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艺术研究·2002·3 ● 李 晓
日日
藏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基 础,在其壮丽奇异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创作出 大量闪烁着鲜明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 藏族文学极具特殊魅力的风格在中华民族 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史中夺目璀璨。至今仍 然深刻影响着藏族人民,并被许多外民族所 接受和喜爱。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通 常是不平衡的,藏区经济虽然相对落后,但 其文学体裁齐全、质量优异且风格多样,这 切都证明了藏族文学已经有了高度发展。 尤其是在民间文学领域,其思想性和艺术性 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充满生活情趣的字 里行间洋溢着哲人的智慧与智者的思考。 本文拟就藏族民间文学中的韵文部分(民 歌、谚语、谜语)做一次详细的考察,从而对 这三种口承民俗形态有深入的了解和进一 民间文学● 步的认识。 民 歌 西藏高原被誉为“歌舞的海洋”,藏族同 胞的能歌善舞仿佛是与生俱来,给许多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藏族民歌分为劳动歌、情 歌、生活歌、仪式歌等,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经过漫长的岁月,到如今,藏族民歌已完全 融入藏族民众的日常生活,并以各种方式在 各种场合传唱着。正可谓“歌为生活,生活 为歌”。或许正是民歌的这种普遍性与全民 性,使其成为承载社会民俗的有利工具。可 以说,藏族民歌本身就是藏族民俗的活博物 馆,藏族群众的所思所想、民风民俗无不在 民歌中有所体现。茫茫大草原,蓝天白云的 空灵世界,嘹亮豪放的歌声向我们讲述着一 个神奇的民族。 “清早起,我爱喝三碗茶,有奶的茶味更 鲜美。 放牧时,我爱骑一匹马,备金鞍的马儿 更威风。” “喝了九个月酿成的酒,吃了三年熏成 的肉,愿一对新人天长地久!’’ 从以上两首民歌中,我们可以较清晰地 领略到藏族的饮食习俗。他们的一日三餐, 主要以牛羊肉、酥油茶、鲜奶为主,当然还有 必不可少的糌粑、青稞酒。我们知道,地理 环境是形成一种民俗的重要因素之一,藏族 绝大部分世居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高热 量、高蛋白的肉类,酥油等有着提供热量、增 强体能的重要作用,它们对于藏民的有效生 存功不可没。为了弥补蔬菜的不足,茶叶成 了补充维生素的主要来源,逐渐形成了藏族 独特的饮茶习俗。再者,藏区是以畜牧业为 主的经济形态,且多处于相对闭塞、交通不 57
以民歌、谚语、谜语为例 从藏族民间文学看藏族民俗 ■,一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民间文学 便的区域,物资的缺乏与运输的不便自然是 这种简单饮食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藏族日常交流的方法之一便是民歌,他 们在歌唱中自然地习惯于用周围常见的事 物表达思想,而深存于他们心中的某些观 念、看法也会随着歌声飘扬开来。 “在那高高的山顶,挂着白色的经幡,经 幡在风中飘扬时,想起我慈爱的双亲。”④ “铁锨挖得深呵,碰坏了龙女的头饰; 泥土抛向天空,打痛了神仙的脚跟。” 藏族是一个笃信佛教的民族,但苯教信 仰的影响至今也不容忽略。佛教初传人藏 区时,为了在当地立足,采取了诸如祭祀、禳 祓等苯教仪式,来取得与藏人在习俗情感文 化上的一致。万物有灵是苯教信仰的根基, 在藏民眼里,一山一水,均是神之居所。高 山之顶的经幡就是典型的苯教祈福形式,藏 族的这种信仰民俗已经内化于藏民心中,甚 至成为其一言一行的根据。 藏族民歌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出 了民众的心声,在通俗易懂的歌唱中,展现 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藏族风俗画。这种不 自觉的记录证明了语言是“风俗的化石”,由 于民歌的广泛流传与深人人心,它的这种民 俗承载作用更是日渐突出。就仪式歌中的 婚礼歌来说,本就属于婚俗的一部分。在藏 族婚礼中,婚礼歌本身就是仪式之一,并伴 随整个婚事的始终。
