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影响
放牧是家畜在草地的一种牧食行为,是使人工管护下的草食动物在
放牧地上采食牧草并将其转化成畜产品的一种生产方式。而放牧家畜通
过采食、践踏和排泄对草地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影响草地牧草的产量、
品质和植物学组成,反之,这些因素又受草地牧草属性的影。
青藏高原是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天然草地约115亿hm2 ,约占我
国草地面积的30 %。其中,高寒草甸草场约0.7亿hm2,约占青藏高原草
地面积的49%。草地资源丰富,草质柔软,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高
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以及纤维素含量低,热值含量高等特点,是发展高
原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长期对草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
用,超载过牧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
化,优良牧草因丧失竞争和更新能力而逐渐减少,毒杂草比例增加,致
使草地退化严重,据不完全统计,青藏高原约有0.45×108hm2退化草
地,约占青藏高原草地总面积的1/3,其中严重退化的次生裸地——“黑
土滩”,约占退化草地面积的16.5%,这已经威胁到当地的生态环境、生
物多样性保护和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一、 放牧对草地微生物、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一)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量碳作为土壤有机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土壤有机质
和养分转化与循环的动力。微生物量碳库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土壤碳、
氮、磷等的植物有效性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产生深刻的影响。土
壤微生物量碳对环境变化极敏感,能够较早地指示生态系统的功能变
化,可作为土壤质量和土壤总有机质变化的早期预测指标。土地利用状
况明显影响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的含量与分布,与未放牧样地相
比,放牧样地的微生物量碳氮均有明显升高,地下线虫种群也发生明显
变化,放牧对维持土壤营养物质的周转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有不可或缺的
作用,而过度放牧不仅使土壤养分输出增加、土壤肥力下降,还会使整
个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消失殆尽。畜禽肥料的投入比化肥更能促进微生物量的成,土壤中枯枝落叶的加入能明显增加微生物量,土壤速效氮、
全磷、缓效钾及PH值对土壤微生物量磷的直接影响较大,上层土壤全磷
含量是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磷累积的重要因素。
放牧作为一种典型的人为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
的,且持久深刻。不同的放牧强度及持续时间不仅直接改变地表覆盖状
况、草地的形态特征、生产力及草种结构,进而影响草地景观,还可以
影响许多生态过程、养分循环及草场演替方式,从而决定着草地生态系
统的发展方向、发育速度和产出功能。特别是对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
不同强度的放牧干扰会引起草地植被发生演替,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
的改变。放牧对草地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主要在于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植
物根系生长和土壤孔隙度、含水量等方面的影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亦
有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过度放牧使羊草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的损失
达12.4%,造成羊草群落中碳素输出大于输入。放牧一方面使地表裸露
破碎,冬春季极易造成风蚀,使大量的有机碳随表层细颗粒的吹失而损
失。另一方面由于凋落物积累和输入的显著降低使得土壤有机碳积累减
少。对北昆士兰半干旱热带林地的土壤碳、微生物量研究表明,重度放
牧6和8年,微生物量降低了24%~51%,而土壤有机碳未发生显著的变
化。
土壤微生物量的多少反映了土壤同化和矿化能力的大小,是土壤活
性的标志。重牧样地微生物量的降低,直接阻碍了地下死根和枯落物的
及时降解,使地表草毡层厚度增大(15~30cm),这层又阻隔了大气
降水的下渗和地下水的上移,致使地表0~30cm的植物根系生长层干旱
化,土壤的干燥抑制了土壤微生物及酶的活性,地下部分以“草毡”形式
存在而不能有效分解,使重牧样地呈现土壤养分总量富余而速效养分和
有机质低下,土壤根土比大、容重小的局面。过度放牧使高寒草甸土壤
有效养分通过牧草——家畜而流出土壤系统,减少了养分的归还量,加
速了整个草场养分的失调过程。草地也因土壤有效养分不能及时补充严
重退化,草场生产力下降。在放牧压力较轻时,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和物理性状(土壤容重)还能满足微生物的繁殖代谢,表现出
与微生物量碳较小的关联度。在牧压较大时,土壤有效养分的供给能力
不能满足微生物的代谢需要,成为微生物增长的限制因素,表现出与微
生物量碳较大的关联度,土壤有机质和根土比均与微生物量碳存在较大
的关联度,说明土壤有机质是微生物量形成的主要原料,其分解转化直
接影响微生物量的大小。
(二)土壤植物
植物特征对土地利用的反应是生态学上的一个关键问题,而放牧是
草原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长期放牧对植物群落、群落主要物种个体生
物量和生物量分配以及群落水平产量和生物量分配有什么样的影响?必
须从种群、功能群和群落3个层次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的生态学
机理,揭示该地区植物对放牧反应的特点及这种反应的内在动力和现实
意义。并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放牧是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主要物
种个体地上生物量和生物量分配有明显的影响;(2)如果有着明显的影
响,这种影响有着怎样的一般性特征,这种影响是否因种而异;(3)放牧
对不同功能群的影响趋势是否一致;(4)放牧是否对植物群落水平上的地
上生物量和生物量分配有着影响。
放牧干扰后多数物种个体减小而繁殖分配增加,研究发现在放牧干
扰后多数物种选择减少对叶或茎的投入、对繁殖器官的投入,就意味着
与禁牧地的同种同等大小个体比,放牧地的植物增加了其种子数量或相
对增大了种子大小,提高了植物在放牧板块上的拓植重建能力。在放牧
干扰下自然群落的物种为更好的适应环境改变资源分配模式,体现出了
