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畜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讨论陆仲(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1、高寒草地的基本概况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以其鲜明的自然、经济与社会人文特色在我国以及世界的草地畜牧业领域和草地生态系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我国高寒草地面积之大居各种类型草地之首,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059亿公顷,其中:西藏0.57亿公顷,青海0.38亿公顷,川西北0.073亿公顷,甘南0.036亿公顷,占全国北方草原区2.2亿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8.2%。
高寒草地的分布高度在海拔3000米以上,牦牛放牧高度最高可达6200米,创造了放牧高度的世界之最。
高寒草地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寒冷干燥,长冬无夏,仅有冷暖季之分,绝大多地区年均温在0℃以下,古有“五月解冻,八月草黄”之说。
由于受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影响,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10-18℃,绝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温度低于10℃,大于0℃的年积温小于2000℃,大于10℃的积温多在500℃以下,持续期不多于2个月。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不少学者将青藏高原列为地球南北极之后的世界第三极,颇有道理。
高寒草地水源充沛,降水不均。
大河纵横湖泊遍布,年均泾流总量65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泾流总量的23%,相当亚洲全部泾流量的3.8%,全区降水不均,年降水量100nn-1000mm以上不等,但就牧区而言,降水偏少。
高寒草原区土壤发育年轻,植被稀疏由于高原面上气候干寒,土体中微生物活动程度低弱,有机质分解缓慢。
畜牧业集中区的土壤类型即大陆性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系统普遍表现质地粗松,土层浅薄,砾砂化严重。
生长在各类高寒草原上的植被均受到气候条件的抑制,植株大多矮小,干物质产量低,植被覆盖度差,有机质积累明显减少。
高山草甸植被覆盖度较高,但腐殖化程度低,形成明显的草根层。
未开发的河滩阶地、堆积扇风蚀沙化严重。
高寒草地寒旱生草本植物占有优势,总盖度约达70%,植物种类较少,每平方米草种不超过15种,禾本科植物在高寒草地植被组成中占据最重要地位,是高寒草地放牧家畜的主要牧草来源。
在这1.059亿公顷的高寒草地上,每年生产近2亿吨的可食牧草,由1300万头牦牛,5000万只绵羊和其他一些草食家畜转化成近30万吨牛、羊肉,2万吨羊毛和近40万吨的鲜奶及奶制品。
是近200万牧民世代繁衍生息赖以生活生产的家园。
2、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青藏高原面积占全国的26%,草原面积占全国的33.2%,是我国最大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的特殊性,极为丰富的草业资源,以及强烈民族特色,所以在全国的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经济功能草地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最为主要的生态——经济系统,它自古以来是当地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
草地资源的可持续性直接关系到当地人民子孙后代的生存和社会安定。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是高寒草甸植被,包括典型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高寒灌丛草甸。
四川的川西北、青海省的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和甘肃的甘南州等地的草地共同构成了青藏高原草地中最为精华的部分。
是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最发这的地区,有800万头牦牛、2000万只藏羊集中于该地区。
这里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高,在未退化的草地群落中的物种数每平方米可达60余种。
它不仅仅是放牧家畜的良好的天然放牧场,也是高原其它各类动物活动、栖息和繁延的场所。
高寒草甸植被的植物性生产力很高,草地在放牧条件下的鲜草产量5620.8kg/hm2,高者可达9000kg/hm2。
在暂时封育禁牧的地段上鲜草产量可达15000kg/hm2。
2.2 高寒草地的生态功能2.2.1 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作用青藏高原雄居亚洲大陆中部,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又是“江河源”、“生态源”和“中华水源”,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所以,高原的植被状况和水流直接制约着中下游的流量。
江河上游地区植被盖度约为60-90%,土地侵蚀模数为45t/km2·年,而在黄河长江的中上游地段自然植被盖度只有30-50%左右,土地侵蚀模数为4000t/km2·年。
以此计算,植被覆盖度平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土地侵蚀模数增加65t/km2·年,其对全国的生态重要性可见一斑。
2.2.2 防止风沙的作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由于海拔高、地势多开阔,冬春季节风力大,一般是每年12月至翌年5月的风力最大,大风持续时间与植物枯黄季同步。
在牧草覆盖较好的高寒草甸区,平均每年8级以上风速为17m·s-1的大风持续时间为77天,最多时达到121天。
高原上的大风又多为西北风,吹向东南方向。
一般来讲,风速为6m· s-1时即可扬起沙尘,高原上的植被状况直接影响着空中的沙土含量。
裸露的地表,8级大风每小时刮起0.1mm厚的沙土,则每平方米刮起的沙土为0.0001m3,每亩为0.0667m3沙土。
如每次大风持续5h,则每亩刮起约0.335m3沙土。
如果植被覆盖度为60%,则每亩每次因大风扬起的沙土量约为0.02668m3。
