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展示:(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热点提示:(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2)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其影响;(3)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4)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文明开化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②资本主义发展、政治运动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及近代中国政府的政策影响。
(2)表现
受到新派中山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以后,”洋装”“洋布“服饰:鸦片战争后,①人士的欢迎。西服、旗袍等与传统服饰并行。
、面包房和咖啡店。西餐馆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②
③居住:外国人设立使、领馆区,西式建筑样式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的豪宅。中西合璧洋房或
④风俗习惯
时期 变迁
戊戌变法时期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⑤农村社会生活: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点拨] 认识社会生活变迁的深层含义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思考] 外来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早,也较为深入;通商口岸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通商口岸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庭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②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③特点: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以来
①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②表现
领域 变化
服饰 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饮食 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居住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风俗习惯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思考] 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步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票证供应。当年的粮、油、布票证,如今成了收藏家的藏品。导致当今中国生活用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先进技术;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问题:探究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材料一 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当时人们要求剪辫易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时社会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不同原因。 [信息解读] 材料一列举了辫子、传统服饰的弊端,表明留学生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主张剪辫易服。
材料二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上形成一种主张接受西方社会生活习俗的思想潮流,这实质说明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产生了深刻影响。
[尝试解答] (1)留长辫不利于行动,无法从事机器化生产等;会被外国人所笑,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2)变化:从维持中国旧俗到认同西方先进文明,接受追求新潮。原因: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平等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
【归纳总结】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②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③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2)特点
①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发。
②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1.大连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初。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汪精卫、胡适等名流均曾流连于此,而国外游客亦络绎不绝,一度获称“俄国人的远东啤酒馆”。大连旅游业兴起的背景不包括( )
A.贫富分化严重
B.殖民者客观推动城市化发展
C.西方观念冲击
D.近代工商业与交通业的推动
解析:选A 大连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初,与“贫富分化”无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大连被称为“俄国人的远东啤酒馆”,国外游客亦络绎不绝,说明殖民冲击客观上推动城市化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旅游这一概念源自西方观念,康有为、梁启超、汪精卫、胡适等名流也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的大连是通商口岸,工商业和交通业发达,推动了旅游业的兴起,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拥立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出( )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是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众对辫子的态度深受政治事件的影响,并非完全属于生活习俗的改变,故B项错误;影响服饰变化的因素比较多,经济层面是根本动因,故C项错误;从民众态度变化和张勋复辟可以看出,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依然比较顽固,走向共和的道路相当艰难,故D项正确。
3.(2016·盐城质检)20世纪30年代郁慕侠《上海鳞爪》记述:“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惜头发不金黄,鼻子不高大,眼睛不深陷,和真正地道的外国摩登女子相形之下,还差一些,也是她们的遗憾。”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上海( )
A.女性生活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
B.开始出现西化现象和崇洋心理
C.西方的生活方式得到普遍认同
D.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选A 短旗袍、高跟皮鞋、肉色丝袜、水波式的头发、眉毛等女性着装发饰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来西洋流行文化的影响,故A项正确;上海地区社会习俗的西化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而不断加深,故B项错误;部分女性追求西方文化潮流走在时代前沿,着装发饰发生变化,不等于近代社会的整体性变化,故C、D两项错误。
4.(2016·资阳调研)读图,当今中国“吃”文化如此备受关注,是因为( )
①中国餐饮文化极其丰富 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④“吃”可以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图中各种类型的食物,说明中国餐饮文化极其丰富,究其原因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之各地地域、民族风情不同,呈现不同的特色,美食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则得益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故①②③④均正确,A项符合题意。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高阶神职人员和贵族拥有缤纷的色彩,而平民买不起那些色彩艳丽的衣服。在欧洲,紫红色标志着贵族的特权,在中国,明亮的黄色专属于皇帝。
19世纪,德国化学家首先发现了苯胺染料,价格便宜,不易褪色,很快风靡世界。在阿姆斯特丹,“人群中有许多紫色和粉红色的亮点,这是荷兰的家仆们最喜欢的颜色”。
20世纪初期,女婴穿粉色、男婴穿蓝色的“清规戒律”才真正成型。1992年,伊芙琳·兰黛和彭尼女士倡导发起了全球性乳腺癌防治运动,美国各地妇女自豪地在胸前佩戴上了粉红丝带。
——《看历史·粉色——从阶级特权到性别政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丽的旗袍还有相当一段时间仍然摇曳在中国的大地上。但很快,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彻底地把它们打蔫了,摩登女郎也只得换上了列宁装。50年代初,张爱玲身着羊毛开衫加旗袍出席文代会时,反倒成了另类,鹤立鸡群,只落得个浑身不自在。
实际上,并不能说这个时代就没有时尚,这几十年间的时髦货,就是革命和斗争。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三种服装。
——侯虹斌《哪个年代的女人更好看》
(1)在中世纪和现代,服装颜色的含义有何变化?苯胺染料的发现与经济领域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2)在中国,中山装和旗袍在哪一历史时期最为流行?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列宁装最时髦?
(3)你认为影响服饰演变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在古代,高阶神职人员和贵族……明亮的黄色专属于皇帝”“20世纪初期,女婴穿粉色、男婴穿蓝色的‘清规戒律’才真正成型”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19世纪,德国化学家首先发现了苯胺染料”回答。第(2)问,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分析解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分析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从材料中归纳原因;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的知识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发展变化等方面分析归纳、组织论证解答。