二 谚 语 藏族民谚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便已 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英雄史诗《格萨 尔>便是一部藏族谚语的大全,简短精炼、深 刻透辟的民谚实为《格萨尔》增色不少,使其 在质朴的叙述中时时进发出些许哲人的睿 58
智。 藏族民谚是藏族人民世世代代对社会 生活的观察体会,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以 及对思想信念的记录和升华。藏族谚语类 型多样,并把成语、俚语 俗语、惯用语、格 言、歇后语都统括在里面,所以藏族谚语的 内涵和外延都比一般意义上的谚语丰富。 谚语以其高度的概括能力,透彻的说理能力 而被广泛应用,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 口才、有学识的标准。“话无谚难说,器无柄 难拿”这则谚语本身就说出了在藏区谚语的 风行程度,同时也道出了“说谚语”自身就是 种民俗活动。谚语本身蕴含着世世代代 藏族民众各种经验的总结,其深入浅出的说 理形式使之成为劳动人民传递知识的固定 方式,从而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 “无酒不成礼仪,缺酒不成筵席” 酒,对藏族群众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 饮品,经过漫漫历史长河,喝酒已成为藏族 民间的主要习俗之一,并具有固定的仪式。 藏族同胞的豪迈与旷达在饮酒的气势中便 可略窥一二。去过藏区的人们一定不会忘 记藏民的热情好客,他们向客人表达真诚殷 切的方式就是敬酒。此则谚语便简单明了 地道出了酒在藏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藏族人民十分重视教育,这也是藏族的 种世代沿袭的优良传统——一种对知识 的渴望与尊敬。由此,藏族社会对“老师”表 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尊重,这种道德观或多或 少地折射出他们的精神民俗。“师训为律、 师言为大”这样的谚语所表达的并不是对老 师的盲目崇拜,而是对学问和学识的代表 老师的由衷崇敬。在藏区,并不是只有 学校教师被称作老师,任何一个知识渊博或 品格高尚的人均可被尊称为“老师”。
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口中念着慈悲嘛呢,僧裙下面暗藏屠 刀”@ 藏族虔诚信仰藏传佛教,但这并不表明 这种信仰就是盲目的崇信。藏民对一些僧 众的行为看来也是颇有微词,他们对伪善僧 人的嘲弄由此可见一斑,而这多少也反映出 其信仰民俗的一种辩证心理。 “求幸福何必去拜佛,劳动能赐给你硕 果”⑦ 这则谚语尽显了藏民朴素的唯物主义 思想。藏族是一个理智的信仰民族,也是一 个现实的时代民族。这其中还透露出藏族 人民热爱劳动、注重劳动的思想。 这就是藏族谚语,仿佛简笔画,廖廖几 笔,勾勒出含义深刻而又包含民族特色的图 景。鲁迅称谚语是“炼话”,是“现世相的神 髓”,便道出了谚语的实质——人民性。 可以说,谚语作为不同民族的人民智 慧的结晶、思想的火花,语言中的精粹。因 为根植于各具色香的泥土中,才放射出它别 具~格的异彩来;才更具有除文学价值之外 更多的文化的科学的价值来。” 藏族民谚紧贴民俗生活,尤以揭示群众 心理见长,正因这一点,使其成为一个窗口, 我们通过谚语,便可洞见彼时彼地的文化风 尚、世俗人情,这些具有浓郁泥土气息的语 言蕴藉着大量藏民的习俗惯制,至今仍以口 碑的形式徜徉于藏区的每一个角落。 三 谜 语 民间谜语以测智、育智为目的,其行为 本身即是一种游艺民俗。在为数不多的民 间娱乐活动中,猜谜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藏 族人民的青睐。千百年来,无论在宽敞的草 原帐篷,还是农村的藏家山庄,每当茶余饭 民间文学● 后,或是劳动间隙,人们总是三三两两,或合 伙成群,开展猜谜活动。藏族猜谜活动除了 其自身的过程、方式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 外,谜语的内容也反映出藏族的生产生活民 俗、宗教信仰民俗、服饰装束民俗、饮食居住 民俗等涉及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的内容。 “肉床上的木床、木床上的海洋,海洋上 的花香” “肉床”即“手掌”,“木床”即“木碗”,“海 洋”是“茶水”,“花香”是“酥油油花和香味”。 这则谜语引人人胜之处便是字里行间 挥洒着浓郁民族特色。对于不熟悉藏族生 活的人来说,即使浮想联翩,也制作不出这 样的谜语,当然更猜不出来。但另一方面, 正是这样的-N谜语,向陌生人展现了一幅 动情的藏族劳动生产后的生活风情图。我 们仿佛置身于淳朴豪迈的藏胞家中,显现在 我们跟前的是藏民品茶聊天的悠闲生活景 象,而酥油的香味似乎也扑面而来。 藏族谜语,无论谜面还是谜底.都采用 人们熟悉的并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 物。这主要是因为谜语与藏民日常生活之 间的密切关系,猜谜语已经成为藏民所喜闻 乐见的重要娱乐方式。谜语的制作与传播 都根植于人民生活,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藏胞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与渴求。 个黑东西,方方又正正,肚中会说话 嘴里能吞人”——牛毛帐篷 条男子汉,戴个皮耳环,笔挺魁梧一 豪杰”——帐篷橛子 藏民绝大多数过的是游牧生活,居无定 所,在这种“流浪”生涯中,帐篷便扮演了重 要角色。他们每到一处,首先便是搭建帐 篷,营造家园,帐篷不仅提供了居住之所,更 是藏民的心灵根据地。帐篷的实用保护功 5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民间文学 能和精神慰籍功能伴随着牧人走过漫长的 人生之路。这两则谜语一目了然地提示出 了藏族的游牧民居文化习俗,而引人注目的 是第二则谜语的谜面,它构思精巧,比喻奇 特,联想丰富,将帐篷橛子比喻成一位岿然 独立的藏族汉子,可谓匠心独具。 人们在编织谜语的同时也编进了自己 的生活态度、情趣爱好、思想观念,藏族人民 的质朴乐观、幽默风趣更是在谜语中体现的 淋漓尽致。从藏族的谜语中我们所感受到 的不仅是静态的事或物,而是活生生的人, 是有着本民族特色的充满活力的人。 藏族谜语一般说来,大体分为两类,物 谜与事谜,这是根据谜面所隐事物的性质而 定。以上所举均为物谜,我们再来看另一 类: “牛皮弓,海螺箭,木头靶”——挤牛 奶@ 挤牛奶对于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藏胞 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是勤劳的藏族 妇女清早所必需做的工作之一。藏族人主 食之一便为鲜奶,而由牛奶加工制作的具有 极高营养价值且味道爽口的酸奶和风味独 特的奶酪同样为人们所喜爱。此一则格局 雅正,修饰优美动人,将平淡朴实的日常劳 作转化成极具诗意和美感的语言,读来令人 叫绝。“牛”是藏族最亲密的朋友,“海螺”是 藏族传统文化中吉祥八宝物之一,短短的九 个字便将藏族的日常劳作与传统文化紧密 联系在一起了。 藏族谜语同民歌、谚语一样,历史悠久, 渊源流长。西藏在几千年以前就有了谜语 的雏形。“谜语”在古藏语中称“德乌”。《西 藏王臣记》等诸多藏文典籍里说,在没有文 字以前,赞普和各地首领用“仲、德乌、苯”等 60 来管理百姓,治国理政。由此可见,在古代, 因擅长说谜语而口齿伶俐、思维清晰、能言 善辩的人就可以成为治国的栋梁之材。而 今,谜语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尤其对儿 童)、美娱作用仍在发挥,广大藏族民众仍可 通过这种方式扩大眼界、增进交流、获取知 识。 综上所述,藏族民间文学中的民歌、谚 语、谜语本身就是藏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民俗活动,而它们其中包含的民俗 现象更是色彩纷呈、不胜枚举。对民歌、谚 语、谜语这三种韵文形式的口承民俗的考 察、分析与理解,绝不可脱离产生它们的民 众生活的沃土。这些集体传承的口承民俗, 在内容、功能和风格上均有鲜明的民族特 色,又因其在群众中广泛的应用和传播,以 及它们对于藏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 影响,遂对研究藏族及藏文化的各个领域都 有着重要的实证和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