对便宜,在国际贸易中会取得比较利益。

随着国外直接投资和国际经贸往来规模的扩大及范围的拓展,

大量国际资本、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将为中国传统产业的改

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而直接推动我国产

业结构的调整。此外,入世后,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

源、两个市场,使我国比较优势得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全球生产

要素的流动,必将促进国内资源的重新配置,推动闲置或低效率

使用的各种经济资源向符合市场要求的产业集中,从而促进资源

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我国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

总之,我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所

带来的影响,将发挥后发优势和遵循比较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将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将发展资本技

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结构调

整,最终形成一个能吸纳先进知识技术、高经济效益、高竞争力、

开放的、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

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4.

[2]洪银杏.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1.7.

[3]王保安.中国经济增长与方式变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4]曾卫锋.论如何发挥我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J].财贸经济,

2000,(3):19-22.

[5]邱力生.论我国转型经济的双层次性对宏观调控的影响[J].经

济评论,2000,(6):16-18.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