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发展合作模式
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指区域旅游系统各要素和旅游活动在合作区域空间内的
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它是区域旅游空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共生效应、互补效应、
整体效应的产物,是基于旅游资源条件、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区域经济活力等条
件下的空间自组织过程。区域旅游合作在不同的区域条件和合作机制作用下会呈
现不同的结构形态,并处于时空演化之中。笔者从地理学区域发展的角度,对我
国区域旅游合作进行研究和总结,认为典型的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有以下几
种。
一、点——轴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水平落后,旅游业发展缺乏区域经济的有力支撑,区域旅游合作以旅游
资源的整合为基础,沿交通干道为发展轴延伸并向两侧辐射,形成中长线的特色
旅游产品,构成点——轴发展模式,目的是赢得更多的输入性旅游客流。如横贯
中西的古丝绸之路,自西安向西串连陕、甘、宁、青、新5省,几乎和陇海——
兰新铁路完全重合。沿线经过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在空间上呈串珠状分布。而
且沿线的西安、兰州、敦煌、乌鲁木齐已成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西北5省(区)
应通过区域旅游合作,统一旅游规划、联合开发、克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研
究中心、次中心与主、次级发展轴的开发次序和规模,形成区域旅游的“点——
轴”体系,发挥“合力”和整体优势,可创国际品牌的精品线路。
二、单核辐射模式
区域旅游资源、市场分布不均衡,单项优势突出,以城市——区域资源或资源——
市场空间关系为特征,以出游人数多、承载力大的单个大城市或某个具有大尺度
吸引向性的旅游景区为核心,以旅游经济联系(包括旅游交通)为纽带形成的区
域旅游合作模式。该模式在区域旅游合作开始阶段较为普遍,如闽西南旅游圈以
厦门为中心,周围涉及三明、龙岩、漳州、泉州和金门等城市和岛屿的一级旅游
资源区,包括著名的武夷山、永定土楼和金门岛,合作开拓黄金旅游线路,形成
由厦门向周边景区的客流辐射。其它如大武汉旅游圈、大沈阳旅游圈等区域旅游
合作组织的构建。
三、双核联动模式
该类型为双核心,以城市——城市或资源——资源空间关系为特征,不管是城市
还是资源,双核在区域中的地位和等级相当,形成市场共轭或资源互补或两者兼
而有之的合作关系。如苏北旅游区的徐州——连云港旅游合作,既有市场共轭,
又有资源互补,形成共生性双核联动发展模式;而湖北宜昌(三峡)——神农架
的合作则完全基于资源的整合,提升区域旅游吸引力。
四、核心边缘模式
该类型形成于区域旅游合作水平比较高的时期,是单核辐射模式与双核联动模式
的后续发展阶段,呈现多级圈层结构,不同圈层的旅游功能有差异,旅游业发展
水平呈现由核心向边缘的渐降次序,而区域整体水平高,竞争力强。珠江三角洲
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与演变是该模式最好的实证。以香港、深圳、广州、珠海和
澳门为核心的粤港澳大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已进入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阶
段,粤港澳之间双向、互动的旅游产业运作开始形成。为进一步拓展合作区域的
空间腹地,提升区域竞争力,“9+2”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已经启动,空间结
构以大珠江流域为其核心协作圈,通过协议加入合作的其它8省为其边缘拓展
圈,区域旅游合作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整合,这是一个机制和模式不断创新的过
程。
五、网络型模式
该模式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理想形态,区域经济发达,旅游业一开始就受到区域经
济活力的强有力支撑。区域基础设施完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发育,城市
间往往互为市场,互为资源,并且度假、商务、节事等专业层次旅游活动所占比
重较大,如长三角“15+1”城市旅游合作组织。2003年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上
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扬州、南通、杭州、宁波、温州、湖州、
嘉兴、绍兴、舟山)和安徽的黄山市签署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
在品牌塑造、资源整合、信息交流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和
市场的融合使该区域合作呈现网络结构,它以上海为旅游中心城市,杭州、南京、
苏州为次中心,其它城市为重要节点的梯级网状区域旅游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