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论文(3篇)
第一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探究
摘要:
增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客观需要,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任务。增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就要通过创新教育形式,针对不同层面深入开展廉洁教育。
关键词:
廉政文化;教育;廉洁
增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要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之中,通过廉洁教育持续促进广大教职员工的师德师风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学术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促使全校形成一种崇廉尚洁的良好氛围。通过创新教育方式,持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促使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能够自觉做到廉洁从教,并且帮助学生树立公民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1针对不同层面,增强廉政文化建设
1.1针对领导干部层面,要以规范从政行为为重点,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增强大学廉政文化建设,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持续提升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对领导干部要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和党纪党规教育,使他们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自身权力和履职尽责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廉洁奉公、廉洁从政。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要从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始抓起,建立教育崇廉、制度保廉、监督促廉的工作机制。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廉政教育阵地,持续增强廉政警示教育。定期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到监狱等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实地参观,通过参观服刑人员的监狱宿舍,了解监狱的实际生产和管理情况以及听取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提升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大家观看一些警示教育录像片或者采取座谈会、讨论会、以案说纪等形式,从而持续提升党员的廉洁自律意识。
1.2针对教师层面,要以增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
对教师进行廉政文化教育,重点在于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对师德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努力提升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水平。定期组织学习研讨,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严谨治学、诚信科研、反对学术造假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廉政教育宣传栏、廉政专题网站,开办廉政文化图书资料室,使得廉政文化能够随处可见。其次,要抓好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学术不端指的是个人或者团体为了私利,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国家法律的行为。当前,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状况不是特别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诚信,为了个人的名誉、成绩、地位或者利益,剽窃其他人的著作、捏造科研项目、虚构实验数据或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等;二是违反学术规范,缺乏实事求是、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等;三是滥用学术权力产生学术腐败,泄露试题机密,用非正当手段妨碍课题评审、职称评审、成果鉴定和评优结果的公平公正等;四是压制学术自由,学风不民主。以上这些现象,都违反了教育部在《关于增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学校应该增强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倡导教师要自觉遵守学术纪律。
1.3针对学生层面,要以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为重点
大学生廉洁教育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现实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循序渐进,把诚信守法、正直自律的道德意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当中。第一,应该把廉政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结合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等重要时间节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变化特点,充分利用入学教育、课堂教学、党团培训、毕业教育等各个环节,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的廉政文化内容,重点进行廉洁自律教育,在大学生头脑中树立廉洁做人、诚信做事的理念。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以每年进行的全省高校廉政作品大赛为契机,在学校开展“廉政文化月”活动,鼓励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精心创作廉政歌曲、廉政小品、微电影以及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从而把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感受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廉洁教育逐渐深入人心。
2创新教育形式,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2.1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党建创新工程相结合
建立“党员干部经常性联系师生”、“教工党员联系学生”、“机关青年干部挂职锻炼”和“师生合编党支部”4项制度,持续密切党员、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准确地把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状态、工作状态以及生活状态,持续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促进廉洁思想入脑入心。
2.2将廉政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
通过成立廉政文化中心,大力推进廉政文化研究平台建设。该中心可以承担一些学校廉政文化与廉政教育的教学、廉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术交流、廉政信息发布等工作。通过成立廉政文化中心,逐步形成一支廉政研究骨干队伍,从而提升学校廉政研究的影响力,营造崇廉尚廉的校园文化氛围。
2.3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学生廉洁教育相结合
将廉洁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体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滴灌”的概念引入到学生的廉洁教育当中,形成有鲜明特色的的创新教育模式。“滴灌式”教育是将教育的内容借助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坚持主动介入,持久渗透,面对面、点对点地教育引导,借此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月明,唐贞清,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08(09).
2王德芳,周仁华.以廉洁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
3冯碧元.论增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第二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讨
摘要:
高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载体,理应肩负起承担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为充分发挥高校传承文化优势地位,引领高校师生广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传承廉政文化的基石,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崇尚廉政、践行廉政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
廉政;廉政文化;四个全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明德”乃大学的第一要义,而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应是“明德”的所属之义,也是廉政文化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载体,理应肩负起承担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为充分发挥高校传承文化优势地位,引领高校师生广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传承廉政文化的基石,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崇尚廉政、践行廉政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本文试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理论指导,以崇尚廉政,实现“四个全面”为主题,深入分析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作为顶层设计,为引导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廉政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廉政”,即“廉者,政之本也”。所谓“廉,不以奢为乐”,故,廉洁是奢侈的对立面,两者对立统一于古今为官者“清廉从政”的理念之中。可见,清正廉洁既是为官者恪守之品德,亦是从政之根本。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历史的沉淀,廉政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特有的内涵。综上,作者认为,“廉政文化”就是人们基于对涉及到廉政的理论、历史、观念、理性等方面的综合作用而对其产生的信仰以及其产生的对人之行为方式、行为规范、行为评价的总体认识。廉政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沉淀,既有继承性、指导性、又有独立性。
一是廉政文化的继承性。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孟子提倡“仁政”、“以德服人”。汉董仲舒主张“天之生人也,使之生利与义”,即意之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董仲舒的视野下,廉政的基础即为“正义”,继而“正君”、“正我”、“正民”,提出了“至廉而威”的观点。后来,历代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律”、“法”来达到惩治贪腐的目的,如朱元璋御下重典肃贪。当然,在我国历史上也涌现了诸如狄仁杰、范仲淹、包拯、海瑞等为后人所称颂的廉洁为官之楷模。因为受早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后来为官者对“廉政”的崇尚、操守,促使“廉政”理性散射出万丈光芒,让正义光辉持续照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
二是廉政文化的指导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文化是思想意志的范畴,由社会物质基础所决定,但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而廉政文化对国家、社会和人们的影响则是通过制度、规范实现的,如国家通过制定行为规范、伦理准则来引导人们、促进人们的行为更加合乎道德标准;通过法律、法规,告诉人们何种行为“可以为”、何种行为“不得为”、何种行为“必须为”,正是通过这种强制性规范的约束,促使人们在行为之前,对其行为进行预测,进而作出合乎理性的选择。否则,法律、法规将对其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予以惩戒。
三是廉政文化的独立性。廉政文化具有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廉政文化的前瞻性和廉政文化的滞后性。前者是指当文化超前于制度时,廉政文化对于廉政制度的制定、实施以及廉政文化实践具有理性指导作用。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四风”等反腐倡廉“文化口号”的奏响及其相关制度的跟进和实施,有力地净化了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后者是指当文化滞后于制度时,文化则会使制度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持续巩固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阵地,增强廉政文化宣传,树立廉政思想观念,增强廉政文化意识,为廉政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历史的传承注入新的“营养元素”,为廉政文化指导制度实施提供持续的思想支撑。廉政文化除了具有上述特点,还具有政治性、时代性。廉政文化政治性集中表现在为官从政者应该树立准确的政绩观、权力观、世界观。不同的历史时代因其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使其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廉政文化的时代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之与时俱进,促进廉政制度的完善。
二、崇尚廉洁,实现“四个全面”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