一定的表形可塑性。这种地上生物量分配的改变及差异主要是由植物不
同生活史对策决定的,放牧干扰后物种不同生活型、受影响程度以及竞
争压力的改变决定其在当代或子代投入的权衡。放牧对大多禾草类植物
(包括垂穗披硷)繁殖分配的影响很明显。这主要是放牧的选择性所致。
在禁牧地禾草类植物株高叶多是光竞争中“强者”,也是群落中的优势
种;但在放牧干扰生境中,这些植物叶经受这相对较高的被啃食损失率,从而使其选择了将所固定的资源更多的分配于繁殖。
二、放牧对土壤的影响
(一)放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不同的放牧强度不仅直接改变地表覆盖状况、草地的形态特征、生
产力及草种结构,还可以影响许多生态过程、养分循环及草场演替方
式,从而决定着草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发育速度和产出功能。青藏
高原生态条件下草地放牧强度对土壤物理、化学肥力具有相对一致的影
响,土壤物理、化学肥力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并决定着高
寒草原土壤肥力的演化方向。不同放牧强度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对照和
轻牧样地的植被未受放牧的严重影响,中牧样地地表已出现大小不同的
裸斑,重牧样地裸斑连片,使地上生物量大幅降低。不同放牧强度草
地,尽管土壤物理、化学肥力随强度的加剧大致呈下降趋势,但部分肥
力指标在土壤0-20cm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似乎与一般生态演替规律相
反。究其原因,则首先在于一定程度的沙化所引起的土壤冻结程度的降
低,特别指出的是20-30cm土层有机质及其他营养指标随放牧强度的增
大呈下降趋势,可见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草地深层土壤呈退化趋势,慢慢
导致地表土壤沙化,最后使草地大面积退化。研究表明,青藏高寒草原
的速效养分以多氮少磷富钾为特点,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除速效氮含
量明显增加外,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均不太明显;土壤有机质含
量、全氮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和土壤深度的增加均表现出逐渐减小的
趋势。因此过度放牧破坏了土壤结构,土壤沙化程度明显提高,使土壤
系统的微环境恶化,从而造成土壤物理、化学肥力的明显下降,导致植
被和土壤的双重退化。
(二)放牧强度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土壤含水量不仅与蒸发、蒸腾关系密切,而且还受降水、太阳辐射
等因素的制约。当降雨量持续大于地面蒸腾时,地形因素控制土壤水分
的空间变化,但当降雨量持续低于蒸腾时,土壤特征和植被控制土壤水
分含量的变化。5 月份土壤含水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少,原因可能是
该地区5 月份干旱少雨,随着放牧梯度的增加,家畜的采食和践踏作用
增强,植被减少,草地裸露面积增大导致地表蒸腾作用增加,而植物对
土壤的保水能力却下降,土壤含水量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必然呈现出下降
的趋势;7月份、9月份则呈相反的规律,而且在7、9 月份,封育样地
的含水量显著低于重牧样地。这可能是因为7、8、9月份,该地区降雨
量比较大,植被蒸腾耗水强烈,从而导致覆盖度较高样地的土壤含水量
较低。中牧样地由于牲畜的啃食与践踏作用,使土壤表层紧实度加大,造成土壤容重的增加。重牧样地的土样容重显著低于中牧样地,原因可
能是重度放牧造成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的团粒结构减少,稳定性团聚
体减少,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同时也利于鼠类繁殖生长,而鼠类进一步
破坏原生植被,加剧了土质疏松。封育、轻牧、中牧3个样地土壤P H值
没有显著差别,说明在一定的放牧压力范围内,由于土壤的缓冲特性,
其酸碱度总体上保持稳定。土壤有机质、氮素和磷素等是土壤主要的养
分指标,同时有机质还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土壤肥
力、持水能力、土壤抗侵蚀能力。放牧是改变土壤碳库最重要的因素之
一,植物每年都有大量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并通过微生物的活动,逐渐
变为土壤腐殖质。但同时,牲畜的采食导致草地生态系统中碳的损失。
研究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节,封育、轻牧、中牧3个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
都显著高于重牧样地。说明过度的放牧容易引起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损
失,因此注意该区地上有机物质的归还,增加草地的有机质含量,以提
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氮磷供应对土壤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其
中对土壤物理结构的维持和改善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土壤的全氮含量在
各放牧样地里并没有显著变化,说明在一定放牧强度内,放牧并不造成
全氮的极大流失,因为草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缓冲性。研究表明氮磷
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最主要的限制因子,而且速效磷是物种丰富度和物
种数量的指示者。此外,研究还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放牧本身增
加了磷素营养输出,使地上部分归还量降低,加速了土壤磷素的失调,
使土壤磷素状况恶化,无法满足牧草生长需要,并最终导致草地退化。
研究表明各放牧样地,全磷、速效磷随放牧强度的变化是从轻牧到中牧
2个指标含量的增加,而从中牧到重牧含量又一致降低,即中度放牧干
扰能维持较高的全磷、速效磷,这给该地区的高寒草甸土壤补充了速效
磷养分。
三、结论
通过对高寒嵩草草甸不同放牧压力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物理性
状和速效养分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随着放牧压力的增
大,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机质及速效磷显著降低;土壤PH值、容重及根
土比显著升高;速效氮和速效钾变化不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
机质、根土比、有效磷、土壤容重与微生物量碳具有较大的关联度;土
壤有机质、有效磷、土壤容重和根土比对微生物量碳的形成有较强的直
接作用,有效氮表现出较强的间接效应;根土比- 有效磷、有机质-土壤
容重、有效氮-土壤容重之间互相调节,互相制约,间接调控着微生物
量碳形成。过度放牧使土壤系统的微环境恶化,速效养分的供给能力及
有机物质的转化能力降低,从而导致了植被和土壤系统的双重退化和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