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典征求意见稿修改建议

民法典征求意见稿修改建议

1 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

民法是法律体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民事法律规定从无到,逐步完善,民法体系已基本形成。鉴于民法的重要性,中共中央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要求,制订一部统一的民法典,是国家的需要,是法治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的民法典编纂工作,我会高度关心。2015年4月20日,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组织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我会组织进行学习,部分专业会员形成一些些意见,现寄给你们。

由于水平有限,难免谬误,但野人奏曝,其心可嘉,或许真能为国家民法典的编纂提供微薄之力。

此致

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修改建议》

中国民主建国会顺庆区基层委员会

二○一五年五月十六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

修 改 建 议

四川锐思邦律师事务所 刘洹岑

一、 修改原则

(一) 语言简洁,无歧义,明白即可。

能少说绝不多说。例如:征求意见稿第八十条第一款最后一句“并办理登记手续”,完全可以改成“并办理登记”。“手续”,通常情况下是口头用语,去掉“手续”不影响含义。

(二) 要直说,说明白,不要绕。

如:征求意见稿第六十二条“非依本法或者其他法律的规定,不得设立法人”,完全可以改“设立法人,必须有法律规定”。前者有可能受《台湾民法典》的影响,而后者更符合大陆的语言习惯。

类似情况还有,如第一百一十八条。

(三) 用语精准,字斟句酌,字字珠玑。

(四) 只要不引起歧义,语句越短越好,越简单越好。

(五) 用语规范。

(六) 前后一致。

如第三十五条专门解释了“利害关系人”,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中却用了“利害关系人”所解释的内容,完全可以一致。

(七) 民法典的编纂,应当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不要落入陈窠。

例如,征求意见稿中所有的“法律行为”均可改成“民事行为”。理由:

(1) 法律行为太宽泛、太广泛,不足以仅表示民法上的行为;

(2) 无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表述(如第一百三十七条),理解费劲;

(3) 无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等术语,理解起来更容易为人接受; 3 (4) 与民事主体和民事客体相对应。既然民事主体未称为法律主体(当然也属于法律主体)、民事客体也未称为法律客体,没有必要将民事行为称为法律行为;

(5) 对第一百一十九条中法律行为的解释,持异议;

(6) 民法理论中的民事法律行为,指合法的行为。

(八) 不宜将民诉法的内容纳入民法典。

例如:第四十条 【财产代管人的诉讼地位】

又如,第二百一十条,【民事权利的举证责任】

(九) 将适当术语交给司法解释。

限制或扩大解释不宜在法典中规定得过死,可以交由司法解释来完善,以保证民法典的原则性、灵活性、权威性。

例如第三条条三款:所列范围并不完整,未包括军人(军婚纠纷中),法人中的军工企业等。

同样的情况还有第十八条。

(十) 要有前瞻性,有所突破。

如:建议将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统一改为个体经营户。本节各条款作相应修改。集体经济组织的个体经营户即现有的农村承包经营户,同样已经过登记(政府)

应当预见城镇化、二元制户籍制度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二、 征求意见稿部分条款修改建议

注:未修改条款未列出,在原款后斜体双下划线字部分为修改意见,小号字单下划线部分为理由)

第一条 【立法目的】

为了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维护自然人的人格尊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4 改为:为了保障人权,维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宪法,制订本法。

理由:

一、

把“保障人权”放在首位的理由

(一) 人是最基本的民事主体;

(二) 人权是宪法权利,也是民事权利;

(三) 人权放最前面,是对人权的尊重,也是强调;

(四) 把保护人权放在第一位,有政治意义(对海外“攻击”而言),也有法律意义。

二、

删除“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理由:

(一) 民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是“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的隐含价值,即:

1. 只要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就能够“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2. “社会经济秩序”得到“维护”,一定是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结果之一;

3. 没有必要把民法实施的结果之一,作为民法设立的目的。

(二)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应当是或称属于经济法范畴的法律,比如税法、票据法、会计法、价格法、质量法等,而不应当是民法的主要功能。

