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总第70期)2009年5月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ofShanxiRadio&TVUniversityNo.3May.2009
论译者主体性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中的呈现
□赵 侠(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摘要:译者是翻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着译着主体性的呈现。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归化;异化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50(2009)03—0070—02
译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解决翻译困难,到追求翻译目的整个翻译过程中都体现出来,同时又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具体到翻译策略,无论选择异化译法还是归化译法,都是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的结果。下面就从翻译策略的角度来探讨译者在择取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时其主体性的呈现。一、译者主体性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在十七世纪提出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主体的作用在于主体是作为综合并形成知识的“本原的、先验的条件”;在此,人的知性、理性作为人的主体性之主要构成得到了无限的提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作为主体及人的主体性作了高度总结,强调了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主体性内涵。事实上,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受制于一定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这就意味着人的主体性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受动性。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必须忠实、客观地再现原文,译者成了仆人、奴隶,隐身于翻译作品当中。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提出了“走向译者”的口号,从而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译者主体性也得以彰显。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翻泽主体的研究,特别是对在翻译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的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收稿日期:2009—02—22作者简介:赵 侠(1977—),女,山西平遥人,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硕士。面。由此看来,译者需要表现出三种文学身份的能力,即读者、阐释者和再创造者。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意识、审美、想象等文学能力,与作品达致“视界融合”,从而实现文本意义的完整构建。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能力,发掘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作为再创造者,译者需要用另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书写出一种新的文本形式。译者主体性有其深层的哲学根源,哲学中定义的主体性既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又包括受动性。因此,译者在承担读者、阐释者和再创造者的职责时,译者主体性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译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在文本操纵与个人选择中呈现出主观能动性,从而反映出译者的审美取向、价值观、个体风格以及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
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原文、文化惯例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的制约。二、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最初由美籍意大利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在他的专著《译者的隐身》(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
HistoryofTranslation)中提出。韦努蒂认为异化译法就是不打
扰作者,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而归化译法正好相反,是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显然,作为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指译者从文化层面上考虑如何把原文语言转换成译文语言。更具体一些,所谓“异化”,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接受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向源语文本作者靠拢,选用与源语表达方式对应的译文,力求保留源语语言和文化特色,使读者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归化”则指译者以目的语语言文化为归宿,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选用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的译文传达源语文本的内容,消解源语文化因素,彰显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使读者阅读翻译作品时感觉是·07·在阅读目的语原创文本。例如谚语“Twoheadsarebetterthanone.”用归化译法表达为我们所熟悉的:“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若用异化翻译,则为“一人不及两人智”。译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在选取不同翻译策略的过程中呈现出自己的主体性。《红楼梦》的两个完整的英译本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个《红楼梦》的完整英译本先后在北京、伦敦出版,分别是中国的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的译本ADreamofRedMansions和英国的戴维·霍克斯的译本TheStoryoftheStone。这两种英译本风格迥异,杨宪益在翻译当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忠实于原文,以保存原著的中国文化特色,这是因为杨宪益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坚持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信于中国文明的精神;而霍克斯则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以使其译文更具有可读性,译文更优美、流畅,因为霍克斯是以向读者传达他在阅读《红楼梦》是所获得的愉悦感为翻译目的。由此可见,归化翻译或异化翻译的选择受制于译者的翻译目的,而翻译目的又受制于译者的主体性特点。三、译者主体性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中的呈现译者作为主体的人,总是要根据现实的情况作出个性的选择,体现出个体的主体性。由于译者主体性既指译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又指译者的受动性,所以译者在发挥主体性选取翻译策略时必然会受到文化语境的制约,同时也体现出自己的文化态度。例如,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浮生六记》时,既采用归化翻译又采用异化翻译,这也正是其主体性受文化环境制约而在翻译策略中的呈现。《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写的自传性质的小说,具体描述了生活艺术、闲情逸趣、山水景色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道德原则和实际生活的统一,即道德原则不能脱离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必须体现道德原则。林语堂先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追求闲适、自然,崇尚本真、近情的生活,因此他所翻译的《浮生六记》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文人的性格和处世态度正符合了林语堂先生的人生态度和性情。受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浮生六记》时灵活采用了归化与异化翻译。例如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卿非解人,摸索在有意无意间耳。拥而狂探,田舍郎之所为也。”。译文为:“Thebeautyofcaressingliesindoingitnaturallyandhalfun2consciously.Onlyacountrybumpkinwillhugandcaressawomanroughly.”。“田舍郎”是指田间干农活的粗人,acountrybumpkin在英文中指头脑简单,行为笨拙的粗野的农村人,两者意思非常接近。又如:“今至君家,已如蜣螂化蝉尤喜食之者不忘本也。”。译文为:“NowIammarriedintoyourhome,likeabeetlethathas
beentransformedintoacicada,butIamstilleatingitbecauseoneshouldnotforgotoldfriends.”。“本”是“根”的意思,中国人强调不忘“本”,很重视“根”;但美国人没有“根”和“本土”的概念,在他们来到美洲努力开拓的过程中,“朋友”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因此林语堂先生用oldfriends代替了原来的“本”。显然,译者为读者考虑选择了归化的译法。与此同时,林语堂先生为了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也选择异化的方法。如“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私非佳相。”。译文为:“Ofaslenderfigure,she
haddroopingshouldersandaratherlongneck,slimbutnottothepointofbeingskinny.Hereyebrowswerearchedandinhereyestherewasalookofquickintelligenceandsoftrefinement.Theonlydefectwasthathertwofrontteethwereslightlyinclinedforward,whichwasnotamarkofgoodomen.”由于中西方的审美标准不一样,西方人不一定能理解“两齿微露”就是不完美。在此处,
译者没做任何解释,读者就需要通过上下文来领会表达背后的文化内涵。由此看来,选择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受限于译者的文化态度。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译者的主体性既是翻译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要通过其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来呈现。总之,归化译法是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异化译法则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常规的翻译策略。任何一部译作都不可能采用完全的归化或异化,这就要求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异化译法与归化译法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点,以把握好异化译法与归化译法的度,从而使译文在呈现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异域性和陌生感,并兼具可理解性和可欣赏性。参考文献:
[1]葛校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郭建忠.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
[2]廖晶,朱献珑.论译者身份-从翻译理念的演变谈起[J].中国翻译,2005,(3).
[4]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中国翻译,2000,(4).[5]Lefevere,And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Sourcebook[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TheManifestationoftheTranslator’sSubjectivityinSelectionofDomesticationandForeignizationZhaoXia(ShanxiWaterTechnicalProfessionalCollege,Taiyuan,Shanxi,030027)Abstract:Thetranslatoristhemostimportantanddynamicelementintranslation.Theprocessoftranslating,thetran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