2.3.3 高寒草地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而又最年青的高原,在冷湿气候和高海拔,而地势平缓条件下发育的,湿地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是高寒草地生态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丰富了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使高寒草地由气候、地貌垂直分布导致植被和整个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布,形成了比较复杂和完备的垂直带谱。
青藏高独特的水原,复杂的地貌结构,使这里江河纵横,形成了面积区很大的河流湿地。
青藏高原上还有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湿地,青藏高原上湖泊总面积约4.5万多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青藏高还分布着广袤无边的草丛湿地,总面积达3万多平公里,草丛湿地以草类为优势的植物,由于草本植物适应性强,所以它成为高原湿地的主体。
由于高原湿地的存在,才使高原万物竟生,才使这壮美的高原,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生物多样性。
这块巨大的高原,成为地球上独特的基因库。
物种数量不算最多,但却极具特色,有不少物种还是绝方仅有的唯一。
据调查,青藏高原上湿地面积达75万公顷,由于湿地的存在,才维护了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才孕育了高原的草地文明。
2.2.4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的启动区和调节区。
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地球之巅的珠穆浪玛峰作屏障,75万公顷的各种类型的湿地、1.059亿公顷的草地和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众多的河流以及4万多平方公里的湖泊总面积和河谷的原始森林,所以,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对北半球甚至全球的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
3、高寒草地及草地畜牧业的现状:3.1 据近期有关资料显示,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上饲养着1.08亿个羊单位,比40年前牲畜数量翻了两翻,畜产品增加了7倍,畜牧业年产值约占全国畜牧业总产值的1.73%,牛羊肉年产量约占全国牛羊肉总产量的3.6%。
每公顷草地年生产能力为2-4个羊单位,和国外相比,差距甚远,和新西兰、荷兰、丹麦和其他西欧国家每公顷草地可收获300-450个畜产品单位;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每公顷草地可生产45-75个畜产品单位;澳大利亚每公顷草地可生产20个畜产品单位;蒙古、毛里塔尼亚、阿根延每公顷草地生产不到1个畜产品单位,中国的高寒草地则处于上述第3、4类之间。
当然,高寒草场的建设水平、资金的投入决不可和第一、二类地区相比,而自然条件则是最为严酷的。
这种比较也只是参考而已。
3.2 尽管高寒草地生产水平很低,畜产品产值行业份额很小,但由于不合理的利用,严重的超载滥牧,超载率已达60-120%,不适当的人类活动有增无减,再加上不可抗拒的全球气候变暖,致使高寒草场严重退化,特别是占高寒草地总面积35%的冬季草场(冬窝子)退化表现最为严重,高寒草地退化面积已达40-60%。
主要表现为草地植物成分和结构变坏,复盖度减少,优良牧草密度和高度降低,致使牧草生产力下降,草地退化即使是轻度退化,首先表现在产草量的下降,随着退化的加重,牧草产量也就不断下降,高寒草地中最优秀的四川阿坝、甘肃玛曲的高寒草甸草场,近20年(1980-1999)产草量下降了27-70%,由于过牧和鼠害,草皮结构被破坏,形成大面积的次生裸地和岛状裸地,裸露率由10%上升为30%,使草区秃斑化。
在较干旱的草地,土壤基质较粗,土壤层很薄,含砂量大,草皮被破坏后,沙化十分严重。
草地退化、植被低矮稀疏,给鼠类的繁衍与活动提供最适宜的条件,据测定高寒草甸草场的地下鼠由每公顷8-10只增加到30只之多。
由于草原退化,严重地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更为严重,长江上游泥砂含量增加12倍,黄河上游的主要支流泥砂含量增加了70%以上。
水资源日渐枯竭,发源于高寒草场的河流,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等河流,流量减少量在30%以上,湖泊枯干已成为普遍现象,湿地减少面积达40%,地下水位成倍下降,缺水草原面积不断扩大。
生物多样性也遭到严重破坏,在高寒草甸地区,植被的覆盖度下降了20-40个百分点,种的减少量超过40%,每平方米不足10种,野生动物及猛禽种群数量锐减。
无数的事实证明,脆弱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已进入了恶性循环,由于草地退化、牲畜个体生产性能大幅下降,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就不断扩大牲畜数量和挖掘药材及淘金,进一步破坏草原植被,加强草原退化的速度和扩大退化面积,使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在更低层面上求得暂时平衡。
周而复始,直至高寒草地系统崩溃而进入高寒荒漠——沙漠生态系统。
3.3 草地畜牧业存在着严重的草畜平衡失调在草原退化的情况下,草畜平衡失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饲草总量供应不足总量供应不足即全年的饲草供应不能满足家畜的需要。
例如甘南天然草原牧草总生产量(鲜草)约为103.9亿kg,加上1.67hm2的人工草地牧草3.75亿kg,饲草总供应量约107.65亿kg,而实际饲养的家畜年需草量为177.45kg,缺口高达69.8亿kg,即总量不足近40%。
饲草供应季节不平衡高寒地带,牧草生长季只有4-5个月,而枯草季长达7-8个月,夏秋牧草生长繁茂,供应较充足,冬春牧草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下降。
放牧家畜对牧草数量、质量的的要求是长年相对的均衡供应,而天然草地牧草数量、质量供应在全年却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这个矛盾造成了饲草供应季节不平衡,它是草原牧区放物家畜夏活、秋肥、冬瘦、春死的内在原因。
季节不平衡使家畜在漫长的枯草季营养严重不足,大量掉膘,形成著名的“春乏”问题。
“春乏”给畜牧业造成的损失极大,据调查和测定,高寒牧区放牧家畜在冬春枯草期,掉膘幅度10%-30%,死亡5%-10%,这两项相当于损失了14.5%-27%的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