(三) 民法基本原则是自愿,“社会经济秩序”应当或可能是经济法、管理学、社会法等方面的内容,与民法的自愿原则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二者不应当同一范畴内的概念。

(四) 在特殊情况下,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与“社会经济秩序”有冲突时,怎么适用?个人认为应当是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如果民事主体“合法权益”都不能得到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有用吗?此前,如重庆以“打黑”为借口的打击民营企业、山西以“清理、整顿”为借口的矿业洗牌,应该有所触动吧。 5 三、 “维护自然人的人格尊严”,也是前一句“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内涵之一,放此不为改为“为了保障人权”置于句首,如前。

四、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由可参见“二、删除‘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理由”,且此句实际意义不大。

五、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或是法律的功能,甚至可以说放入任何一部法律里。实在没有必要把法律实施的功能,作为立法目的。

六、 法律应当精减、明了、无异义,修法者首先是法学家。民法就是民法,不要让民法担当太多或强调太多的其他法律功能。

第三条 第三款

法律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消费者、劳动者等自然人有特别保护的,依照其规定。

改为:法律对民事主体有特别保护或限制的,依照其规定。

理由:

一、

此句本来可以根据立法法推论;

二、 如不改,是不是只强调对“自然人”的“特别保护”,对其他主体的特别规定如军工企业,或者说对“自然人”的特别限制,是否是不适用?

三、 修改后更严谨。

第四条 【意思自治原则】

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从事民事活动,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预。

建议改为: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从事民事活动,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预,但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理由:取掉“非法”,可以减少主权者的妄为。

6 第五条 【公平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建议改为: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第六条 【诚实信用原则】

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以及从事其他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建议改为:民事活动应当诚实信用原则

亦可将以上三条改为:民事活动遵循自愿、公平、诚信信用的原则,且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理由: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且符合表达习惯。

第七条 【公序良俗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法律行为以及其他民事活动不得扰乱公共秩序,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将本条“民事主体从事法律行为以及其他民事活动”改为“民事活动”。

更简洁干练,不影响理解。

第八条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删除“民事主体从事”。

更简洁干练,不影响理解。

7 第二节 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则

第九条 【法律渊源】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以及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司法解释。

此款可以改为:民事纠纷,应当适用法律、行政法规。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可以适用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予以适用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法律以及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司法解释没有规定的,依照习惯。习惯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此款删除“以及法律解释”、“司法解释”。

理由:

一、 规范性文件具有层次性,应当予以体现。

二、 民法典是民事行为的“宪法”,这个“宪法”又将“地方性法规”作为其内容,影响民法典的严肃性,与“宪法”身份不相宜。

三、 立法法修改后,地方性法规定会大幅度增加,以后可能出现管辖法院不同,适用不同地方性法规,可能出现适用混乱。

四、

全国人大常委的法律解释,属于法律范畴,没必要单列;

五、 司法解释属于法律适用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按立法法适用,没必要列出。

第十条 【法院不得拒绝处理民事纠纷】

人民法院不得以法律以及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司法解释没有规定为由拒绝民事纠纷的受理或者裁判。

改为:民事主体向人民法院诉求解决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不得拒绝。 8 理由:更为严谨。

第十二条 【普通法和特别法的关系】

其他相关法律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改为:其他相关法律对民事活动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五条 【出生与死亡时间】

自然人的出生、死亡时间以户籍记载为准,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

建议:后半句瓣加一“但”字。

第十七条 【胎儿利益的保护】

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视为已出生。

后半名改为:“视为胎儿已出生”。

第十八条 【体外受精胚胎】

对体外受精胚胎的保管和处置,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修改为:非自然方式形成人体胚胎,不得违背法律,不得违背社会公德。

注:此种情况下,有违社会公德较多,损害公共利益较少

第十九条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修改:加一“但书”,即“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